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石油、富鋼鐵、了不起的大礦業!北京學院路上“八大學院”的故事

點擊上方藍字,為你縱深解讀煤炭

北京市海淀區西北部的一條南北走向的路,南起薊門橋,北至清華東路,全長5.59公里,1954年年底建成通車,因路兩旁擁有眾多學院而得名“學院路”。

在學院路上,農、林、地質、礦業、鋼鐵、醫學、石油,航天這“八大學院”各有學科側重,在建國之初成為中國工業經濟起飛的搖籃,無數的國家領導人、科學家、知名學者、一線勞動模範從這裡誕生。

當時,在學院路的兩側4所高校依次分佈。

在馬路東側從南到北分別是: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北京石油學院(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今中國農業大學)。

在馬路西側從南到北依次是: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業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和北京林學院(今北京林業大學)。

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北京学院路上“八大学院”的故事

今天的學院路以及分佈的著名高校

歲月流轉60年,如今的“八大學院”早已升級成大學,有的名字都徹底改變,有的早已搬離了原址。如今的學院路上,分佈著20多所新的高校和科研單位,變得更加熱鬧和繁華。

如今的年輕學生已經說不上“八大學院”到底都有哪些,但許多老校名還依然被掛在人們嘴上:哦,你是地院兒的……

(一)

1952年,“八大學院”誕生

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北京学院路上“八大学院”的故事

北京科技大學前身北京鋼鐵工業學院

上世紀50年代初,實現國家工業化體制,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面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建設的高潮,舊有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科教育的體系與建立獨立完整的國家工業化體系的需要極不適應。於是,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進行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按照蘇聯的高等教育集權管理、高等教育國有體制和高度分工的專門教育體系來建構中國的高教制度。

翻開歷史文獻可以看到,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初步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於是,全國範圍內的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綜合大學以外,許多按專業設置拆拼重新組合成立各科專業學院。

北京的高校在這場院系合併中十分積極,當時北大、清華、燕京、輔仁大學院系以及許多專業學校的立刻合併新組了8個專業理工科高校:它們就是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林學院和北京醫學院,即人們所說的“八大學院”。

為了興建校舍,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區規劃出一大塊大學區。於是,1952年,北起清華東路,南到薊門橋,在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莊稼地上“八大學院”校舍相繼破土動工。這八個學校校園兩兩相對,由北向南排開,中間形成一條寬闊的大道,這就是北京最早的大學城—— “學院路”。

(二)

窮石油、富鋼鐵、了不起的大礦業

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北京学院路上“八大学院”的故事

北京礦業學院的學生開展建校勞動

“八大學院”建校之初,流傳的一句順口溜“窮石油、富鋼鐵、了不起的大礦業。”這指的是當時的校園環境比較。鋼鐵和礦業當時發展成熟,又有相關部委協助,學校興建的十分漂亮。但石油行業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建校相對艱苦。

原石油學院教授餘世誠提到,建國時的石油行業處於非常困難的時候,1953年,在原九間房村開工的石油學院主樓還沒有起來,師生們只好在半是原野、半是工地的校園裡舉行了簡單的開學典禮。

已經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的鋼鐵學院當時比較幸運,初創時期的校園建設以莫斯科鋼鐵學院為藍本,主配樓雖然沒有蘇聯建築風格最具有標誌性的木製大尖頂和紅五星,但仍是典型的蘇氏建築風格,方正而簡約。

鋼院的老人告訴記者一個流傳的說法:據說鋼院選擇與北醫並排而建也是借鑑了莫斯科鋼鐵學院與紡織廠比鄰而居的先例——鋼鐵業男生居多,紡織廠和醫學院的女青年居多,兩者比鄰,目的不言而喻。雖然只是笑談,但的確能看出蘇聯模式對八大院的影響。

(三)

那些我們始終忘不掉的故事

江河之大匯於溪流。遙望歷史,“八大學院”的記憶碎片拼接成一段段影像,這其中有不少名人的身影清晰地顯現。

半個世紀風雨歷程,學院路上的“八大學院”碩果累累,畢業的名人不計其數。他們中有知名的院士,有功績卓越的科學家,有披荊斬棘的政壇風雲精英,有投身國民經濟的企業家,更有許多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是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國家書寫了輝煌。

老院士站在卡車去學校

中國科學院最高齡的院士之一,百歲老人魏壽昆是當時鋼鐵學院7位創辦者之一。1952年建校之初,每天一大早起來,魏壽昆院士和他的同事們站在敞篷的卡車上,從清華大學一路顛簸到自己的學校,在兩間簡易的教室中給同學們上課。中午沒有自己的食堂,師生們就與工人們一起進餐。

曾任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的艾蔭謙說,建校時由於經費緊張,聯合國救濟總署淘汰下來的舊汽車、舊拖拉機都成了教師自制教具的對象。老師們將舊的拖拉機拆開一半,學生們就可以看到內部的情況了。教材根本沒有現成的,大部分按照前蘇聯原版教材現編譯現教學。

福建找礦藏智鬥老虎

1958年大鍊鋼時期,當年的地質學院組織了幾十支“找礦大隊”,以找鐵礦為主分佈到全國各省。曾任地質大學校長的中科院院士趙鵬大領著一支六、七十人師生隊伍來到福建山區。當地林密草深,老虎、毒蛇到處出沒,隊伍剛脫鞋趟過一個河溝,沒走幾步又是一個河溝,還時常要爬到樹上去探路。女同學抓著草跟上山,有時一抓連草帶蛇抓在手裡了。沒有路,隊伍走在山裡都是沿著老虎走過的印記,學生們帶著裝滿石頭子的飯盒,遠遠看見老虎就猛搖飯盒嚇走老虎。學生們既要隨身揹著蚊帳防止蚊子傳播的血絲蟲病,還時不時被村民誤當成“空投特務”舉報。

辛苦的勞動也有收穫,趙鵬大帶的這支地質學院的隊伍一邊找礦一邊繪製了首份1比20萬分之一的福建地質圖。

“八大學院”個個體育強

據瞭解,“八大學院”的老教授們無一例外都對自己學校的體育成績感到驕傲。這與那個年代學院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嚴格要求密不可分。

地質大學校長趙鵬大至今還記得50年代的晨操,一吹哨,學生們都從宿舍出來到操場上整齊地跟著廣播做操,春夏秋冬從不間斷。“搞地質的,沒有好身體出野外怎麼行?”無心插柳柳成蔭。趙教授說,中國的登山家中許多都是地質大學的學生。比如1984年畢業於水文地質專業的王勇峰1993年登頂珠峰,是我國僅有的2位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登山家之一。地球物理專業的藏族學生次洛,是國內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

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北京学院路上“八大学院”的故事

“‘清華、北大、鋼老三’,這說的是鋼院的體育。”北京科技大學的老師陳捷說,在50年代末的北京高校籃球賽中。鋼院的男籃與體院的男籃相逢,業餘隊竟以5分優勢擊敗專業隊,轟動了全國高校體壇。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958年在北京醫學院讀大三時,以54.4秒的成績打破了第一屆全運會400 米欄的全國記錄,並一舉奪得了男子十項全能亞軍。時至今日,北京醫學院還有幾項由鍾南山創下的運動記錄無人能破。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就讀於石油學院時,也是校女子手球隊的活躍隊員,還留下過一張賽場上颯爽英姿的照片。

(四)

“八大學院”的遷移

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北京学院路上“八大学院”的故事

上世紀60年代末,“八大學院”中有四個遷離了原址。

從1969年開始,由於國際形勢嚴峻,全國戰備工作升級,許多大中城市開始疏散人口。一些當時的領導人提出,農業學院、礦業學院怎麼能待在城裡呢?於是,1969年10月,隨著中央一聲令下,“八大學院”中四個離開了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1969年開始遷往重慶,後又被安置到合川縣三匯壩,1982年則遷往江蘇徐州礦區。中國地質大學遷往湖北武漢。石油大學遷往山東東營勝利油田,改稱華東石油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先是遷到了重慶後又遷到河北邢臺。

北京鋼鐵學院本來也確定為外遷,臨上火車的那晚,緊急通知留在當地,於是鋼院幸運地留在了北京。

遷移的幾年中,學校只招了工農兵學員。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幾個風雨飄搖的學院才陸續回到北京。他們中大多數重新回到了學院路,只有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學院陸續更名為大學。北京鋼鐵學院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學院更名為北京林業大學。農業機械學院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學院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醫學院併入了北大,目前是北大醫學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石油學院相繼多次遷移後各自一分為二,形成目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六校共存的格局。

北京礦業學院:1952年院系調整期間,北洋大學、唐山交大、清華大學的採礦系調整到中國礦業學院。1953年,為實現更大的發展,學校遷至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1978年,學校在江蘇徐州重建,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在北京學院路原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學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199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2000年,學校整體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其後,北京校區東校園又劃轉北京廣播學院。學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區逐步演變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辦學實體。

(五)

“八大學院”盛產院士

雖然無法考證學院路是否是國內院士畢業最多的地區,但老“八大學院”畢業院士人數之多至今為人稱歎。

中國校友會網的“2009年全國高校院士排行榜”顯示,全國高校院士數量排在前20位的高校中,老“八大學院”佔了4席。其中,中國地質大學排名第12;北京科技大學排名第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排名第16;中國農業大學排名第17。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的院士數量也都排進了前40位。

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北京学院路上“八大学院”的故事

尾聲

66歲的學院路

昔日在學院路上的“八大學院”,現在已不見了蹤跡——它們全都升格成了“大學”,使得學院路這個名稱顯得有些“陳舊”。唯一不變的,是包括“八大院校”在內的眾多高等學府依舊在這裡“安家”,至今這裡仍是北京乃至全國最重要的教育科研中心。

2017年9月,國家雙一流名單正式公佈,學院路上的“八大學院”全部入選,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以及北大醫學部都順利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或成為其中一部分,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今天,對於包括“八大學院”在內的眾多行業高校來說,如何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緊密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需求,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將是66歲的學院路面臨的最大考驗。

除此之外

八大院校還有沒有你知曉的故事?

整理自:地質礦業信息交流平臺、礦業界公眾號、《建築文化》雜誌、教育部、北京晚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