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窮二白到無處不在,這篇長文幫您讀懂中國銀行業40年(上)

從一窮二白到無處不在,這篇長文幫您讀懂中國銀行業40年(上)

編者按: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為了梳理、總結中國改革的寶貴經驗、展望未來發展之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舉辦“人大重陽系列講座——對話人大名教授”之“改革開放40週年”主題系列。12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主講“中國銀行業40年:回顧、現狀與展望”。考慮到篇幅較長,演講實錄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發布。本文為董希淼研究員的演講實錄(上)。

從一窮二白到無處不在,這篇長文幫您讀懂中國銀行業40年(上)

董希淼:我今天向大家報告的主題是——中國銀行業40年:回顧、現狀與展望。其實我個人沒有更多好介紹的,但是有一點,我一直是個銀行民工,從業經歷比較豐富,接近20年的時間在各個層級的機構都幹過,在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都工作過,在支行也掛職當過副行長,現在是上市銀行的獨立董事。基於我這樣的經歷,想跟大家聊聊中國銀行業這些年來發展變化的過程,講講背後我知道的一些故事和我自己個人的一些感悟。

我主要講三個部門,也是個三段論:一是對中國銀行業40年發展歷程進行回顧,二是談談中國銀行業發展現狀,三是一起展望中國銀行業未來。

一、銀行業改革開放的起點

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的起點,從1978年開始,我正好是1977年出生,完整經歷了這麼個過程。

回顧中國銀行業改革的起點,就忘不了一篇重要的講話。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很多人關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那個報告,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那篇報告當然非常重要,但1979年10月4日《關於經濟工作幾點意見》,也是很重要的文獻,內容很短,在百度上都能搜到。這是其實是指導我們這麼多年很重要的一篇文獻。這篇講話旗幟鮮明地提出,“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

同時,還提到利用外資等問題。關於銀行的內容雖然不多,但現在看仍然非常有指導意義。“必須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現在我們也還沒有做到這一點。同時還強調,“任何單位要取得物資,要從銀行貸款,都要付利息”。現在看這句話好像稀鬆平常,因此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和常識。但在當時情況下,這句話還是非常有針對性的。這次重要講話之後,應該說中國銀行業整個改革和開放才真正開始,這是個起點。

銀行業改革開放可以從兩個維度去觀察,一是對內深化改革,二是對外擴大開放。第一個維度,對內深化改革,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經營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完善;二是監管體制改革,這構成了銀行業改革的重要部分。第二個維度,銀行業對外開放,可以分成四個階段進行回顧。

總的來說,過去40年,在深化改革方面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現在的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全球第一,盈利能力全球第一,逐步由大向強轉變。擴大開放,我們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過去40年,銀行業核心關鍵詞是“改革”,未來的關鍵詞可能更多是“開放”,以開放促改革。

從一窮二白到無處不在,這篇長文幫您讀懂中國銀行業40年(上)

二、銀行業改革開放歷史回顧

(一)銀行業深化改革

40年來,銀行自身經營機制改革、體系完善可以簡單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1992年是專業化轉型階段。

第二階段,1993年—2003年是商業化轉型階段。

第三階段,2004年—2016年是市場化轉型階段。

第四階段,2017年開始,中國銀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轉型階段。目前正在進行之中。

1.專業化轉型階段。1978年之後,為了適應經濟體制改革要求,銀行業從機構體制上打破了人民銀行“大一統”格局,開始探索專業銀行的企業化發展。現在經常把中國人民銀行叫成“央媽”,當時的央媽是什麼事兒都幹,既當爹又當媽,因為只有它一家。現在說的四大行1978年開始相繼成立或分家,農業銀行恢復設立,中國銀行業從人民銀行分出來,建設銀行從財政部分設出來。比如建設銀行,原來財政部一個內設機構,承擔資金撥付的職能,哪個重大項目需要資金,就有建設銀行撥付給他,這個錢不是貸款是撥付,是財政資金。當時有句話叫“計委點菜,建行埋單”。即便是中國人民銀行,事實上也是財政部門的一部分。

工商銀行1984年從人民銀行分設出來,現在工商銀行最大,大家叫它“宇宙行”,實際它年紀最輕。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歷史都超過100年。這是專業化轉型階段,是為適應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轉變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在這個階段,銀行開始探索多元化的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開始成立,如1987年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相繼成立。現在全國一共有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這是我們銀行體系裡最具市場活力的、最具創新意識的銀行群體。前段時間,在中國銀行業協會領導下,我參與編寫《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三十年》一書,紀念股份制商業銀行30年。這個時期,銀行業機構雖然要有一定的經營自主權,但權限非常有限;金融產品以存貸款為主,比較單一。


從一窮二白到無處不在,這篇長文幫您讀懂中國銀行業40年(上)


2.商業化轉型階段。1992年,黨的十四大之後,中國經濟制度進入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新階段。1993年開始,銀行業開啟了商業化改革進程。1978年之後的專業銀行,現在開始成為商業銀行。比如,四大行原來叫國有專業銀行,現在要成為國有商業銀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幹了個什麼事兒呢?分離了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形成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組織體系。1993年,3家政策性銀行相繼成立,把政策性業務剝離給這3家。當然,現在國開行強調自己是開發性金融。1999年還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剝離了1.4萬億的不良貸款。時隔20年之後,現在不但有“四大”,各地還成立了大量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當然這是後話了。

1996年,有一件事情有一定標誌性的。建設銀行從1954年成立到1996年42年間,一直叫“中國人民建設銀行”,1996年把“人民”兩個字拿掉,改成“中國建設銀行”。因為“人民”帶有強烈的國家政權色彩,不利於塑造商業銀行形象。

有一句順口溜,正好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國有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變的過程,叫

“工行下鄉,農行進城,中行上岸,建行破牆”。在這個過程中,銀行業商業化機構佔比在提升,還有一些股份制銀行相繼也在成立。

3.從2004年開始,進入市場化轉型階段。一個標誌性的事情是,2004年國務院啟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制,推進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現在甚至可以說,是整個中國金融業改革最成功的一件事情。2004年開始,對如何改制有幾套方案,原來戴相龍當央行行長時提出一套方案,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還是延續原來的做法即財政資金注資,把不良貸款剝離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2003年開始,周小川就任央行行長,他主導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制,採取外匯儲備來注資的模式,專門為此2003年底還成立了中央匯金公司,分別向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注資了225億美元,開啟了四大行股份制改制的進程。

為什麼說這次四大行改制是中國金融業改革最成功的改革呢?前面說了,1999年四大行剝離了1.4萬億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那麼到2002年底四大行不良率是多少?按當時“一逾兩呆”的口徑,不良率是21.2%。如果按五級分類標準來衡量,2002年底四大行不良率是26.1%。除了建設銀行不良率15%左右,其他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農業銀行不良率達到36.6%,超過三分之一的貸款是不良貸款。當時不少國外人士認為,中國銀行業已經“技術性破產”了。現在,中國銀行業規模、盈利全球第一。2018年英國《銀行家》雜誌公佈的全球十大機構,前四名就是中國的四大行,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這次改革非常重要也非常成功。通過國家注資、財務重組,徹底消化歷史包袱;按照《公司法》《商業銀行法》對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還引入了境外合格投資者,既“引智”(智力)又“引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與內控管理,並在境內外公開市場上市,接受市場監督。如2005年10月,建設銀行率先在香港上市,拉開了四大行上市的序幕,;2006年6月,中國銀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10月,工商銀行在上交所和港交所同步上市,是當時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首次公開招股。引進海外戰略投資,也有人說國有資產賤賣。當然,我不認同這樣的觀點。

從一窮二白到無處不在,這篇長文幫您讀懂中國銀行業40年(上)

四大行股份制改造是主要的一點,我們還逐步建立一個多元化、市場化的銀行體系,國開行、郵儲銀行,政策性銀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12家股份制銀行進行改革創新,有些開始到境外設機構,並登陸境內外資本市場。城商行上市的上市,跨區域經營也不少。還對農村信用社進行改制,在省級層面設立了省農信聯社,維持縣和市的獨立法人,改成農合行和農商行。都說中國工商銀行是宇宙行,農信系統的人不服,說我們才是真正的宇宙行。如果全國所有的農信系統加在一起算的話,確實機構數量、資產規模都超過了工商銀行,但目前沒有全國統一的管理機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放寬了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一些限制。從2014年開始,微眾銀行等民營銀行開始試點,現在一共17家民營銀行。當然,放寬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成果不光是這17家民營銀行。在這之前,東部沿海一帶很多民營企業已經大量地進入銀行,如浙江,民營資本持有75%以上的中小銀行股份。

4.2017年開始,我們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2017年3月份開始,隨著嚴監管、強監管政策的實施,如出臺“三三四十”一系列文件,整治銀行業十大亂象,整個銀行業迎來了一次很大的變化,應該說這個變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深刻的。主要涉及這幾個方面:負債端“去槓桿”,包括收緊流動性,降低理財、存單等同業依賴,加大表外融資難度等;資產端“去通道”,包括限制同業空轉、嚴控同業投資、規範影子銀行、防範實質性風險,以及促進表外資金迴歸表內信貸等;業務模式“去池化”,包括打破剛兌、規範資金池、限制多層嵌套、實施穿透監管、防止監管套利等;強化監管能力建設,通過補短板防止監管空白或重疊,通過促進監管協調來加強監管標準統一和數據共享,同時強化監管問責。

當然,現在整個嚴監管、強監管節奏有所放緩,因為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不確定因素在增多。但嚴監管、強監管的總體方向不會改變。

從一窮二白到無處不在,這篇長文幫您讀懂中國銀行業40年(上)

以上是簡單回顧整個銀行四次轉型。下面講講銀行業監管體制改革。內部改革很重要一方面是監管體制改革,也經歷了這麼幾個階段:

1978—1995年,央行恢復監管職能。

1995—2002年,分業監管開始形成。

2002—2008年,監管體系全面建立。

2008—2017年,美國金融危機以後,監管體系進行持續調整。

2017年至今,強監管時代到來。

1978年開始,央行從財政部分立並獨立,央媽又當媽又當爹。其實央行今年正好70歲,1948年就成立了。但在1978年之前,特別是文革這段時間,作為監管部門來說,它事實上是名存實亡。1978年從財政部撤出來,它是巨無霸,大一統,什麼都管,既有央行的職責又有商業銀行的業務,既是宏觀政策的制定機構也是金融業監管部門,還直接經營業務,1984年之後才不直接經營,把經營性業務給工商銀行。

1983年,國務院發了一個文件,專門宣佈中央銀行成立。1986年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從法律法規上明確了人行作為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當局的職責。1995年,才通過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從國家立法形式正式確立了人民銀行作為央行的地位。

1995年開始,進入了分業監管的體制,標誌性的就是《商業銀行法》通過,銀行業改革發展有了一個法律的保障。

1997年11月份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這是個重要的里程碑,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其實做了很多事情,意義非常重大。其中實施商業銀行改革、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等都是這次會議做出的決定。從監管體制看,從兩個事情開始實施分業監管:一是決定成立保監會,二是決定改革證監會。其實證監會1992年就成立了,當時還會有國務院證監委,證監會作為證監委的執行部門,它的權限相對是比較小的。1997年之後,它真正成立證券市場的監管者,這樣就把證券和保險從央行分出來,分業監管體系得以確立。

分業監管體系得到進一步鞏固是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當時決定人民銀行不再肩負金融機構監管職責,專門成為貨幣政策制訂、維護金融穩定、進行宏觀調控的部門。1995年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國家立法上確定它是國家銀行,這時候還兼有金融監管職責,2002年開始才成為宏觀調控部門,這時決定成立銀監會。過了一年以後,2003年之後,中國銀監會才正式成立,負責對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監管,信託業的監管也從央行移交給銀監會。應該說,2003年之後,“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體系才定型。但歷史驗證了那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003年“一行三會”體系正式形成,時隔15年之後又改了,改成“一行兩會”。

從一窮二白到無處不在,這篇長文幫您讀懂中國銀行業40年(上)

2003年之後,中國銀監會正式成立。如果說央行是央媽的話,那麼現在正式有了“親爸”。當年年底通過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逐步構建了銀行業的監管框架,形成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合規監管框架,還進行了銀行的改制,2004年開始進入市場化轉型階段,中國銀行業協會業成立了,對外開放步伐也在加快。

2008年之後監管體系進行了一些調整,2008年金融危機確實對我們經濟造成了一定衝擊。結合國際金融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實際,針對危機中暴露的短板和不足,對於銀行業的監管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調整。反思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很重要的一點,是加強和完善宏觀審慎政策,這樣才能更好地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黨得十九大講到金融就是104個字,比較長的一句話“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這是十九大一個非常新的表述。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成立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監管體系進入“一委一行兩會”時代。當然,我國金融監管體系還有一環——地方政府。它們在金融監管的角色和作用,是值得繼續研究的問題。

近年來的強監管、嚴監管,確實存在監管節奏過快的問題。強監管、嚴監管重點針對的一個領域叫“影子銀行”,我更願意把它叫“銀行的影子”。影子銀行在強監管、嚴監管的行動下,被大量快速地壓縮。為什麼今年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麼突出?很多民營企業並非完全通過正規機構或正規渠道來進行融資,不少是通過影子銀行來進行融資。監管節奏過快,影子銀行業務大量壓縮,最受傷的就是民營企業。有時候我們也在講,加強金融監管是“拆雷”的過程。銀行業確實有地雷,我們要把這些地雷拆除,而不是直接引爆。“拆雷”和“爆雷”的結果一樣,地雷沒有了,但造成的影響完全不同:“拆雷”比較平緩,地雷沒了,風險消除了;“爆雷”,地雷也沒有了,但殺傷力太大。所以,現在金融監管節奏和力度有所調整,我認為這是非常必要的。

(二)對外擴大開放

金融開放是大勢所趨。有很多研究表明,金融更加開放的國家比金融封閉的國家經濟增長更為迅速。但也帶來一些風險,資本項目開放太快可能會造成很大的衝擊。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個很典型的反面教材。應該說,我國金融對外開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伴隨著全面開放的步伐,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循序漸進,穩步實施,成效顯著。有四個階段:加入世貿組織之前是一個階段,加入世貿組織至2008年金融危機是第二個階段,2008年至2017年是第三個階段,2017年11月份以來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加入世貿組織前。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主要配合改革開放的進程,通過外資銀行的進入引進外匯資金和改善對外資企業的金融服務,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為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也進一步擴大。外資銀行業務隨著外資企業在我國的迅速成長以及中資企業國際業務的發展而快速發展。這一階段,外資銀行陸續在我國設立代表處或者分行,經營範圍主要為外幣項下的部分銀行業務。就在前天,我們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發起成立了外資銀行首席代表30人論壇。

從一窮二白到無處不在,這篇長文幫您讀懂中國銀行業40年(上)

第二個階段,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對外開放主要圍繞著履行“入世”承諾進行,同時採取了一系列自主開放措施。外資銀行業務經營逐步範圍擴大,外資金融機構開始以戰略合作者身份入股中資銀行。逐步將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客戶對象從外資企業和外國人逐步擴大到中國企業和中國居民;逐步放鬆對外資銀行在華經營的限制,取消外資銀行人民幣負債不得超過外匯負債50%的比例等。同時,在承諾基礎上逐步給予外資銀行國民待遇。

這個階段,標誌性的一件事是2004年匯豐銀行入股交通銀行,獲得交通銀行19.9%的股份。隨後,一批外資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開始入股中資銀行,尤其是積極參與了大型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一些外資銀行還入股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如花旗銀行入股廣發銀行、恆生銀行入股興業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入股南京銀行等。

第三個階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加強防範銀行業風險,加強國際監管協調,防範跨境金融風險,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緩。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減輕,國際金融市場趨於再平衡,全球經濟逐漸復甦,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2007年,我國針對外資銀行提出的法人化等管理措施,在這一階段不斷深入推進。外資銀行法人化對防範外資銀行跨境風險起到良好效果。2014年12月,國務院公佈《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適當放寬外資銀行准入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條件,為外資銀行設立運營提供更加寬鬆、自主的制度環境。

第四個階段,當下進入了開放的快車道。2017年11月10日,時任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宣佈了中國金融業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政策。從銀行業看,我國取消對中資銀行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我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速度、幅度和深度不斷提升。2018年2月,原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關於修改〈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的決定》,進一步開放中國銀行市場,擴大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服務範圍。11月28日,銀保監會對外公佈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我們看到,近期銀行業多項市場準入項目獲批。

應該說整個銀行業對外開放,成績還是比較明顯的。2017年,外資銀行在中國的資產達到3.2萬億元,有法人機構39家,經營性機構1013家。2017年實現了兩個超越,即外資銀行在中國內地資產規模超過3萬億,營業機構超過1000家。但確實我們也存在著明顯不足,外資銀行在我國的業務發展相對是比較平緩的,各項業務佔比是比較小的。特別是2011年之後,它的市場份額是逐步在萎縮的。我們做了一個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到,2011年在中國內地的外資銀行資產佔銀行業總資產的比重是1.93%,之後逐年下降。到2017年,儘管規模超過3萬億元,但佔比下滑到1.28%。所以,從長遠看,整個中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空間還是很大的。不開放,對我們自身發展不利,和高手過招我們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現在我們對外開放的邏輯是,第一引入高質量的競爭對手,來提升整個中國銀行業競爭效率,提升我們的服務效率。第二,引入更多的機構,增加市場供給主體,增加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和多樣性,為我們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幫助。(待續)

從一窮二白到無處不在,這篇長文幫您讀懂中國銀行業40年(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