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讓別人能聽明白的話-職場表達

溝通,是一種雙向傳播的過程,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最後是否達成一致,是評價這次溝通是否是有效的唯一標準。 

在溝通中,最好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來表達,對於說話的對象、時機也要有所把握,過分的修飾反而達不到想要表達的目的。
說讓別人能聽明白的話-職場表達

案例:

一天,一個秀才家裡沒有柴燒了,他打算自己上街去買。

來到街上,他看見一個人擔著柴正在街邊賣。於是,他就朝賣柴的人揮了揮手,大聲喊道:“荷薪者過來!”

賣柴的人聽不懂“荷薪者(即擔柴的人)”這三個字,但是他聽到了其中的“過來”兩個字,又看見秀才衝自己揮手,猜想秀才想要買柴,於是急忙把柴擔到秀才面前。

秀才見他過來了,就走上前詢問:“其價如何?”賣柴的人又聽不懂他說什麼了,不過他聽到其中有“價”字,心想秀才一定是問柴是怎麼賣的,就告訴了秀才柴的價錢。

可是,秀才聽了以後,繼續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的柴雖然外面幹,裡頭卻是溼的,燃燒起來多濃煙,火焰又很小,請便宜一些吧。

這一次,賣柴的人徹底蒙了,他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秀才在說什麼,只好無奈地搖搖頭,擔著柴走開了。

這裡秀才的滿腹經綸用錯了地方,秀才要解決的是買柴生火炊飯的現實問題,可他所面對的是識字讀書不多或者根本不識字的賣柴者,與他溝通並最終敲定賣柴意向,是需要用生活化的通俗易懂的語言交流溝通,並最終談妥價錢。但在這裡的秀才卻不看對象,用“文縐縐”的語言跟賣柴的人說話。可買柴是當務之急需,容不得秀才附庸風雅。此時如果秀才還高高在上,沉吟在書本中,與生活脫節,那是會落得徒有高深的學問,而不能辦成一件尋常小事的尷尬。

在現實職場中,這種人很多。尤其是一些專業程度比較高的部門,例如搞研發的、管技術、設計等。平日裡這些人只管一心鑽研,在與別的部門或上級領導溝通的時候,就容易出現一些類似問題,張嘴就是滿口的專業術語,讓人聽得雲裡霧裡。

要知道每個人的出身背景、生活經歷、教育程度不同,理解能力就不同。如果不從統一認識上改變溝通方式,你講的說的再專業再細緻,對別人來說如果理解不了就跟沒說一樣。所以,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說讓別人能聽明白的話

多用比喻、類比和打比方

比喻: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

 比如:彎彎的月亮像小小的船兒。
再如:天上的雲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獅,像奔跑的駿馬。

類比:將兩個本質上不同的事物就其某一共同特質進對比和推理,得出結論。

比如:房屋是由磚頭砌成的,但是一堆磚頭放在那裡不叫房屋;同樣的道理,知識是有由信息構成的,但是一堆信息放在那也也不叫知識。

打比方:同比喻,很多時候範疇又超出比喻。不僅形象生動,而且通俗易懂。可以把打比方簡單定義為:用一個通俗易懂的事物去說明另一個生僻抽象的事物。

舉例:著名的企業家黃怒波曾經這樣來描述理想的實現。 

“什麼是理想呢?理想就是掛在牆上的美女,而實現理想的過程就是把牆上的美女變成坑上的老婆!”

舉個例子,就像在醫院裡,如果醫生給你從專業角度講相關知識,估計大部分人聽不懂。但如果換一種說法:

說讓別人能聽明白的話-職場表達

血液科醫生和白血病的病人談化療:要治療,必須把雜草去掉,但目前的化療,只能把草和苗兒一起清除,所以化療後,肯定有段時間地裡既沒苗,又沒草,青黃不接,病人就啥抵抗力也沒了,要不停的輸血、輸血小板,非常危險。這個階段過去,要是苗先長起來,病就控制了;要是草先長起來,治療就失敗了。

說讓別人能聽明白的話-職場表達

患者總不理解為什麼要做心電、彩超,還有造影的時候,心內的醫生會這樣解釋:就好比心臟是間屋子,心彩看屋子有多大,牆結不結實,漏不漏水,心電圖看電路通不通,有沒有短路漏電,而造影是看水管堵沒堵,這管子都是鐵皮包著,裡面鏽成啥樣誰也不知道,心電圖和心臟彩超根本看不著,只能做造影,三個檢查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說讓別人能聽明白的話-職場表達

對於一些診斷很明確的疾病,有時治療時間長點,很多家長會對醫生抱怨:“我們在你這裡治療好幾天,也不見效果,可是去了某某大醫院,才用了2-3天藥病就好了,你們的藥物或是治療有問題吧。”

醫生說:你吃了3個饅頭後說你飽了,但是你能說你前面那2個饅頭吃了沒用嗎?

當對方不具有該領域的背景時,即使從基礎的概念開始講起也於事無補。多用比喻、類比、打比方將欲表達的概念換做為生活中具體的樣貌,對方將能輕而易舉了解真諦。

換位思考

溝通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運用對方的思維模式思考問題。真正理解對方的需求是什麼,為什麼這麼想,為何那麼做。

案例:北方的某個小城市裡,一家海洋館開張了,50元一張的門票,令那些想去參觀的人望而卻步。海洋館開館一年,簡直門可羅雀。

說讓別人能聽明白的話-職場表達

最後,急於用錢的投資商以“跳樓價”把海洋館脫手,黯然回了南方。新主人入主海洋館後,在電視和報紙上打廣告,徵求能使海洋館起死回生的金點子。一天,一個女教師來到海洋館,她對經理說,她可以讓海洋館的生意好起來。

按照她的做法,一個月後,來海洋館參觀的人天天爆滿,這些人當中有1/3是兒童,2/3則是帶著孩子的父母。三個月後,虧本的海洋館開始盈利了。海洋館打出的新廣告內容很簡單,只有12個字:“兒童到海洋館參觀一律免費”。

大家都知道從客戶那裡獲取利潤的唯一辦法,就是滿足客戶的需求。這是廢話嗎?可我們身邊到處可見只想到向客戶收費,而忽視其核心訴求的商家。通過換位思考,滿足客戶的核心訴求,取悅客戶最在意的人,哪怕看似免費,反而會迎來滾滾財源。

由對方提問主導對話

很多人在面對社交媒體上一長串的好友名單時,經常會感覺自己跟別人無話可聊,起對話後也經常陷入“雞同鴨講”的溝通困境,說不到一塊兒去,很難充分做到相互理解。

說讓別人能聽明白的話-職場表達

相對而言,現代人的獨立自主意識更強,也更加以自我為中心。這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現代人表達慾望更強烈,這有利於信息的傳播。但他們中的有些人只希望對方聽自己講,而不願意聽對方的感受,並覺得別人順著自己是理所應當的事。這種不能平等待人的態度,也是對話效率低於雙方預期的重要原因。

所以溝通是一件讓人歡喜讓人憂的事。高效溝通能讓我們左右逢源、如魚得水,不暢的溝通則會令我們對生活越來越悲觀失望。我們每天說出的話很多,被對方完全聽進去的卻很少。為了實現某個目的,我們試圖說服別人支持自己,卻在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後陷入無休止的扯皮中。

但如果談話中由對方主動提問,你將可以瞭解到對方已經知道什麼、在意什麼和需要什麼,你就可以做出相對應的回應。通過這個方式,溝通中可能出現的誤會和不對稱才能被徹底消除。要使別人對你感興趣,那就先對別人感興趣。問別人喜歡回答的問題,鼓勵他人談論自己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因為不要忘記與你談話的人,對他自己的一切,比對你的問題要感興趣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