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越是困境,越是大悟的契机

曾国藩年少得志,40来岁就做到五个部的副部长(侍郎)。后来以书生身份带兵打仗,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运动,成为晚清的中兴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缺少、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非常受毛泽东、蒋介石的推崇。

曾国藩:越是困境,越是大悟的契机

因为少年得志,早年的曾国藩是一个愤怒青年,单线思维、唯我独尊、愤世嫉俗、矫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他刚开始带兵办团练(杂牌民兵)时,完全看不惯湖南官场的老旧腐败作风,与长沙官场格格不入,与绿营军(国防军)矛盾重重,差点发生火并。

在曾国藩最艰难的时候,他病了。那是咸丰七年,曾国藩在江西瑞州围剿太平天国的部队,但面临的是“江西长毛气焰仍旧嚣张,军事毫无进展,银钱陷于困境”的局面;又有朝中的对手暗放冷箭诬陷;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其父在家乡去世。

在回家奔丧的途中,望着枯浅的河水,想起自己满腔热血,一颗忠心为了收复皇上的江山、捍卫孔孟名教的尊严,却落得个皇上猜疑、地方排挤、四面碰壁、八方龃龉,几乎陷于举国不容的境地。

曾国藩回想这几年,除了痛苦,又得到了什么呢?论官职依旧只是个侍郎,那些相处较好的同僚们各有升迁,一些才质庸劣、心地又坏的小人更是一个个加官进爵、手握重权,天下的事真是太不公平了。想想自己,他不禁心灰意冷。

曾国藩居丧家中,咸丰皇帝又开了他兵部侍郎的缺,命他在籍守制。次年盛夏,湘勇捷报频传,胜利已现曙光,而他却像一个弃妇被朝廷冷落。想向皇上请缨,又怕上头怪罪其出尔反尔,思前想后,左右为难。于是他脾气越来越坏,病情愈来愈严重,心情愈来愈烦躁,尽做噩梦……

这段时间,他又从头至尾读了《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希望从这些史学名著中窥测前人处世行事的诀窍,从中获取借鉴。但这些前史并没有给予他解开郁结的钥匙,反而使他更加痛苦不堪:前人循法度而动成就辉煌,偏偏我曾国藩就不能成功!

在二弟曾国潢的陪同下,曾国藩来到碧云观拜访丑道长。丑道长对他说:“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之心病,愿大爷弃以往处世之道,改行黄老之术,则心可清、气可静,神可守舍、精自内敛,百病消除、万愁尽释。”并为他开了一纸治其心病的药方。

这个药方,正是《道德经》。

曾国藩早已熟背《道德经》,但从未有特别感受。在丑道长的着力推荐下,他关起门来再次一遍一遍读《道德经》。果然,在这样的状况下重读《道德经》,他觉得字字在心、句句入理,真有大彻大悟之感。

人总是要经历够了世事、到了一定时候,才能真正体悟一些高深的道理。在此之前,哪怕再熟也难解其中真意。曾国藩大悟《道德经》,自此开始了自己以及整个人生的脱胎换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