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王希富:清宮御膳與八大堂八大樓的脈系淵源(下)

文|王希富

插畫|鄭莉

八大樓神功巧匠

八大樓在京城莊館中名氣也算不小,名廚、名菜、名人食客均值得一提。正陽樓、萬德樓、悅賓樓、慶雲樓、會元樓、新豐樓、萃華樓、安福樓、鴻興樓、春華樓、海豐樓、潤明樓、同福樓,何止八家。

专栏|王希富:清宫御膳与八大堂八大楼的脉系渊源(下)

家父王殿臣、大舅陳明、九舅陳喜、大哥希榮、二哥希華,我家裡外七八人皆在八大樓之致美樓、潤明樓、海豐樓、同福樓等處學徒、做事,如掌灶、幫案、了青、白案、堂頭等,他們的師徒、結拜兄弟、師兄弟、親朋好友多少都分佈在八大樓各家。我深知八大樓的買賣、手藝、菜品也是不比尋常。

慶雲樓

慶雲樓是京城最早的高端魯菜酒樓,建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0年),坐落於菸袋斜街銀錠觀山一側,臨近多個王府。這些王府的王爺如瑞親王、恭親王、慶親王、定國公、武定侯皆是此樓常客。菜品有三不粘、醋椒魚、蔥燒海參、醋熘魚片、香酥雞、九轉大腸、芙蓉雞片、糖醋鯉魚等,不用細說,都是典型魯菜。外祖父家住菸袋斜街,經常在歇工時去慶雲樓找老友聊天喝茶,還順手幫閒做幾個菜。

東興樓

東興樓是京城最有名氣的魯菜飯館,開業於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東家是山東榮城人,由李蓮英領東,勤行常說又與慈禧近侍梳頭劉都有干係等等。東興樓早年為晨起上朝的大臣在宮外“籌備”早膳,大臣們“落轎”便常在此家吃點飯“搪口解餓”,避免誤了早朝。東興樓的不少典型魯菜受官員青睞,具有宮廷菜和八大堂的風味。比

如糟燴鴨條鴨腰,其中鴨條和鴨腰均選上品,菜中所用的香糟需自己吊糟,絕不用商家供應的料酒,必是專用料酒,其中沒有任何香辛料提香。這樣的鴨菜和宮廷做法極其相似,吃過宮廷菜的老食客尤其愛吃。

登萊三英

民國後期,京城又開了泰豐樓新豐樓,與後來的豐澤園都是魯菜。這三家統稱為“登萊三英”,很是值得一提。

泰豐樓除了做老魯菜和類似八大堂的菜品,還有一定創新。比如鴛鴦羹,將羹菜製成一個太極圖案,一側是雞茸火腿,另一側是豆泥菠菜,一邊粉紅,一邊翠綠,很是引人入勝,屬“得吃得看”的新類菜品。

新豐樓的魯菜也有拿手菜,比如鍋塌比目魚

。將比目魚淨肉切成長方片,拍松,用鹽、胡椒粉、紹酒醃漬,拍幹澱粉,拖蛋液,入熱油中炸至金黃色,撈出備用;鍋留底油,投蔥薑絲熗鍋,烹紹酒,添雞湯,調入鹽、白糖、味精、香醋,放入魚片,用小火煨透,待鍋中的湯汁將幹,淋少許香油、蔥油,出鍋即可。此菜口味濃厚醇香,是食客常點要的火候菜。

豐澤園於1930年由山東福山滸口村人欒學堂創辦。廚師和堂口均與新豐樓關連有序,但是豐澤園魯菜具有濟陽菜風格,故其湯汁菜極有名氣。魯菜中的常見菜品如九轉大腸、乾燒黃魚、蔥燒海參、幹炸丸子,其做法與八大樓無異。此店經營至今,曾被評為“中國魯菜名店”。

专栏|王希富:清宫御膳与八大堂八大楼的脉系渊源(下)

致美樓

致美樓開業於明末清初,原是姑蘇風味,名噪一時,特別是白案之姑蘇糕點,京城不二,家父所制“翻毛月餅”幾乎家喻戶曉。而後有乾隆御廚的加入,致美樓飛黃騰達,有“集南北烹調之為表,匯御膳民食之粹”的美譽。

到了清末民初,致美樓擴大經營,將煤市街路西一處二層樓買下,店鋪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一宅兩院,兩層罩樓,青磚灰瓦,碧扇朱門,門庭高懸致美樓牌匾,開闢了單間雅座。單間裡裝潢著名人字畫、名瓷擺設,清靜雅緻,顯示出其精美和高雅的品位,儼然一座魯菜名樓。

致美樓的名菜極具特色,如四吃活魚、雲片熊掌、三絲魚翅、燴兩雞絲等。特別是四吃活魚,一條魚頭尾紅燒即燒頭尾,魚身從中間劈成兩半,一片糖醋,一片糟熘。

致美樓的點心出名,除了翻毛月餅,還有紅白月餅和提漿月餅,燜爐燒餅和蘿蔔絲餅也極具特色。因為早年源於姑蘇,故餑餑有南味的細膩。提漿月餅的製法如今早已絕跡,仿製者大都按廣東月餅制皮。其實提漿工序極為複雜,需將低筋麵粉加水拌勻、沉澱取漿,再將所提漿液沉澱發酵,然後兌制面皮、制餅。其口感柔韌勁道,但吃起來細膩有加。由於工序複雜、用料多、速度慢,提漿月餅逐漸變為廣式月餅的做法。

致美樓鼎盛時期,員工達到一百多人。皇親國戚、民國政要、戲曲名流、文人墨客都是這裡的飯座。

潤明樓

潤明樓坐落於東安市場,在當時的吉祥園東側,經營魯菜,早年也是個“冷莊子”,後來開了門市,並且逐漸形成酒樓。其經營特色是“明廚亮灶”,食客不但可以觀看明廚的操作,還可以在前廳直接點菜。那時大哥希榮就在亮灶,能擺出幾十種酒菜。其中的雞絲拉皮獨具特色。雞絲不去皮,刀工極細,拉皮不用進貨,大哥自己旋粉皮,拉薄剁窄,加雞絲,澆小料,京城一絕。潤明樓吃麵有滷麵和炸醬麵。打滷不澥,炸醬不出油,在八大樓也是一絕。

八大樓不止八家,其含義多家而已,故不再一一贅述。

八大居詩畫滿牆

除了樓字號買賣的魯菜館子,還有其他魯菜飯館星羅棋佈於京城各處。比如居字號魯菜,

廣和居、同和居皆是名家名菜的魯菜飯館。

专栏|王希富:清宫御膳与八大堂八大楼的脉系渊源(下)

八大居包括:前門外的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還有大柵欄的萬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衚衕的廣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單的砂鍋居。居字號飯館與堂字號的區別是隻辦宴席不辦堂會。有人說居字號南人食客偏多,對京城戲劇曲藝多有不解,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居字號多是沒有戲樓,地界狹窄。居字號地處京城,常接南客,菜品大致是南北融合。

廣和居

廣和居坐落在宣武門外菜市口北半截衚衕南口路東,是一套大四合院,但是格局狹長,臨街只有三間門面,還有半間是門洞,猶如俗話所說,儼然一個“奶茶鋪——長條兒”。臨街的房子多賣散座,院內正房、廂房分成各類的包間,可以接待多人的聚餐和正式的宴會。

廣和居創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原名叫盛隆軒,歷經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和宣統五朝,直至民國二十年歇業。廣和居所處的地段比較偏僻,格局狹小,早年生意很難興隆。同治中興時期,廣和居的生意興盛起來,更招徠了宣南士大夫和政界名流。如清末詩人書法家何紹基、清史館總纂夏孫桐、兩代帝師翁同龢、晚清名臣張之洞、大文豪魯迅,還有譚嗣同、李鴻章、曾國藩、潘炳年等,無以數計,皆不一一細述。故知廣和居的政治飯局何以名震京城。夏孫桐寫過關於廣和居的《感舊詩》,其中一首曰:“閱世清簾漾冷坊,名流幾輩醉壚旁。東洲詩老留佳話,酒債諸孫尚未償。”文人書畫滿牆,此乃廣和居一大特色。

廣和居的魯菜得到南北食客的賞識,在菜品出新上,也適應南方食客的口味,

如糖蒸山藥、珧柱肚塊、清蒸白菜、江家豆腐、韓家肘子、潘氏清蒸魚、清蒸乾貝、南炒腰花等,都具有獨家特色,馳名京城。有人說廣和居純屬南菜,其實不然。廣和居的魯菜依然出色,之所以有南炒腰花,正是北菜的標記,一如魯菜的南煎丸子。廣和居後來與同和居合併,廣和居的廚師上手就做出地道魯菜,絕無含糊,也是例證。

同和居

同和居飯莊位於京城西四大街,創建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店名取同懷和悅之意。初時,同和居只經營家常菜。民國初年,掌櫃牟文卿請曾在御膳房供職的袁祥福幫廚,傳授部分宮廷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氣。廣和居停業後,其大部分廚師來到同和居,同和居生意日漸興隆,成為舊京城著名的八大居之首。

那時同和居的後院有一排後罩樓,內設雅座,從小樓上可觀阜城門大街。每逢慈禧到頤和園避暑,必經阜城門大街,此時,同和居後樓的雅座必被預訂一空。

同和居經營正經魯菜,如蔥燒海參、九轉大腸、幹炸丸子等,其招牌菜是三不粘。

此菜本是巧用廚餘之物雞蛋黃,使魯菜多用蛋清且不廢蛋黃,宮廷菜中並無所見。當時不少飯鋪如海豐樓、潤明樓、致美樓都有此菜。這道菜選用雞蛋黃、白糖、澱粉和熟豬油,分層次下鍋翻炒而成,但成菜後不粘筷子、不粘碟子、不粘牙,很受食客歡迎,成了同和居的特色菜。

京城飯菜一派魯,但並非魚龍混雜,而是自上而下,層次分明,各在其位,各站其隊,各設其宴,各嘗其味。何謂京城魯菜,正是:

宮廷菜金玉滿堂,八大堂錦繡鋪裝。

八大樓神功巧匠,八大居詩畫滿牆。

二葷鋪街頭小巷,冷莊子自立棚房。

山東菜龍盤京師,福山幫虎踞北方。

往期精彩回顧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专栏|王希富:清宫御膳与八大堂八大楼的脉系渊源(下)

掃描圖中二維碼即可報名

微信又㕛叒叕改版了,很多朋友說不好找到我們的公眾號。按下方提示,給我們加顆小星星,就不會錯過精彩推送啦,比心專欄|王希富:清宮御膳與八大堂八大樓的脈系淵源(下)

专栏|王希富:清宫御膳与八大堂八大楼的脉系渊源(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