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做任何事情,“度”的把握很重要

度,就是法則,應遵循的標準。我們在做任何事,都應該把握好 “度”。

無論你做任何事情,“度”的把握很重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指不偏不倚;庸,指平常。中庸,指無過無不及的態度。在孔子的思想中把中庸看成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無論你做任何事情,“度”的把握很重要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中,中庸作為一種根本的處世之道,一方面使人們普遍認識到行為的適度性,從而避免不及和過激行為的出現,這就是一種“度”的把握。

無論你做任何事情,“度”的把握很重要

我國的傳統文化崇尚禮義,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所以提倡心平氣和,不嗔不喜,即中庸之道。

無論你做任何事情,“度”的把握很重要

人際交往中,在“度”的把握上,通常叫做不卑不亢。卑,是對自己不自信的表現;亢,是對自己過於自信,有點看不起人的意思。所以在待人處事中,兩種都不好。

無論你做任何事情,“度”的把握很重要

做人要大氣,要懂得寬容。不拖沓、不急躁即是中庸之道,所以要把握好這個度,你才能處理好你身邊的事情。

無論你做任何事情,“度”的把握很重要

佛教講中道,是其核心教義。釋迦摩尼佛開始修道選擇極端苦行,六年不成後放棄,在不苦不樂的環境中,靜下心,深入大智慧,思維真理,徹悟宇宙人生實相。

無論你做任何事情,“度”的把握很重要

他說:“身在苦中,心則煩惱,身在樂中,心則放逸,極端苦樂皆非成道之因”。苦樂是極端,取其中是中道;善惡是極端,取其中是中道;貪舍是極端,取其中是中道;勞逸是極端,取其中,是中道……

無論你做任何事情,“度”的把握很重要

這個度(中),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你吃飯,不能沒吃飽,也不能吃太飽,不能吃太鹹,亦不能吃太淡;你穿衣服,不能穿太長,亦不能太短,不能太鬆,亦不能太緊;你睡覺不能太多,亦不能太少,不能太早,亦不能太晚;你走路、跑步、運動等等都得保持適度,這樣對你才有好處,不然有害無益。

無論你做任何事情,“度”的把握很重要

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該遵循法則,把握好度,適可而行,適當而行,不然會反受其害,得不償失。勞逸結合,順應自然規律,是我們明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