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必须追求产品质量提升

企业发展必须追求产品质量提升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所在,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尽管在短缺经济时代,曾经有不少企业为了更多产出紧缺产品以解决供需缺口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产品质量,并且在这种单纯生产观念下实现了规模扩张;但从长远看,这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实现持续发展。一些具有战略远见的企业家,早早认知到了产品质量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带领企业从生产观念向质量观念转变。“张瑞敏砸冰箱”在《环球企业家》评出的“影响中国当代商业史的15个决定”中高居第一位,深深影响了那一代企业家,实质性地促进了企业质量意识的整体提升。1985年,张瑞敏挥锤怒砸76台存在各种各样缺陷冰箱的事件,虽然砸出了员工的眼泪,但也砸出了企业与员工产品质量意识的觉醒。张瑞敏砸冰箱向用户传递了企业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体现了海尔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塑造了良好企业形象与产品形象。显然,率先觉醒的质量意识助推了海尔的快速成长,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

当今时代,产品短缺已经成为历史,普遍的供应过剩已经常态化,唯生产论的土壤早已不复存在。大量的供应过剩,助涨了消费者对品质的挑剔,进一步增强了质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前消费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愿意花钱买质量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更需要采取实际行动,有效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企业向价值链产业链的中高端跃升。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等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对企业运转和信誉乃至生存产生重大威胁的危机事件,也深刻揭示了产品质量事故已经成为当代企业最严重危机的事实,以惨痛的教训警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产品质量问题。为推动质量提升、质量兴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2012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基本准则。面对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以及中央对质量提升的明确要求,广大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必须把质量兴企提高到更高高度,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全过程严把质量关,坚守质量底线,确保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伊利的质量管控经验,值得所有企业学习。伊利将品质视为生命,以“伊利即品质”作为企业信条,实施了“质量领先3210战略”;建立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以及“集团—事业部—工厂”三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对一些关键指标的检控要求都高于国家标准的50%以上;伊利液态奶、奶粉、酸奶、冷饮事业部全部通过了FSSC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是中国第一家全线产品通过这一全球性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认证的乳品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