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射洪的通泉路嗎?它的背後是那個被遺忘的通泉縣

在今天的射洪城西,有條路叫通泉路,今天的故事就從這裡說起。

你知道射洪的通泉路嗎?它的背後是那個被遺忘的通泉縣

很少有人去追問這條路名字的由來,又或是隻把它當作了一條普通的道路。

而在射洪南邊的柳樹境內,還有一個通泉壩,它背靠通泉山,面對涪江、瀋水,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你知道射洪的通泉路嗎?它的背後是那個被遺忘的通泉縣


▲通泉壩

通泉壩的居民大都知道,這裡是曾經的通泉縣的縣城所在地,一千多年前,曾與射洪的老縣城金華齊名,只不過在滄海桑田之後,城郭就被歲月無情地掩埋。

有一個著名的詩人,名叫王勃,他是初唐四傑之首,就是寫《滕王閣序》的那位。

公元670年的時候,20歲的王勃來到通泉縣,在縣南的“普惠寺”,他為寺廟留下一通碑文,被傳為一時佳話,只可惜,普惠寺在清代時被廢棄,現在已無蹤影。

公元762年,詩聖杜甫從金華出發,沿涪江而下,也曾光臨通泉,並留下了《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陪王侍御宴通泉東山野亭》等作,通泉驛在今天的瞿河境內,而通泉縣址就在柳樹的通泉壩。


你知道射洪的通泉路嗎?它的背後是那個被遺忘的通泉縣

▲通泉壩河堤

通泉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是射洪境內歷史上設置的第一個縣,比“射江”的歷史還要早幾百年。

1283年,通泉縣經歷了元軍入川的浩劫——導致“兵後地荒”,最終併入射洪縣,奠定了今天射洪的基本版圖。

現在很多射洪人口中的上半縣、下半縣,其實就是指的老射洪縣和後來併入的通泉縣。


你知道射洪的通泉路嗎?它的背後是那個被遺忘的通泉縣


射洪與通泉當初以梓江和今天的太和鎮為界,往北就是射洪,往南就是通泉。

1985年以前,通泉壩附近還成立過“通泉鄉”,後來合併到柳樹,到了2018年,通泉的名字只在通泉壩、通泉路等地得以保留。


你知道射洪的通泉路嗎?它的背後是那個被遺忘的通泉縣


今天,瞿河、洋溪、柳樹、太乙、仁和、青崗、官升等地,都是通泉縣的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