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儒裡,江南第一古祠所在,乾隆皇帝賜名,如今卻破舊不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一直都是人們眼中盛產文人雅士的地方,因此江南的古鎮、祠堂也非常之多,這些都因為曾經的文人而聞名。提到江南古鎮,人們腦海中一定會浮現不少的名字,譬如烏鎮、周莊、西塘、南潯,但是儒裡這個名字大部分人應該都感到很陌生。

江蘇儒裡,江南第一古祠所在,乾隆皇帝賜名,如今卻破舊不堪

如今的儒裡,確實無比的沒落,整個小鎮看起來無比的破舊,往日的輝煌在這裡看不到一絲一毫,曾經的儒裡卻地位非凡。作為江南第一古祠,再加上曾經被乾隆皇帝賜名,這樣的待遇使得這裡可謂聲名大噪。

江蘇儒裡,江南第一古祠所在,乾隆皇帝賜名,如今卻破舊不堪

江南,春風漸蘇,迎著微風,不如去鮮有人知的古村落走一走。儒裡,在古時遠比現在繁華喧鬧的多,時光荏苒,這裡還是那般模樣,在那個年代的繁華成了現在的古蹟,這裡的一草一木似乎都不曾變化過。走進儒裡,撲面而來的不再有城隍廟的絢麗,不再有油漆中添加金粉的傳說,這裡只有質樸,歲月流逝的痕跡在一磚一瓦之間清晰可見。

江蘇儒裡,江南第一古祠所在,乾隆皇帝賜名,如今卻破舊不堪

作為半個古徽州人,對於白牆黑瓦的情節一直都有。徽州的白牆黑瓦眾多,而我為何選擇來到外面來看這徽州風格的牆瓦。如今的徽州,名氣越發的大,往來喧囂的遊人也越來越多,歷經歷史洗滌的建築,本應該小心觸摸,慢慢觀摩,走馬觀花的觀賞便失去了味道。

江蘇儒裡,江南第一古祠所在,乾隆皇帝賜名,如今卻破舊不堪

後來聽說了儒裡這麼一個地方,曾經的輝煌為這個地方帶來了太多恢弘的建築。這裡的一口井,一方池,一根木雕,一副牌匾,都是曾經最奪目的那一口,那一方,那一根,那一副。歷史的波濤湧過,這裡不再輝煌,這裡不再喧鬧,奪目的那一切也慢慢的沉澱了下來。

江蘇儒裡,江南第一古祠所在,乾隆皇帝賜名,如今卻破舊不堪

曾傳有“春潮不及硯池塘”之說。如果春天的頭潮水能流進此塘,儒裡就該出“狀元”了。北街近交會點處的兩道“券門”,是古鎮標誌性建築。門頭皆嵌名匾“儒裡”二字,傳為乾隆所題,南為石刻,北為磚雕。兩道券門中間,夾著清代擴建保留至今三百多年的朱氏宗祠(它的前身是六間兩進兩廂的明代初年建的祠堂),人稱“老祠堂”。

江蘇儒裡,江南第一古祠所在,乾隆皇帝賜名,如今卻破舊不堪

200平方,徽派建築。每年春秋二祭,朱氏八大分族人聚此隆重舉行祭禮。大香大燭,整豬整羊,三跪九叩,四起四拜,族人紅頂瓜皮、長袍馬褂在樂聲中魚貫而行頂禮膜拜。每逢除夕、元宵,祠堂內又張燈結綵,觀燈男女,人流如潮。

江蘇儒裡,江南第一古祠所在,乾隆皇帝賜名,如今卻破舊不堪

儒裡是南宋大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後裔在江蘇最大的聚居地之一。這裡現住朱姓居民4400多人(另有40%的雜姓)。近兩百年裡,從這裡遷往大江南北及海外的朱氏子孫又不下千餘人口。

如今的儒裡,早就沒有了原來的模樣,江南第一祠堂這個名號不知道是否還配得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