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戰術上精準打擊——造就了歷史上唯一的藩王霸業

公元1402年,朱棣率領燕軍兵臨南京城,李景隆和谷王在金川門開門迎降,明建文帝朱允文在亂軍中不知所蹤, 靖難之役結束.隨後做為藩王的朱棣成為了明帝國的掌權者.造就了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在靖難之役初期,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開始在軍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畢竟是以一隅對抗全國,中央朝庭是正統像徵,並有全國源源不斷的資源做為後盾,長久消耗,必會發生轉折,朱棣也會像歷史上無數藩王造反失敗的前車之鑑被釘在謀逆的恥辱架上。然而朱棣並非前人,身經百戰造就了朱棣不光擁有堅毅的個性還有對戰場和戰爭格局超乎常人的判斷能力。

戰爭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燕王起兵

起兵初期,朱棣以800府兵誘殺 張昺、謝貴,當夜攻破北平九門,迅速控制北平城,之後連克北京周邊通州、薊州、遵化、密雲、居庸關、懷來、永平等州府。北平周圍全部掃清。燕軍兵力增至數萬。建立了穩定的後方基地。

一次戰術上精準打擊——造就了歷史上唯一的藩王霸業

第二階段:互有攻守(滹沱河之戰、鄭村壩之戰、白溝河之戰、濟南保衛戰、東昌之戰)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面對朱棣反叛,朱允炆起用年近古稀的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為左副將軍,都督寧忠為右副將軍,率軍伐燕,數路並進。進至河北真定。朱棣利用南軍立足未穩,在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耿炳文逃回真定,堅守不出。

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黃子澄的推薦,換帥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李景隆本是紈絝子弟,素不知兵法,藉著老父的威名,在朱棣出北平援救永平之時,因貪功,未時及有效的攻取北平,並在鄭村壩之戰、白溝河之戰敗的體無完膚,退守濟南。

殘酷的戰爭必會造就名將,在濟南保衛戰和東昌之戰中,一位叫盛庸的將領登上歷史舞臺,差點給朱棣毀滅性的打爭,東昌之戰,朱棣多次瀕臨險境。但是由於朱允炆有"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南軍懼怕戰後反攻倒算,不敢傷害主將朱棣,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權,單騎殿後,南軍無可奈何。 但是東昌之戰畢竟是靖難以來南軍的第一場大捷。建文帝朱允炆十分高興,以東昌大捷告太廟。 盛庸軍勢大振。燕軍經此敗,以後再南下,皆由徐沛,不再走山東。恰恰這個轉變無意間逆轉了戰爭格局和歷史的方向。

一次戰術上精準打擊——造就了歷史上唯一的藩王霸業

第三階段:燕軍繞道南下,精準打擊,一戰定天下

燕軍靖難兩年。雖然屢戰屢勝,但因兵力不足,無法鞏固並擴張勝利,往往戰領一地後因戰線太長又放棄之。能據之地僅有北平、保定、永平等少數郡縣。長期以往,戰爭天平必將傾斜

這個時候有敏銳戰爭洞察力的朱棣決定直接率兵南下,建文三年(1401年) 冬,朱棣在道衍的支持下不再與盛庸、平安等糾纏于山東戰場,率軍直趨京師,克東阿、東平、沛縣,於正月抵達徐州城下,徐州堅壁不出,盛庸只能出濟南迴援江蘇,本來盛庸善於守城,在突進江蘇回追朱棣過程中疲於奔命,反被朱棣所制。朱棣烊攻徐州後再避開南下,進至安徽宿州,靈活運用騎兵戰術,在靈壁之戰中給南軍重大打擊,隨後揚州、高郵、鎮江等地紛紛歸降,在李景隆等人的反戈下順利進入南京。建文帝不知下落,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一次戰術上精準打擊——造就了歷史上唯一的藩王霸業

縱觀靖難之役,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無將可用,建文帝決策上的一而再失誤,朝庭部屬猶柔寡斷,遊離中間意志不堅以外,朱棣的這次直搗京師。精準打擊,擒王戰術。堪稱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