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未來,必須要有這三個能力!

孩子在未來,必須要有這三個能力!

來源 | 布穀聽聽(iBookgood)

現在的家長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最迷茫也最焦慮。

之所以如此焦慮,是因為若要突破階層天花板,最難的是從中產家庭步入精英階層。誰都知道,教育是重中之重。

可問題是,我們正面臨著一個飛速變動的時代,新技術不斷湧現,人工智能方興未艾。別說孩子,連父母自己的未來都不確定。現在的教育投資,大量的時間、金錢花出去,將來到底能不能起作用,根本就是個未知數。

怎麼才能掙脫這個無所不在的焦慮困局?

什麼樣的孩子才能真正適應未來的社會?未來需要什麼樣的能力、什麼樣的品質?或者說,未來什麼樣的崗位會是熱門的?什麼樣的工作是大家希望的?

今天,就讓研究超常教育及創造力30多年的專家,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博導施建農老師,談談作為家長,作為老師,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怎麼為未來培養我們的下一代。

一、未來的社會是什麼樣的?

孩子在未來,必須要有這三個能力!

在談到未來該培養什麼樣的品質之前,我們需要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人”是什麼樣的。換句話說,我們未來的社會還是不是人的社會。

這個問題其實是很有探討必要的,也是有些爭論的。特別是現在人工智能越來越發達,甚至有的時候機器智能已經超過人類,我們就要思考未來的社會到底是不是人的社會。

可能有的人說,未來的社會不是人的社會;也有人認為,未來的社會可能是人和機器共生的社會,那麼我們人類在這樣一個共生社會里面起的作用是什麼?

如果不能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我們人類就會被機器所控制,那麼在這樣一個悲劇發生之前,人類應該做些什麼?

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認為:在不遠的將來,或者說至少在20年、50年之內,我們人類完全被機器所替代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所以今天我們探討的仍然是由人類主導的社會,既然我們未來的社會,20年、30年或者50年的未來仍然是人的社會,追根溯源,

我們還是要考慮人到底是什麼,人到底具有哪些最基本的特質,這些基本特質能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二、人的三個基本屬性

孩子在未來,必須要有這三個能力!

1 生物性

人類是一個生命體。換句話說,是一個動物。從分類學上來看,我們人是屬於靈長目人科,這是在這個動物的分類體系裡面獨有的一支。

生物性,就是我們作為動物、作為一個生命體,來到這個世上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活下來,要生存下去。

事實上我們人類來到這個地球,首先要做的就是跟大自然做鬥爭,我們人類為了生存,需要去順應自然,改造自然。所以我們在進化的過程中做到了,從茹毛飲血到最後能自己製造衣服、房屋,到現在我們又有高速鐵路、飛機、衛星,可以到太空去旅行。

這就要求我們在生存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強健的體魄。

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說,心理學把兒童定義為0-18歲,也就是說在生命的前18年,最重要的就是保證孩子身體健康。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無論是在家裡面還是在學校裡面,都應該有足夠的體育運動時間,要保證營養,要保證足夠的睡眠。

人們常說“健康是1,其他都是0,你可以在1之後放很多的0,但是如果前面的1沒有了,那麼其他的都是0。” 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大家都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但是在現實中,到底有多少學校真的特別重視體育活動?到底有多少學校能夠把國家規定的體育課時保證?很值得我們打幾個問號。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很多人眼裡,健康是一個很不明顯的作用。特別是面臨著考試,要有成績,所以往往在學校甚至在家裡面,大人會擠壓孩子的體育活動時間。

因為你就算是少運動一段時間,可能也不會明顯看出來它的消極影響,但實際上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時間長了,慢慢地會反映出來。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作為老師,在頭腦中要有這樣一種意識,也就是說不能年輕的時候,我們用健康來換成績,到老了我們可能得需要用金錢來保養自己,這其實是一個得不償失的過程。

孩子在未來,必須要有這三個能力!

2 社會性

我們作為一個人,實際上也是一個社會的人。

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來到這個世上以後,他需要有朋友,需要跟其他人交往,需要被認同,同時也需要被幫助,或者是幫助別人。

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在社會上是需要有一些公共規則的。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在我們維護個人利益的同時,別人也會維護個人利益。那麼這個時候,如果大家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會發生一些衝突。

為了使一個社會能夠有序地發展,大家會制定一些公共規則,這些公共規則包括了法律,行為準則,道德規範等等。作為一個人,為了適應社會,為了被社會所接納,他就要遵守這些規則。

所以,在小的時候就需要學習這些規則,同時也需要養成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這些行為習慣養成以後,他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能夠更好地被其他人所接受。

關於社會性方面,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怎麼去養成良好的習慣等等,這個不僅要有意識,而且還要有一些系統的方法,同時需要堅持

因為一個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做一次動作,或者做一次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很多次。從目前很多研究發現,需要至少重複21天,這個行為才能固定下來。

3 智慧性

人的第三個本質是精神屬性,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智慧性。

我們人經常自詡自己是世界萬物之靈,既然是萬物之靈,就應該是可以控制這個世界的。

當然,在現實中,我們認為孩子有學習能力,所以我們不斷地讓他去學習。這個雖然是沒有什麼錯的,但是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不注重科學性和方法的話,有的時候就會出現事倍功半的現象。

所以作為一個智慧的人,我們怎樣利用孩子智慧的特徵,去幫助他們,去引導他們不僅能夠繼承人類的文明,還能去創造未來,創造新的世界,這個是需要我們作為家長、作為老師不斷探討的。

三、我們要進行哪些教育內容?

孩子在未來,必須要有這三個能力!

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實際上現代的科學也已經發現,人即使到了老年,突觸也仍然在生長,所以仍然有學習的能力。我們現在的教育目標就是畢生發展、終身學習。

具體的教育內容,其實包括三個方面,也是基於人的三個屬性——生物性、社會性和智慧性這三個方面來設計的。

1 體育活動

根據人的生物性特徵,首先是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體育活動。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保證孩子的生理發育。

等孩子上學了,有了一定接受知識能力的時候,就要讓他知道自身的生理發育、發展的過程,所以要傳授有關生理發育的知識。

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有關營養學方面的知識,也要讓他們知道相關的醫學、生理學的基礎知識。

當然,我們作為老師或者家長,也需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以保證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營養,保證給孩子必要的醫療保健。

作為學校和家庭,還需要有一些體育項目、體育活動的設施,還有運動的時間、項目的保障等等。這些我們都必須特別重視。

2 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實際上主要是針對人的智慧性,重點強調的是智、情、意。

智,就是智育的發展。

在現實中,我們需要傳授人類的知識文明,我們要把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孩子們,讓他們繼承人類的知識。這個在學校裡面做的比較多,而且在現實中大家也都比較重視。

情,就是在情緒、情感的培養。

孩子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情緒對他們的影響非常重要。

比如說在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方面,我們以前經常說“親其師信其道”,也就是說只要當一個學生能夠對老師產生積極的情感,喜歡一個老師的時候,他才能更好地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

所以我們經常講,老師在帶學生的過程中,他不僅要把知識講給孩子聽,更重要的是要跟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師生情意,讓孩子喜歡上自己。

說到這裡,我想起北京八中少兒班曾經有一個學生,他自己長大之後在回憶錄裡講過:

以前在少兒班學習的時候,有一個英語老師,他覺得這個英語老師特別好,特別喜歡自己。正因為他覺得老師喜歡自己,所以他就特別努力地學英語,後來確實是成長得非常好,成了哈佛大學的教授。

等他們成年後,在同學聚會中,大家聊到了小時候在少兒班上學時的情景,這個時候他突然發現,同學們都覺得當時那個英語老師特別喜歡自己,所以大家都特別刻苦地學習英語。

從這一點能看出這個老師真的很了不起,能夠讓自己的學生喜歡上自己,能夠讓自己的學生喜歡自己所教的這門課,這才是真正高明的老師。

意,是指意志品質的建立。

我們知道,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在要創業,要成就一番事業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我們會不止一次的失敗。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有沒有頑強的意志去堅持下來,其實這是決定人能否成功的關鍵。

從國外的研究和國內的一些追蹤研究也發現,特別是對一些智商高的人群。

比如說在美國,20世紀20年代,斯坦福大學的劉易斯·推孟和他的助理們開始了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研究,當初是在加利福尼亞地區篩選了1500多個智商在140以上的孩子,後來他們補充了一些備用實驗樣本,有的智商在128。換句話說,這些所有的被追蹤的備用實驗樣本里面,智商都超過了128。

根據幾十年的研究,這樣一個超常的人群中,到了成年有的很成功,有的可能也一般般,甚至有的也不是很好。

研究者就很感興趣,就說到了成年期,為什麼有的人很成功,有的人不太成功,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他們的成功?於是他們又進行了考察。

在這個考察的過程中,既考察了智力,也考察了其他非智力個性特徵方面的因素。最終發現這些早期智力超常的人,到了成年期,他們的智商仍然很高,但是他們的個性心理品質卻有很大差異。

研究者發現,成功者和不太成功者最主要的區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非智力個性特徵,也就是後來人們經常說的情商。

所以個性心理品質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才或者能否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當然,智商本身,也是聰明與否的先決條件。

孩子在未來,必須要有這三個能力!

3 個性化、社會化的發展

第三方面就是我們、人作為一個社會性的人,需要在教育的時候非常注重孩子的個性化或者孩子社會化的發展。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其實人與社會、與他人的關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他能知道自己是誰。所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自我概念,也就是說孩子在成長的早期,我們一定要讓他認識自己,讓他知道自己在這個群體中,在社會上所處的位置。

我們經常講一個很哲學的問題:要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聽上去好像是一個很哲學的問題,但實際上它很現實。

因為人是一個社會的人,他必然會與他人發生關係,必然會在某一個群體中存在,必然會佔據某一個群體中特定的位置,所以自我概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一定要讓他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以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事情。

剛才談到了,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他必然會有一些公共的規則、公共的意識、道德規範,他一定要有法律的界限、法律的知識,當然,還有社會責任。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社會責任的培養。

在培養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實際上首先是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這些都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說到這裡我想起,我作為一位父親即使是心理學家,有的時候也會做一些後面想想很可笑的事。

在我孩子很小的時候,我當時想給她餵奶。我們知道孩子最早的一個條件反射性的行為,就是當你給她食物的時候,她的雙手是會去抱的。但是當時我就想這個奶瓶很重,萬一孩子抱不住,奶瓶壓在孩子的嘴巴,把她的嘴唇壓扁了,小女孩會很難看,所以我想應該我來替她拿的。

於是,當她的雙手來抱奶瓶的時候,我就把她的手輕輕地扒拉開。一次、兩次,到第三次的時候,你再給她餵奶,她就很自然地兩手一攤,等著吃。

這個問題到了後來就很嚴重。當你覺得她應該有能力,自己可以抱著奶瓶吃奶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她已經習慣性地把兩手一攤。這個時候我們才意識到,我們前期的擔心,導致了她後來習慣性地不自己抱奶瓶。

這是一個小的例子,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現象。我們作為家長、作為成人,擔心孩子做不好,擔心孩子還沒有能力做,於是我們會替他做。其實他是很想自己做的,但是因為你老替他做,最後他就覺得這個應該是你的事。

所以,原本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結果因為我們家長操心過度,替他去做很多事,最後慢慢地他就覺得這好像是你家長的事,他是替你家長學習,他是在替你老師學習,所以最後責任就轉嫁了。

本來應該由孩子為自己的學習行為負責的,結果變成了由家長來買單,由老師來負責,這種做法其實是很不科學的,也是對孩子成長不利的。

我在學校裡面給孩子們講這個道理的時候,我經常會問一個問題,比如說在中午吃飯之前,我就會問:“你們餓了嗎?”他們說:“餓了。”那我說:“你們餓了,我替你吃行嗎?”他們就會笑,他們覺得餓了是沒法替的,我替他吃了他還是餓。

實際上學習也一樣,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如果他自己的事由我們來替他著急、替他學習,其實是沒有用的。所以從這個道理上來講,我們作為家長,作為老師,要分清楚孩子的學習到底是誰的事,我們一定不能包辦替代。

最後,我們再回顧一下人的三個本質:人是生物的人、社會的人和精神的人。

在我們看來,我們沒有辦法預料未來的社會是什麼樣的,但是我們認為未來的社會仍然是人的社會,所以我們就要考慮怎樣把孩子培養成真正的人,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健康的人,一個社會適應良好的人,一個聰明且有創造力的人。

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提倡的是以體育為基礎,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重點。

根據這樣一個設想,我們要培養出身體健康、社會關係良好、有創造性的孩子,而這樣的孩子在未來一定能很好地適應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