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珞丹不拍戲,跑去對話建築師:我卻被這12個男人“種草”

王珞丹不拍戲,跑去對話建築師:我卻被這12個男人“種草”

《丹行道》是王珞丹參與的明星製片人計劃,這部紀錄片共12集,每集約訪一位建築師,時長十分鐘左右,畫面統一是黑白色。

每集時短,所以,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狂刷,看完,只有一個念頭:人生,若有一個建築師的男友該多好!


01 他們有見地

12位建築師,有柳亦春、華黎、董功、袁烽、青山周平、莊慎、郭錫恩、張軻等,他們有故事、有閱歷、也有觀點。

比如,柳亦春,龍美術館的設計者、大舍建築的創始人,八萬噸筒倉的改造者。

龍美術館,清水混澆的代表作,也是讓柳亦春為業界記住的作品。在這裡,王珞丹踩著滑板,在美術館裡遊蕩,快樂而愜意。

不僅是她,不少到過龍美術館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發現:那就是館子雖大,可是逛了兩三小時,卻不累。為什麼?

因為,自由的走動下,人是不會感到累的。這是不是柳亦春的設計美學?

王珞丹不拍戲,跑去對話建築師:我卻被這12個男人“種草”

華黎,一個喜歡拙樸的、自然的、本真的男人。

他喜歡在鄉村、在大自然設計建築,所以,他設計了雲南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半山林取景器、雲南保山新寨咖啡莊園等——這些遠離都市的建築。

記得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裡,G大建築系的學生陳孝正,曾經對女友鄭微說過,哪怕一毫米的偏差都不允許。因為,哪怕是一毫米的偏差,帶來的都會是不可原諒的災難。

華黎,很理想化,但是不影響他對建築的看法。他認為,廢墟一般是大家很難接受的,這說明建築立在了那裡,沒有得到很好的經營,讓它閒置,讓它廢棄。但是,建築即便成為廢墟,它依然有價值,依然可以打動你。

王珞丹不拍戲,跑去對話建築師:我卻被這12個男人“種草”

02 他們有閱歷

好女人,是一本書,讓你欲罷不能。

其實,看完《丹行道》,不由感嘆,有閱歷的男人,又何嘗不是一本好書?

“海邊圖書館”曾經讓董功,一度成為網紅建築師。這做建在海邊、面朝大海的圖書館給董功帶來了巨大的榮譽同時,也讓他有點不安。

王珞丹不拍戲,跑去對話建築師:我卻被這12個男人“種草”

網紅,對於建築師,不是一個好的形容詞,他們不需要和娛樂發生關係。

作為建築師,董功喜歡談論的是:光線的變化,移動的美學,還有生活的感悟。單身是怪癖嗎?獨處是負面狀態嗎?這些問題,他有自己的看法。比如,他喜歡獨處,哪怕是在婚姻狀態裡,也要有一個獨處的時候,讓自己沉浸在某個狀態。

王珞丹不拍戲,跑去對話建築師:我卻被這12個男人“種草”

還有那個好脾氣的袁烽。

看似溫厚的外表,卻有著一顆出世的心。

袁烽的金句有:“每個人一旦活在一個範式裡,就會有一個約定俗成、固定的思維”;還有關於認可,一種是每天被人捧在手心的認可,一種是平時沉寂、但被認可就會是非常大的認可。顯然,袁烽認可的“認可”,是後一種。

談到速度,袁烽也說,如果用102天做得更好,為什麼要52天完工,強調速度沒有必要。但是,他自己也明白,處在大時代的中國,強調速度是當下不可迴避的,而他要做的是,不能犧牲質量。

王珞丹不拍戲,跑去對話建築師:我卻被這12個男人“種草”

王珞丹不拍戲,跑去對話建築師:我卻被這12個男人“種草”

03 他們有調調

有人說,建築師都嫁給了“建築”,他們清瘦,他們熬夜畫圖紙兩眼通紅,他們不浪漫,沒有小情小趣。但是,也未必。

《丹行道》第二期結尾,華黎坐在院落裡,四周都是樹木,他彈起了吉他,伴隨著樂聲,他唱起了歌。這是不是建築師不為人知的一面?

王珞丹不拍戲,跑去對話建築師:我卻被這12個男人“種草”

王珞丹不拍戲,跑去對話建築師:我卻被這12個男人“種草”

喧囂、浮躁的社會,黑白的畫面把熱鬧擋在了外面。

消費主導一切的社會,我們很容易遊離,找不到自己的初心。

就像現在的建築速度,資本的推動力下,樓宇越建越快,房子越建越多,我們處在一個“瘋狂的時代。”其實,不管是龍美術館、海邊圖書館,還是雲南新寨咖啡莊園,每一個建築都是與人、與社會的交流。而好的空間、好的場所,可以釋放出一種氛圍、一種力量,讓人愉悅,讓人享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