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峰:讓美術實踐類博士真正“實踐”起來

胡一峰

【本期話題】美術實踐類博士:為何屢遭非議?④

策劃:李振偉 顏培大

胡一峰:讓美術實踐類博士真正“實踐”起來

胡一峰

副研究員,博士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讓美術實踐類博士真正“實踐”起來

□ 胡一峰

美術實踐類博士自開始招生那一天起,就引發了較大的爭議,聚訟至今,幾乎成了一有機會就會被翻出來爭論的老熱點。應該說,在“美術實踐類博士”設立之前,對它的討論基本停留在論證其合理性的層面;在已經設立若干年後,再討論這個問題,實質上是如何對其進行評價的問題。任何評價都會帶有主觀判斷甚至情緒,但更重要的是一個理論分析和觀點辨析的過程。我們不妨對幾種比較常見的觀點進行一些思考。

第一種觀點,以國際上或者說西方國家沒有“美術實踐類博士”為依據否定我國設立“美術實踐類博士”的合理性。這種觀點並不可取。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和學位制度,雖然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有益做法,卻應該從本國實際出發,不能以他國的規矩為自我之準繩。現代高等教育制度對於我國來說,確實是一個舶來品,但百餘年來已經落地生根,完全可以從我國實際出發繼續前進。

第二種觀點,以沒有培養出“人才”或沒有創作出“精品”為由,否定設立“美術實踐類博士”的意義。這一觀點看似注重實效,實則失之急躁。藝術“人才”“精品”的評定十分複雜,“美術實踐類博士”設立至今尚不足20年,畢業的博士雖已有一定數量,但指望20年就湧現一批美術名家或傳世之作,多少有些苛刻了。更何況,時間不是實驗室,歷史無法假設。如果當年不設“美術實踐類博士”,今日是否就精品滿目了呢?恐無人能下此定論。糾纏於此節,只會把問題導向無解。

第三種觀點,“美術實踐類博士”把師生注意力都導向理論研究,反而忽視了創作實踐。這是最有價值也最值得深入分析的一種觀點。持此論者發現了問題,即“實踐類博士”不夠“實踐”。但若因此而推出取消“實踐類博士”,卻開錯了方子。說清楚這個問題,不妨假想兩道選擇題。題一,美術創作可教、可學嗎?絕大部分人的回答應該是肯定的。題二,美術創作可以在現行學校體制下教學嗎?大部分人的答案也應該是肯定的。不能否認家學淵源、師徒相授等在藝術教育中的有效性,但學校體制畢竟是當下教育的主流,無法想象在學校體制之外進行規模化的人才培養,當然反對者可能會說“大師”不需要規模化,但沒有一定的規模的“分母”,大師又從何而來呢。而且,博士教育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學生近距離接受導師的言傳身教,而這可以汲取師徒相授的傳習方式之優長。

寫到這裡,“美術實踐類博士”實際上已經呼之欲出了,剩下的問題其實只有兩個。

第一,是否要給那些專攻美術創作的學生授予博士學位?在我看來,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沒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之前,不應簡單地拋棄。

這是因為,對於一個青年美術家的成長而言,除了他自身的努力,還需要得到一種公正、客觀的能力認證,而“博士”學位體現的就是這個價值。一頂“博士帽”代表了學術機構對戴帽之人受教育年限和教育效果的評估。而從長遠來看,只有給青年人創造向上攀登的階梯,並鼓勵和幫助他們穩步向前,才能實現社會的持續進步。如果考慮到學位、職稱等因素在現行人才政策中的權重,把美術實踐類的學生納入到“博士”中來,就更是一種相對公正的做法,也是一種現實而負責的態度。

第二,是否要改進“美術實踐類博士”教學體系和人才評價體系?答案也是肯定的。

真正的藝術大家往往是創作與理論兼修的,創作者也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論修養。為了取得博士學位,有的“美術實踐類博士”不得不修一些美術理論史論類甚至其他相關學科的課程,一部分精力和時間被理論研究佔用,確屬事實。人的時間、精力總是有限的,博士教育更需要在一個限定時間內完成,那麼,理論課就有可能擠佔了創作實踐的時間。但這一現象的出現,首先與博士教學的慣性有一定關係,“美術實踐類”博士招生還不足20年,難免會出現對理論類博士的培養體系“依葫蘆畫瓢”的做法,這就造成了實踐類博士的招生、教學和評價機制不符合創作人才培養規律的問題。從更寬泛的角度來看,這並非美術或藝術教育領域特有的問題,近年來同樣廣受關注的“醫生既要看病還要寫論文”的現象,就與此有相似之處。可喜的是,有關部門正在推進人才評價和職稱制度的改革,隨著多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日益成熟,必將對教育產生“倒逼”效應。因此,請先不忙取消“美術實踐類”博士,而對其進行改進完善,使之真正“實踐”起來。■

胡一峰:讓美術實踐類博士真正“實踐”起來

編後記:

值本報第110期之際,連續4期的“美術實踐類博士:為何屢遭非議?”系列時評話題也暫告一段落。

參與討論的作者有藝術創作單位和高等藝術院校的代表,如中國國家畫院楊曉陽、張曉凌、何加林,中央美術學院靳尚誼、薛永年、丘挺,中國美術學院曹意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劉巨德,四川美術學院王林,北京大學李凇,中國人民大學牛宏寶,北京師範大學孫津,中國藝術研究院楊濤,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耿紀朋,西安美術學院陳磊,以及相關藝術單位的學者,如《中國文藝評論》胡一峰,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黃劍武,華文出版社蘇剛,和獨立藝評家黃禾青等。他們中不乏有師生、同事,但每人的觀點又不盡相同,各有側重。

總體而言,在對美術實踐類博士學位設置的取消、支持與轉化三個方向上,基本集中在藝術本體的發展規律,教育部門的作為與否,博士培養體系的錯位,博導的水平是否能夠勝任,博士的論文質量與創作水平,課程設置與教學理念,美院教師的博士比例,在職讀博的公平與否,院校招生的嫡親放水,以及以博士為噱頭的商業展覽行為等諸多問題,併兼及博士學位的性質與所賦予的含義、國民的審美素養等。

藝術教育,尤其是培養美術實踐類博士的高等藝術教育,代表著中國當下的教育水準與藝術創作人才培養機制的成熟度。

18年,對於一個時代而言不算長,但對於一個人的人生而言,卻不算短。

從中國第一批美術實踐類博士的培養到現在,其中傾注了諸多前輩藝術家的心血,改變了一批批實踐類博士的人生軌跡。同時,各種問題和不良現象也逐漸凸顯並呈惡化之勢,問題涉及的每個方面,都是不容忽視並亟待解決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關於美術實踐類博士的討論,是否能為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機制改良提供思路與參考,既是本報的初衷,也是美術界和教育界眾多相關人士所關注的焦點。

美術實踐類博士學位無論是被取消,還是轉型建構,都將是中國高等藝術教育一次大的突破,相信此次討論,會在中國藝術創作人才培養的道路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查看更多藝術資訊請下載中國美術報網APP

中國美術報網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