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多少人把伤害当成长,把驯化看作是教育


1、
我们都是被驯化的大人

去过东南亚国家旅游的人,可能都骑过大象,或看过大象表演。这些大象驯良又听话,有的还能用鼻子画出美丽的作品。然而,这一切精彩的表现,其实都来自长期残酷的驯化。

一头小象从两岁时,就被迫从母象身边带走。这正是人类幼儿的时期,可以想象一只小象会是多么惊惶无助。它被关在一个特制的木笼子里,不能动也不能转身。如果想要逃跑,它就会被驯象夫用一根带铁刺的杆子打得鲜血直流。

被虐待的时间久了,小象也就放弃了逃跑的念头。甚至拴住它的只是一根不难挣脱的绳子,它也不会再逃跑了。这就是驯化,一种逆来顺受的可怕习惯。

《狗十三》:多少人把伤害当成长,把驯化看作是教育

驯化不仅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也会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比如父母与孩子。

前不久上映的电影《狗十三》,不知道戳痛了多少人的心。因为这部电影折射出来的,恰恰就是在中国家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人称《狗十三》是一部残酷的“青春物语”,实际上就是父母对孩子的“驯化”。

女主角李玩,一开始是一个个性鲜明,带着一点任性和叛逆的天真少女。然而,她在经历了一次次来自父母的忽视、谎言、强迫、控制,甚至是暴打之后,终于放弃反抗,变得听话顺从,完成了所谓的“成长”。

在很多父母看来,这是一次教育的胜利。因为他们成功地将“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从不可控的方向上掰回了正常的方向。他们就像操着剪刀的园丁,成功地将一盆盆栽修剪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

在孩子们妥协的那一刻,他们就被成功地驯化了。在《天生非此》这本书中,作者奥利弗·詹姆斯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驯化,叫做“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

《狗十三》:多少人把伤害当成长,把驯化看作是教育


2、“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在说“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这个心理学名词,来源于1973年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案。被劫持的四名人质,在获救后不仅不恨歹徒,反而感谢歹徒的不杀之恩。他们还主动找律师帮歹徒辩护,试图为歹徒脱罪。其中一名女人质,甚至还与一名歹徒订婚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被称作是“人质情结”。它指的是,原本应该仇视施暴者的受害者,反而对施暴者产生了同情、好感、依赖和顺从。

这其实很好理解。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减少伤害,人质就必须获得施暴者的认同,让施暴者觉得自己与他们是一样的人。彼此之间有了情感连接,就会减少被撕票的危险。

如果将人质与劫匪的角色,换成是孩子和父母,就是我们后面要说的

“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奥利弗·詹姆斯认为,“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之所以会发生,就是来自父母对孩子的虐待。

这里“虐待”,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虐待,还包括精神虐待和情绪虐待。比如: 长期冷落忽视孩子、言语威胁、强迫和控制孩子、挑剔贬低孩子、对家庭冷漠、偏爱另一个孩子、脾气暴躁、经常抱怨等等。

虐待的形式不一而足,但是对孩子的伤害却是一样严重的。一个人在遭遇虐待时所产生的恐惧和绝望,会让他们为了避免被伤害,而努力迎合父母。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乖巧、顺从,其实就是“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并不是真正的成长,它们只是被掩盖的创伤。这种创伤隐而不发,对人的伤害却一生难愈。

《狗十三》:多少人把伤害当成长,把驯化看作是教育

3、人会长大,创伤却不会消失

电影《狗十三》里,爸爸告诉李玩,妥协是成人世界的规则,在你以后的人生还会遇到更多次。这些道理可能没有错,但是他着实选错了对象。

你可以对一个毫无关系的人畅谈人生经验,却不能对一个你伤害了的人说,我这是为了你好。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假如一个朋友背后捅了你一刀,然后告诉你,他是为了让你成长,你能接受吗?估计很难。

伤害的意义只是伤害,它不会让人成长,反而会增生更多的痛苦。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负面的童年经历,是很多精神疾病的主要成因。比如:焦虑症,抑郁症,情绪失调和妄想症等。童年时曾遭受虐待的儿童,长大之后,他们会比同龄人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狗十三》:多少人把伤害当成长,把驯化看作是教育

弗吉尼亚·伍尔夫

比如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有很不幸的童年经历。她出生在一个复杂的家庭里,父母两人都是再婚,子女总共有八个。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对伍尔夫的照顾自然算不上尽力。而且众多的兄弟姐妹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给她造成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这些童年创伤,在伍尔夫长大之后,演变成了严重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让伍尔夫一次次精神崩溃,最终投河自杀。

所有的心理创伤都是不可逆的。伤害一旦造成,就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也许会遗忘童年的痛苦,但是潜意识会替我们记得牢固。那些伤害和绝望,会像种子一样潜伏在大脑的深处,随着时间的发酵,慢慢地伸出触角,影响我们的内心世界,左右我们的人生轨迹。

《狗十三》:多少人把伤害当成长,把驯化看作是教育

《天空之城》剧照

04

有人说,很多父母都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孩子却在等父母的一句“对不起”。

为什么父母与孩子之间会出现如此大的思想偏差呢?其实,这就是教育方式出问题了。平心而论,大部分的父母都无意伤害自己的孩子,甚至很多人都用心良苦。不过,孩子能不能接受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韩剧《天空之城》中,就讲了两个正好相反的例子。同样是严苛的高压教育,朴英才一路被父母打骂着考进了名牌大学,却在考上大学的那一天离家出走。而另一个孩子姜艺瑞,却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如鱼得水。

因为她本来就是那种目的性强,凡事都要争第一的孩子。即使她的母亲希望她能够更轻松一点,姜艺瑞自己也不答应,说那种轻松的方式会阻碍她实现目标。

所以,判断一种教育方式是不是合适,最主要还是取决于孩子。父母有意的“驯化”,只会产生反效果。

《狗十三》:多少人把伤害当成长,把驯化看作是教育

那么,什么样才是真正好的家庭教育呢?你见识过梁启超的教育方式就明白了。

梁启超有九个孩子,个个成才,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诸多建树。在家长专制的时代,梁启超的教育方式却是尊重与宽容的。他给予了每一个孩子平等的爱和关注,尊重孩子的专业兴趣,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理想。

梁启超放任孩子自由,他深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也深信每个孩子都会自己努力。因此,他所做的只是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更重要的是,梁启超本人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学问渊博,为人温厚正直。他思维开放,还活得丰富有趣。他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孩子们主动靠近。他只是言传身教,就足以传递给孩子许多优秀的品质。

所以,好的教育方式是自我驯化,而不好的教育则是驯化他人。当我们自身足够丰富优秀,成为言传身教最好的榜样,教育就是一件自然又简单的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