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78|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⑦

文|醉美团队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新的曙光,跃出了东方的地平线。

此后,就是中国波澜壮阔的40年。

回望1978|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⑦

图/新华社

1978年,汾酒作为山西代表企业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科学大会,获评“先进集体”;

1988年,杏花村汾酒集团成立,汾酒成为行业首家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企业;

回望1978|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⑦

▲1993年,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成立挂牌仪式

1993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拿出生产主体部分组建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并公开上市发行,这是全国第一家白酒上市企业;

回望1978|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⑦

▲1993年11月3日,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举行股票发行新闻发布会及签字仪式

2017年,作为国企混改的样本,汾酒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汾酒新速度,2018年,“汾酒改革模式”在山西省属企业全面推广。

回望1978|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⑦

▲2017年2月23日,汾酒集团与山西省国资委签订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责任书

……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汾酒的改革依旧在路上,从未止步。

1

中国的1978

新中国经济的宏伟篇章,是从1978年掀起的。而在此之前的1977年,则是这场大戏的序曲。

1977年的冬天,无数人忘却了属于冬天的寒冷,但一定记得“那是一个曾被青春点燃的冬天”,那年冬天更像是一个春天,暖融融的——这一年,全国高考恢复,570万考生参加考试,录取27.3万人。

回望1978|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⑦

1978年,中国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摁下了鲜红的手印,此后的40年,“包产到户”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

现今收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按有21个指印的“大包干”契约,是中国农民渴望勤劳致富的标志。当年的那种改革勇气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代代鼓励和激励着后来者们。

回望1978|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⑦

同样是在这一年里,中国有12位国家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欧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74岁的邓小平,在这一年更是接连出访了7个国家,创造了他一生中一年内出访国家最多的记录。

他们在世界各地奔波,为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之梦而寻找道路。

2

酒业的1978

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揭开,各行各业焕发出新生机,酝酿着新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也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元年。这一年,白酒产量143.7万吨,啤酒年产量只有40万吨。

1978年对茅台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就在上一年,茅台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750吨茅台酒生产计划——结束了15年完不成生产任务的历史。

同样在1978年开始进行产能扩建的,还有距离茅台300多公里之外的四川五粮液酒厂。这一年,五粮液酒厂扩建工程在江北旧州坝开始兴建。一年后,五粮液酒厂投资1800万元在岷江北岸修建了新的生产区,产酒能力达到4440吨。

回望1978|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⑦

▲1980年,汾酒、竹叶青获国家质量奖

这一年的汾酒,也开始了生产扩建和品质建设,这一年的7月26日,汾酒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室。此后,汾酒、竹叶青等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1979年、1984年和1989年的全国第三、四、五届评酒会上,汾酒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白酒行业成了“汾老大”的天下。

据《山西经济日报》报道,从1988年起,原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之一,并从1988年的289位跃升到1991年的92位。到1992年底原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资产总额达5.36亿元,净资产达3.13亿元,年工业总产值达43538万元。

回望1978|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⑦

▲1992年,汾酒实施万吨技改工程,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出酒”

1985年,汾酒厂成为全国最大名白酒生产基地,全年汾酒产量突破8000吨,占当时全国13种名白酒产量的一半。到了1992年,唯一可以和汾酒抗衡的是“茅五剑”中的五粮液,销售额也只有3.37亿。

3

汾酒的1978

汾酒的1978,要从一场全国科学大会说起。

提及1978年,很多人会想到这一年开始的“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再往前回溯9个月,这一年的3月,在科学技术领域,“改革开放”已经启幕。从这一年的春天开始,“科学的春天”来了,整个酒行业的“春天”也来了。

回望1978|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⑦

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

这篇长达12页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抓紧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应当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保证科学研究人员每周至少必须有六分之五的业务工作时间”。

地方上都积极推选了大会代表和特邀代表,大力推荐先进典型和优秀科技成果。上海、广东等地都召开了各自地方的科学大会,表彰科学技术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山西则对省内优秀企业进行表彰推荐,作为山西代表的汾酒更是作为“技术典型”被推荐到了台前,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科学大会

1978年,国家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当时已担任汾酒厂厂长的常贵明做为最早的觉醒者之一,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投入了改革的大潮。

对中国来说,这一年既是改革开放的元年,也是中国科技开始的“春天”。

回望1978|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汾酒生产经营情况统计

而这一年,酒业也同样迎来了一场“春天的故事”。此后的40年里,以汾酒为代表的白酒企业趁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层面阔步前行。

1987年6月29日,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描述汾酒“改革开放”后的新成绩——

“杏花村汾酒在全国有四最:一是每年的出口量最大,等于全国其他名酒出口量的总和;二是名酒率最高,达99.97%,全国每斤名酒中就有杏花村汾酒厂的半斤;三是成本最低,因而也就价廉物美;四是得奖最多。”

汾酒能有这“四最”,最根本在于产品品质卓越,堪称行业标杆,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在1986年,汾酒厂在全国酒业中首家获得国家质量管理最高奖——国家质量管理奖和“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

当时全国仅有32家企业获奖,酒行业为唯一一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