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队一锄头挖出一明朝古墓,墓碑4个字,专家却说:这不可能

施工队一锄头挖出一明朝古墓,墓碑4个字,专家却说:这不可能

一个人的品格好坏与否不能单凭一方面去判断,有时候,一些看起来无可挑剔的人可能就有阴暗的一面,反之一些看起来穷困潦倒的人却有着光明磊落的品性。纵观中华丰富的历史,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人摸不着头脑。

历史上的一些事件传下来,并非都是事实。清朝末期,郑成功领着一批百姓登上台湾岛,历经数次艰难的战争终于将敌军赶出了我们国家。明朝灭亡后,驻扎在台湾的郑成功也没有向清朝朝廷屈服,继续率领百姓与清朝势力作斗争。在当地人心里,郑成功就是他们的守护神。但是有有一些人把郑成功当成乱臣贼子,如此两级分化的观点,一边是恩人,一边是罪人,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明朝的历史中是这样写的,当时郑成功在驻守金门,在军队的官职是统帅大将。后来朱以海坐船到达南澳,按照官职来看的话,朱以海是在郑成功之上的。但是,郑成功却派遣自己的手下将朱以海的船击沉。很多人听到这个命令的时候,就很好奇,朱以海是谁啊?这个人的身份也不简单,是朱元璋的第十一代孙,这么说来还是皇亲国戚。本来,朱以海被封为鲁王驻扎在山东。但是由于清兵入关后,以所向披靡的气势杀来了,无可奈何,朱以海只好向南边逃跑。

当时的南方还比较平静,反清复明的组织声势浩大,明朝原来的大臣们正需要一个皇族之人来指挥战斗。有个领导人,这样才可以凝聚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于是乎,朱以海被他们认为是当时的最佳人选,就把他举荐为监国。

但是反清复明这样一个拼凑的组织有了领导人,看起来是统一了,实际上并没有。对于内部来说,朱以海是一派,还有一些人是举荐另一个姓朱的,叫朱聿键。朱聿键在福建自立为皇上,就这样,一个姓氏就分化成了俩拨,一山不容二虎,谁也看不惯谁。这俩个人,现在不仅要盯着清朝的风吹草动,还要互相看着点对方,这样的局势对他们是极其不利的,最后还让清朝更容易地打败了他们。

再把话给扯回到主人公上,郑成功是朱聿键手下的人,当时很多人投奔了朱以海的时候,只有郑成功纹丝不动。但其实并不是郑成功对自己的主子忠于本心,只是郑成功看的明白,他觉得这两个领导人都不是成大事的人,国家正面对灭亡的大难,却还顾着个人恩怨,反清复明的事他们怎么可能完成呢。

满清的军队入关之后,根本就阻挡不住,明朝剩余的士兵几乎没有活下来的,朱以海最后无力回天就只能往南逃。原本是想找郑成功帮忙的,虽说以前会有一些纠葛,但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了。郑成功就像是最后一根稻草一样,不管怎样,都要去试试。

还很不错的是郑成功非常热情地欢迎朱以海,并且好吃好喝地照顾着,一点不悦的感觉也没有。但是也很奇怪,历史上关于朱以海的记载就到此结束了。朱以海的生死也不知道是何,有人说是郑成功杀死了他,但也没有任何的证据。

这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一直让世人好奇,直到20世纪60年代,工人挖到一座明朝古墓,立马引来很多专家过来了,不仅得到很多珍贵的开始文物,还解开了揭开了一个秘密。经过专家的研究分析,原来这就是朱以海的墓。这里有一块碑石上写着朱以海有哮喘,是因为发病而死的。专家也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如果真的是这样,就代表历史就要被改写了。同时,也还郑成功的一个清白。并且,通过时间的分析来看,朱以海还是在郑成功死之后才死的。原来,写历史的满清人还以为这样正好可以挑拨郑成功跟抗清组织的关系,让郑成功名声变差,而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

这样看来,历史上的一些事情真的有点说不清道不明,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有些故事可能写的人就加入了自己的一些主管意愿。要想客观判断一件事,还要全面了解一下,有可靠的证据。无论怎么样,郑成功在台湾人民的心里一直都是高大可信服的伟岸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