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將扶貧攻堅戰進行到底——精準扶貧的“恆大之路”

新華網北京12月3日電(錢春弦 王忻 胡可璐)2018年12月1日,是恆大精準幫扶畢節三週年。再有不到一個月就是2018年底。屆時,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18萬貧困人口,將實現全部穩定脫貧。

與當地黨委政府、幹部群眾密切合作,企業無償投入110億元,通過產業扶貧、易地搬遷、吸納就業等一攬子綜合措施,實現扶貧、扶智、扶志,這就是精準扶貧的“恆大模式”。

烏蒙磅礴走泥丸:來自畢節的恆大故事

“我可能是這裡年齡最大的扶貧隊員了。”恆大扶貧隊員蔡紹忠對記者說。在恆大扶貧吸納就業扶貧部,他和同事們一起,幫扶大方縣吸納就業培訓宣講會已經做到六十三期。

從扶貧攻堅戰第一線摸爬滾打,這是一支越來越堅強的、黨和人民可以信賴的團隊。對此,恆大集團扶貧辦常務副主任顧謙感觸極深。今年已經是他在大方縣扶貧一線奮戰的第三個年頭。“選拔隊員的時候,很多人主動報名,報名人數遠遠超過需求,只能優中選優,很多人第一次報名沒有入選,就堅持再報名,直到有機會來到數千裡外的貧困地區一線。”

新華網:將扶貧攻堅戰進行到底——精準扶貧的“恆大之路”

恆大扶貧隊員抵達貴州

如今,大方扶貧攻堅戰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扶貧隊員們熱情愈發高漲,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氣概忘我工作著。

2018年即將收官。想一想,三年一眨眼而已。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對脫貧攻堅任務作出部署,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面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結束後,恆大集團就成立扶貧辦,當年12月1號確定幫扶對象: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隨後恆大集團第一批扶貧隊員抵達。恆大管理文化一大特點就是講執行力,接到通知,山河千里,也必須三天內到崗。初到畢節,恆大隊員第一項工作就是隨同當地的政府幹部一起下鄉走訪,瞭解情況貧困戶的情況。

那時正好是冬天,與北方的冬天不同,烏蒙山的冬天潮溼陰冷,基本上一個整個冬季都看不到太陽。在貧困戶家裡,照明靠的是一個15瓦的節能燈管,但如果不是客人去,他們不會打開。取暖就是當地的土爐子,取暖的材料是玉米芯。這裡是一個產煤的地方。但下鄉走訪,就能看到,貧困戶家裡取暖,根本燒不起煤炭。

新華網:將扶貧攻堅戰進行到底——精準扶貧的“恆大之路”

恆大扶貧隊員在入戶下鄉的路上

恆大隊員們沒有想到,當代中國還有這樣貧窮的地方。他們一定要盡其所能幫助百姓做一點事情。就是這樣的初心,在大方縣各族幹部群眾和恆大集團的艱苦努力下,2018年底,在烏蒙山區,被貧困纏繞千百年的大方縣,18萬貧困人口將全部穩定脫貧。

從2017年5月3日開始,恆大將幫扶範圍從大方縣擴展到畢節全市7縣3區,再無償投入80億元,共計110億元扶貧資金,派駐共2108人的扶貧隊伍到縣、鄉、村,與當地幹部群眾並肩作戰,牢牢抓住產業扶貧、移民搬遷扶貧和就業扶貧的“牛鼻子”,到2020年幫扶畢節1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目前恆大已協助畢節各級政府幫扶30.67萬人初步脫貧,其中已助力黔西縣於2018年9月成功脫貧摘帽。到2020年底,還要協助畢節各級政府幫扶72.46萬人穩定脫貧。

敢教日月換新天:向貧困發起總攻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恆大集團逐步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

新華網:將扶貧攻堅戰進行到底——精準扶貧的“恆大之路”

恆大援建金沙縣東光村蔬菜基地

不是簡單地捐錢捐物,既要出錢,更要出力、出人才、出管理、出技術、出思路、出資源。目前,由優秀扶貧幹部和大學生組成的2108人的恆大扶貧隊伍,日夜駐紮在扶貧一線,與當地幹部群眾並肩作戰,結對幫扶。

吏善工勤,晨夜展力。在恆大的帶領下,很多企業也紛紛加入到扶貧隊伍中來,充分發揮其資金、技術、市場、管理等優勢,通過實實在在的幫扶舉措幫助貧困群眾脫貧。

結對畢節、心繫畢節、立足畢節,恆大扶貧模式為民營企業總結出一條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企業扶貧新路子。

扶貧攻堅的核心在於產業支撐,因地制宜的產業扶貧,是實現永久脫貧的基礎。針對烏蒙山區獨特的生態、氣候,恆大投入57億元,幫助畢節打造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和肉牛養殖基地,幫助20萬戶、70萬貧困人口發展蔬菜、肉牛、中藥材和經果林等特色產業,為每個貧困戶配備至少兩個產業項目,並引進上下游龍頭企業,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幫扶模式,實現“供、產、銷”一體化經營,解決了農戶“不知道種什麼、不知道種多少、不知道怎麼種、不知道賣給誰”的根本性問題,確保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新華網:將扶貧攻堅戰進行到底——精準扶貧的“恆大之路”

貧困戶搬遷後的新居生活

恆大認為易地搬遷扶貧要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能致富的目標,必須依託產業帶動。針對基本喪失生產生活條件的貧困群眾,依託縣城和工業園區等,恆大集團計劃投入44億元,在畢節10個縣區建設12個移民搬遷社區及50個新農村,解決畢節市22.18萬貧困戶的移民搬遷。目前,已協助畢節市完成貧困戶搬遷10.7萬人。

在安置房裡,恆大配備傢俱、家電等設備,實現貧困戶拎包入住,在安置區周邊,恆大同步配建教育、商業等設施,配套適宜貧困戶就業的產業,確保貧困戶搬遷無憂。

吸納就業扶貧,是見效最快的脫貧方式。針對貧困家庭實際情況,恆大集團組織職業技能培訓,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到恆大集團及戰略合作企業就業。目前,已幫助全市培訓107323人,已吸納就業72189人,人均年收入4.2萬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新華網:將扶貧攻堅戰進行到底——精準扶貧的“恆大之路”

吸納就業招聘會

扶貧扶智又扶志:一個人都不能少

“在原校區,每個班至少在七十到八十人以上;到了新校區,每個班的人數在45人左右。這樣解決了以前我們老校區的大班額問題,大大的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環境。教學設施也比以前先進多了,每個班都有了班班通,電子白板。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很方便。”作為恆大集團援建大方縣的26所學校之一的恆大第二小學教師何忠志說。

除了產業扶貧、搬遷扶貧、就業扶貧外,恆大還在大方縣實施教育扶貧和保障扶貧。其中,發展教育扶貧,是拔除窮根的關鍵。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恆大集團通過建學校、強師資、設基金,全方位補足當地教育資源缺口。已建成11所小學、13所幼兒園、一所中學和一所職業技術學院,並全部投入使用。另外,與清華大學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目前遠程教學平臺已投入使用,已培訓550名教師及管理幹部。設立的恆大大方教育獎勵基金,每年獎勵500名偏遠山區優秀教師和貧困家庭優秀學生。此外,恆大援建的慈善醫院、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等公益設施也都竣工交付並投入使用。

新華網:將扶貧攻堅戰進行到底——精準扶貧的“恆大之路”

恆大援建學校裡的孩子們

在發展教育扶貧工作中,恆大出資3000萬設立教育獎勵基金,但卻不熟悉當地教育政策與教育法,也不清楚獎勵標準與對象該如何評定。當時負責項目落地運營的王坤說:“剛到這人生地不熟,很多工作都摸不著頭腦。但當地的幹部非常瞭解情況,也有豐富的經驗,所以在制定教育扶貧獎勵資金實施辦法的過程中,給予我們很大幫助,如果這些工作只依靠恆大扶貧隊員是很難實現的。”

扶貧、扶智、扶志“三位一體”,長遠看是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實踐中迫切的是加強貧困人群的能力建設,通過各種機制設計和制度創新,實現貧困人群的自我脫貧。

在一些地方,雖然眾多企業都積極參與扶貧工作,但民營企業扶貧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個別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不能正確對待扶貧與被扶貧的關係,認為民營企業扶貧就應該給錢、給物。恆大扶貧模式,以扶貧、扶智、扶志相結合,正在逐漸成為民企扶貧樣本。

新華網:將扶貧攻堅戰進行到底——精準扶貧的“恆大之路”

恆大援建大方縣奢香古鎮移民安置區

“我們感到的最大變化,就是扶貧模式不再是簡單地發錢發物,而是全產業鏈一個一個幫扶,特別是扶起了百姓的智力,更扶起了百姓的志氣。”畢節市委負責人對記者說。

“以恆大集團為代表的企業幫扶,不是簡單的捐款捐物模式,而是通過全產業鏈的幫扶,給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變。”畢節市扶貧辦副主任劉敬東說。

劉敬東表示,畢節的脫貧攻堅成果與企業的廣泛參與密不可分。畢節市構建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原來的社會扶貧更多的是東西部協作,而企業幫扶更體現了社會幫扶的內涵,更加豐富和完善了社會扶貧的思維和模式。

“畢節不脫貧,恆大不收兵”,這是恆大集團精準扶貧的承諾。正像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所強調的,作為改革開放的產兒,作為強大的中國民營經濟陣營一員,恆大將始終牢記使命,扛起責任,把扶貧工作進行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