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怎樣提高實踐能力,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

創新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智力尤其是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的全面發展,同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進而決定了不同學段創新教育方式的不同。學校創新教育的開展需要考慮各個學段學生認知發展、科學素養和數字化學習能力的需求。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只能在直接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解決很簡單的問題。

創新教育怎樣提高實踐能力,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

初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逐步形成,基於信息加工的問題解決能力趨於穩定,能夠學習並理解科學相關的核心概念,具備應用科學知識描述、解釋和探究周圍世界的能力,初步形成社會責任感。初中階段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已經具備基本的數字化信息處理能力,可以參與較為複雜的信息化學習活動,但信息環境中的自控能力較弱。

在認知發展方面,高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發展趨向成熟,學生職業偏好初步形成。在該階段,批判性思維及分析性思維的培養是關鍵。在科學素養方面,通過物理、化學、生物,以及歷史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習,高中生初步形成對客觀世界的全面瞭解,能開展科學探究和提出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案。此外,高中生具有較強的數字化學習能力,能夠靈活運用多媒體資源進行信息加工和表達,社會化交往和個性發展的需求較為強烈,但信息環境中的自控能力依然較弱。

總體來講,基礎教育階段開展創新教育有三種形式的載體:首先是以創新興趣小組的形式開展基於設計的學習,這種形式強調對創造過程進行深度的體驗;其次是以信息技術課程、綜合實踐課或其它校本課程的形式開展基於項目的學習,這種形式強調體驗創造的方法;再其次是以學科關聯模塊的形式開展基於體驗的學習,這種形式強調建立跨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結。

無論是基於興趣小組、信息技術課程或綜合實踐課程,還是基於學科關聯模塊開展的創新教育,都需要從傳統的“學院式問題”轉向“實踐性問題”。其中,前者更傾向於由教師或課本設定的、良構性的、具有唯一正確答案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脫離學生的現實經驗,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後者更強調學習者本人對問題進行識別和設計,通常是一些複雜的、需要尋找線索進行解決的問題,並且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往往不止一種。此外,“實踐性問題”通常已嵌入或需要日常生活經驗,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活動。

回顧創新教育在我國的發展過程,基礎教育各學段開展創新教育的方式和路徑主要形成了以下觀點:

創新教育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之一,具有促進知識學習、實踐能力和創造力培養的潛在可能性。創新空間建設需與學校環境、課程和教學改革以及文化建設等相互協調。

創新教育在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應根據學生認知發展和科學素養採用不同策略,從“玩”中學、“做”中學到基於真實情境的“幹”中學可能是其分階段的方式選擇。

開展創新教育的載體包括獨立興趣小組、綜合實踐或信息技術類特定課程以及關聯學科內容模塊三大類,其價值分別為創造的深度體驗、創造的方法體驗以及跨學科知識關聯。

區域創新教育的推進需要建立強有力的區域性創新支持服務體系,其服務包括設備產品信息提供、教師經驗交流、設計及組織方法分享、設計與創新創造激勵機制等。區域聯盟是支持服務體系的典型形態。

開展創新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及技術,打破傳統課堂、學校和區域之間固有的壁壘,讓創新師生能夠貢獻並分享其智慧與成果,共同促進對學習者創造力的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