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賤傷農,供應鏈管理究竟能做些什麼?

穀賤傷農,供應鏈管理究竟能做些什麼?

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

——《漢書.食貨志上》

穀賤傷農,供應鏈管理究竟能做些什麼?

"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但是"穀賤傷農、谷貴傷民"的尷尬情景卻頻頻出現。本期小編就為大家解讀一下"穀賤傷農"這一現象,以及現代供應鏈管理如何能有效應對這一問題。

穀賤傷農

"穀賤傷農"是經濟學經典案例之一,意指豐收之年,糧食產量的增加導致其價格降低,農民收入反而減少了。經濟學主要運用彈性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即農民出售農產品所獲得總收入等於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P)與銷售數量(Q)的乘積。而銷售價格(P)與銷售數量(Q)成反向變動關係,即銷售價格的提升會導致銷售數量的減少。而決定農民總收入的變動取決於銷售價格與數量變動幅度的大小。

按照彈性理論的基本觀點,作為生活必需品,大多數農產品是缺乏需求價格彈性的,即需求變動幅度要小於價格變動幅度。所以遇到豐收的年景,農產品市場上出現供過於求時,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將導致農產品價格下降,這樣在市場需求法則的作用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及銷售量必將隨之增加,但是由於農產品需求價格缺乏彈性,其銷售量增加的幅度通常小於價格下降的幅度,由此勢必導致"穀賤傷農"的出現。譬如,價格降低10%,而銷售量只能增長5%,農民的總收入則會下降。下圖中黃色與藍色面積的差額即為"穀賤傷農"情境下農民減少的收入。

穀賤傷農,供應鏈管理究竟能做些什麼?

傳統應對路徑

傳統應對"穀賤傷農"的途徑有兩個。一方面,由政府出面運用農產品的價格支持制度來消化這一市場上的供給剩餘,通過政府收購市場上過剩的農產品來達到扶持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另一方面,根據農產品需求價格彈性的基本特點,在農產品歉收的年份,同樣由於農產品缺乏彈性需求曲線的作用,農產品銷售數量的減少幅度將小於它所引起的均衡價格上漲的幅度,最後將可能使得農民的總收入增加。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論推演,現實中許多西方國家也曾通過減少農產品的種植面積和農產品供給來達到支持農產品的價格,進而實現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目的。

可以看出,調整農村內部的產業結構以及整個農村產業結構以實現總量和結構上的均衡成為解決"穀賤傷農"的關鍵點。這一調整本質上就是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與升級,在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實現農產品供給的有計劃減少,以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帕累託改進和農民增收減負目標的基本實現。在這個過程中,農產品均衡供應量滿足整個國家的基本需求是推進結構調整的基準點,使我國農產品市場的供求在總量與結構上保持基本平衡的基礎上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

穀賤傷農,供應鏈管理究竟能做些什麼?

供應鏈管理賦予新思路

一條供應鏈所創造的價值,就是最終產品對於顧客的價值與供應鏈為滿足顧客的需求所付出的成本之間的差額。森尼爾·喬普瑞在《供應鏈管理:戰略、規劃與運營》一書中定義供應鏈管理的目標為使供應鏈整體價值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而言,將農戶納入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優化農業產業資源配置,使農民在農產品增產、增值的過程中分享供應鏈的整體利潤。

要大力構建響應型供應鏈整體策略,建立現代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拓展農產品的功能,延伸產業鏈,通過訂單農業、特色農產品大規模定製,將農產品加工成標準化的半成品。從農產品的供應鏈管理角度來看,建立農資供應聯盟,統一質量標準,協調供應品種及數量,並與農戶建立訂單式供應協議,提高農資供應的市場響應能力。在生產及流通加工環節,要積極利用政府或行業信息平臺,與供應鏈中的上下游各節點保持聯繫,建立合作伙伴關係,準確掌握需求信息,以優化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產業規模。

穀賤傷農,供應鏈管理究竟能做些什麼?

此外,通過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採取聯合庫存管理,實施產品定製或進行農產品的標準化半成品加工,延遲產品差異化,從而響應需求縮短產品在供應鏈上的滯留時間,降低供應鏈總成本,提高整條供應鏈的價值。以第三方物流中心為核心,協調上下游成員統一購銷,拓寬分銷渠道,創新分銷方式,藉助電子商務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協同,借力新零售、新流通等新模式,為農產品銷售注入新活力。

文字\CiciGuelph 編輯\尹嚞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