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渠挖出千年青铜剑,锋利无比!

修水渠挖出千年青铜剑,锋利无比!


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有着“天下第一剑”之称。鲜为人知的是,在“越王勾践剑”刚出土时,它的名字并不叫“越王勾践剑”。


修水渠挖出千年青铜剑,锋利无比!



这事儿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1965年12月,湖北省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遇了干旱。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带的部分农田。

1965年岁末,挖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当水渠延伸到纪南城西北7公里处时,人们发现这里的土层看上去有些与众不同,这里土质疏松,好像曾经被挖动过。很多专家认为:江陵地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曾是楚国都城郢。这一带素以古墓众多著称,这次发现的异样土层下面,很可能也藏着古墓。


修水渠挖出千年青铜剑,锋利无比!


望山一号楚墓内部景象(图:《江陵望山沙冢楚墓》)


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经过仔细勘测,发现地下果然有古代墓穴,并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计大约有50多座。就这样,灌溉工程的挖掘,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发掘代替了。专家们把这一片古墓群称为望山楚墓。


修水渠挖出千年青铜剑,锋利无比!


几天后,发掘工作进行到望山一号楚墓,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墓主人的内棺打开,人们赫然发现,在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当保管员将宝剑从剑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这把宝剑寒气逼人,虽历经2400余年仍纹饰清晰精美,有莽撞的好事者伸手去拿剑,不料手指碰到剑刃上,竟划出了一道口子,鲜血立刻流了出来。

如此锋利之剑,是用作何处?剑的主人又是谁?一时不得而知。随后,考古专家在近剑格处发现两行八字鸟篆铭文,字体怪异。


修水渠挖出千年青铜剑,锋利无比!



当时在考古发掘工地指导工作的著名历史学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壮猷教授,与在工地的考古工作者一起,对这件青铜剑的八字铭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

剑上的铭文是用“鸟虫书”所书写的。所谓鸟虫书,又称虫书、鸟虫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南方诸国的一种文字。经分析,“钺王”就是越王,“自乍用鐱”表示是其亲自监工并佩戴的。至于“钺王”后面的两个字人,按过去剑上发现铭文的惯例,应是某位越王的名字。方壮猷认为这两个字是“邵滑”,并认为邵滑可能是史书所记载的越王无疆的儿子越王玉。据此,他将此墓认作越王墓。

因此,“邵滑剑”之名就被初定了下来。


修水渠挖出千年青铜剑,锋利无比!



而对于方壮猷有关“邵滑”二字的意见,当时在考古发掘工地上的其他文物工作者也有不同看法。于是,在方壮猷的领导下,工作人员立即将这件青铜剑的八字铭文进行临摹、拓片、拍照,随后,方壮猷于12月底,将这些资料及自己的看法,分别写信给郭沫若、夏鼎、唐兰、陈梦家、于省吾、容庚、商承祚等十几位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征求意见,请他们帮忙作进一步的鉴定。

郭沫若很快就寄来了回信,在信中,他肯定了方壮猷的研究意见,认为那不能确定的两个字就是“邵滑”。


修水渠挖出千年青铜剑,锋利无比!



然而,1966年1月5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唐兰写下的信件里,却提出了一种新颖而有震撼力的意见。唐兰认为,宝剑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践

唐兰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呢?原来,他运用自创的古文字研究方法,推断出这两个难认的字为“鸠浅”,而“鸠浅”正是“勾践”的通假字。唐先生还认为此墓不可能是越王墓,应是楚墓;这方剑是楚灭越以后所得的越国宝物。

1966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梦家在复信中,也明确指出剑铭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而且认为望山一号墓未必为越王墓,仍当是楚王族、贵族之墓,其年代可能早到战国初期。


修水渠挖出千年青铜剑,锋利无比!



这个新颖的意见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2月28日,郭沫若复信也明确指出:“越王剑,细审确是勾践之剑。”

随后,方壮猷将剑铭考释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结论函告各位先生,同行的专家们也都认同了唐兰的结论,于是,“越王勾践剑”就这样以崭新的名字横空出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