甲午海战遗址觉察邓世昌墓,遗骸被一潜水员打捞,曾受邓世昌托梦

电影《甲午风云》的结尾,邓世昌驾舰触雷,壮烈牺牲。作为艺术,影片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然而,史实却是另一番样子,邓世昌不是这样死的,他是自杀。那么,他为什么自杀呢?他死后光绪帝是如何反应呢?这要一一说来,才能够说清楚。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邓世昌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

甲午海战遗址觉察邓世昌墓,遗骸被一潜水员打捞,曾受邓世昌托梦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甲午海战遗址觉察邓世昌墓,遗骸被一潜水员打捞,曾受邓世昌托梦

邓世昌就这样自杀了。邓世昌完全有机会像另外16名海军那样获救。然后,重整旗鼓,继续抗击倭寇。喝过洋墨水的邓世昌还不至于把殉国把当作惟一选择。邓世昌是看穿了朝政与时局。他深知慈禧不会支持他,李中堂也不会支持他。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不是输在军事上,而是输在政治上。李鸿章的不给北洋水师拔款以及“保舰制敌”消极避战,已经让邓世昌看清了太后的心,自己的保家卫国理想,只是一种梦想。因此,邓世昌的自杀,来源于绝望。或许他死前的一刹那,他想到了光绪皇帝,但,他还是沉了下去。是的,那个力不从心的天子又能帮他什么呢?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23岁的光绪帝抚在龙案上痛哭,他只有以眼泪回报他的“巴图鲁”,因为伯母加姨母的太后在“帘”后盯着他呢。

甲午海战遗址觉察邓世昌墓,遗骸被一潜水员打捞,曾受邓世昌托梦

在这场战争中,北洋舰队很多将士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毫不退缩,英勇抗敌,甚至以死明志,与舰共存亡,展现了高度的爱国之情。同是以死殉国,但是他们死后的待遇却天壤之别。在这些战死的北洋舰队将领中,最为我们所熟知就是邓世昌了。邓世昌有强烈的爱国之心,经常和部下说道,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他治军严格,获得部下尊敬和喜爱。在甲午战争中他担任“致远”舰管带,与日军作战,炮弹连中日舰。在海战中,邓世昌主动升起自己舰上旗子,吸引敌军军舰,致使“致远舰”遭受重创。在危难时刻,邓世昌鼓舞全舰官兵,说道,大丈夫要死得其所,临死前也要拉上小日本的军舰一起,指挥致远舰撞向日军旗舰“吉野号”,向其开炮,吓得日军猛烈攻击致远舰。致远舰遭到日军鱼雷爆炸,邓世昌与全舰官兵一起殉国。

甲午海战遗址觉察邓世昌墓,遗骸被一潜水员打捞,曾受邓世昌托梦

邓世昌英勇战死后,光绪帝垂泪写了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不仅如此清政府还赐给邓母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卫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邓世昌这位民族英雄一直为后人所纪念。

甲午海战遗址觉察邓世昌墓,遗骸被一潜水员打捞,曾受邓世昌托梦

历史告我们,邓世昌此举导致250多人清兵牺牲,也导致北洋舰队最为精锐的致远号被击沉,而对吉野号一点伤害没有。击沉致远号后,15时52分左右,北洋舰队左翼崩溃,“济远号”与“广甲号”逃离战场,“经远号”被隔离到阵外,重伤起火,16时48分,“吉野号”脱离第一游击队队列,单舰攻击“经远号”,并于17时05分将“经远号”击沉,管带林永升以下231人阵亡。17时30分,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发出“停止战斗”信号,全舰队向西南方向撤退。黄海海战中,“吉野号”等第一游击队四舰以其快炮快船的优势,给予北洋舰队以重创,差不多所有被击沉的军舰都是“吉野号”等日舰所为,黄海海战以后,日本联合舰队夺取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甲午海战遗址觉察邓世昌墓,遗骸被一潜水员打捞,曾受邓世昌托梦

邓世昌的妻子,薛瑞春原是一个婢女。邓红霞女士回忆说,当年邓世昌第一次回乡探亲的时候,在堂屋休息的时候,忽然传来一阵哭泣声。邓世昌循声走去,见一个年轻的婢女斜依在水井旁,娇弱的身体不停地发抖。一问才知道,这个婢女每天都会做许多超过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因此很是辛苦。邓世昌见此就劝她“适可而止”,还增加其他婢女来做帮手。后邓世昌请示家中长辈,收了这个婢女做自己的丫环,并随后带回上海。岁月流逝,这个幸运的小婢女“何氏终成世昌妻”,为邓世昌生有三儿两女。

甲午海战遗址觉察邓世昌墓,遗骸被一潜水员打捞,曾受邓世昌托梦

今天从丹东开船向这个方向走,不久就会看到一座小岛,这座如同突起在海面上两座驼峰的岛屿,便是大鹿岛。找到大鹿岛便找到了大东沟海战的战场,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地标。而当我们登上大鹿岛的时候,在这里赫然看到了一座邓世昌的墓葬。此处距大东沟海战的战场只有五公里,位于两座山峦中间的平地,可以看到一座用水泥抹顶、红砖砌成,高出地面六十公分左右的半圆形中国传统式坟墓,直径约有两米左右。在它的前方树立着一块白色的石碑,上面既无题款,亦无碑记,只有四个楷体大字“邓世昌墓”。

甲午海战遗址觉察邓世昌墓,遗骸被一潜水员打捞,曾受邓世昌托梦

根据当地村民所说,这座邓世昌墓是由一名姓王的潜水员所建。这名潜水员曾经受日军雇佣打捞致远舰残骸中的遗物,因为深入该舰舰体,潜水员在船内发现舱中有一具立而不卧的尸骸。这名潜水员自己讲到在自己从事这一工程的时候曾经多次遭到邓世昌大人托梦谴责,因此他认为这具尸骸便是邓世昌的遗骨。于是这名潜水员再次下水将尸骸打捞上来上岸安葬,便有了今天的邓世昌墓。因为梦而确定邓世昌的遗骨?这个逻辑未免有些奇特。民间传说经常带有夸大和随意。在这次寻访之中,还有岛民给我们指出,当年致远舰就沉在离岛很近的地方,以至于在十几年前还能够看到军舰的桅杆露出海面,并指点了大致的方位。

甲午海战遗址觉察邓世昌墓,遗骸被一潜水员打捞,曾受邓世昌托梦

听到这样的描述我们也只好一笑置之,因为按照当地官方记载,1937年-1938年之间,致远舰的残骸曾经遭到日方的打捞和破坏,因此怎么可能在十几年前还留有露出水面的桅杆呢?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邓世昌的致远舰残骸也不可能存在于大鹿岛俯首可见的近海之中。在甲午海战之后,无论是中方还是当时参战的其他国家海军人员,都记载了邓世昌最后的死难情形。按照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中有人考证,有北洋水师人员在日记中记录,致远号倾斜即将沉没之时,后方跟进战舰上的人们看到邓世昌在舰桥上朝后拜了几拜,似是诀别众人,而后以袖掩面投海自尽。因为这是日记中的孤证,尚不能得到完全认定。而我个人认为,致远舰沉没前极度倾斜并曾发生大爆炸,在舰桥上指挥战斗的邓世昌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不会等到军舰沉没,便已被抛入大海。甲午海战遗址发现邓世昌墓,遗骸被一潜水员打捞,曾受邓世昌托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