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昨天忽然爆出消息,南城的一家老店,虎坊橋的“京天紅酒家”1月8日要關門,誰也沒想到,一個飯館關門的消息很快席捲自媒體和北京主流媒體,並且在朋友圈刷屏,一片“我還沒吃過”的惋惜之聲。京城吃貨們都知道,這遺憾說的是,京天紅的炸糕,北京數得上的小吃,這下又少了一個。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今天一早買炸糕的長隊。(張向陽攝)

我本打算今天一早趕去買炸糕,無奈被流感擊中,實在有心無力,於是託朋友老張去買。早上8點多,老張趕到湖廣會館旁邊的京天紅的時候,簡直驚住了。平時這裡人多的時候排四五十人,天氣不好的時候二三十人,今天這黑壓壓的一群人,足足有上百人,而且是站在零下5度的四級寒風中。這是什麼勁頭?北京人的吃貨屬性再一次被深刻驗證。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由於京天紅的規矩是限購10個,聽說有些人全家出動,買回去幾十個囤著慢慢吃。有人喜歡剛出鍋的酥脆香甜,有人喜歡放涼了之後的甜糯滋味。不過今天要想吃上這口炸糕沒倆仨小時是不可能的,老張還沒有為炸糕放棄上班的勇氣,也斷了我吃炸糕的念想。吃不上就越發地饞,只好對著照片默默垂涎,除了炸糕之外還有烤饅頭、炸咯吱,包子、排叉……聽好些朋友推薦過,大多是老南城,然而居然就這樣錯過了。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誘人的炸糕。(張向陽攝)

晚報的“碩爺”昨天就跑去京天紅了,他記錄了一段很經典的對話,一位老爺子排隊40分鐘買了5個炸糕,拎著袋子走到路邊就開始吃,沒一會5個全下肚了,京天紅酒家的韓經理怕老爺子噎著,問:“您怎麼一口氣兒吃這麼多啊?”“你不懂,我們吃的不僅是炸糕,這……也是一種情懷。”

如今,北京人就剩下情懷了。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實際上,京天紅並不算老,也絕不是什麼老字號,只是一家開了20多年的平民飯館,因為外賣窗口的小吃而走紅京城也就是近十幾年間的事情,然而,十幾年足以留下一代人的記憶,因為,南城實在是沒有什麼可以留住的了,幸好還有這個炸糕,是小時候吃慣的味道。湖廣會館這一帶,是老宣南的中心區域,曾經有著多麼輝煌的市井文化,多麼豐富的各色小吃,如今都已經逐漸湮沒在時光中了。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告別“徐記”的那一天。(馬毅攝)

如今北京供應相當豐富,其實已經很少有排隊買東西的機會了,但是我清楚的記得,半年前的盛夏季節,我也排過一次這樣的長隊,那是白塔寺邊安平巷的“徐記燒餅”關門的時候,也是一大長隊排滿了整個衚衕,驕陽下大家一站就是兩三個鐘頭,大家似乎以一種這樣的儀式來告別,告別這家被譽為擁有“北京最好吃的豆麵丸子湯和各式燒餅”的小鋪子。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徐家人告別老街坊。(馬毅攝)

“徐記燒餅”也不過30年,只是一家尋常的衚衕燒餅鋪兼早點攤,卻滋潤了那幾條衚衕里老百姓的腸胃,上班上學前順道買倆糖火燒,來碗熱氣騰騰的丸子湯,聽老街坊嘮幾句家常,似乎一天都是溫暖的。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告別“秋雲萍”。(張碩攝)

今年送走的還有西四路口的“秋雲萍快餐”,經營29年後因徵地關張,關門那一天也是顧客雲集,它只不過是一家很小的甚至可以說“迷你”的飯館,幾位大姐經營物美價廉的蓋飯。雖然只有6張桌子,卻每天中午排大長隊,一份丸子、泥腸、扣肉、紅燒肉蓋飯,不過15元,更難得是家常的味道,這樣的蓋飯現如今在北京可是難找了,它是附近的上班族、學生,包括的哥們午飯的最佳選擇,它在的時候已經成了一個習慣,沒覺得多好,它走了卻是如此想念。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西四包子鋪。

當然,今年也有回來的,比如引發了不小爭議的“西四包子鋪”,原來西四路口的一個老鋪子“二友居”關了10多年之後,據說在順天府超市的美食城重張,引發北京人懷舊狂潮。那次京範兒是真真兒的去排了一次隊,排了一個鐘頭買了半斤包子,肉多油大,還是挺好吃的。包子鋪9點開始賣,7點多就有不少老人坐在黑暗的店裡排隊等候,一問,好些都是曾經住在西四附近的,幾代人都是吃過他家的包子,如今已經拆遷搬到全城各處,越搬越遠,還想回來嚐嚐老味道。

為什麼後來會引發很大爭議呢?因為有人說就是過去的味道,包括那個醜醜的似乎沒發好面的包子皮,有的說根本就不是原來的包子,差遠了。後來據說老闆出來澄清,他們並不是以前的二友居,只是從以前的老夥計那裡學到了他家做包子的技術。即使如此,這家新開的“西四包子鋪”仍舊火到不行,大批的老顧客蜂擁而來,這可真是奔“情懷”來的。

關於北京人的這種“吃貨屬性”,其實好些人(主要是外地朋友 )不理解,曾經有人給我留言說“北京人就這點出息,為了個燒餅至於嗎?”我回答:“還真的至於!”其實,這真的不是一個燒餅一個包子,或是一個炸糕的事兒,說情懷已經有點俗了,應該說是我們對往日只留下味蕾的記憶了,因為曾經住過的老胡同沒有了,老鄰居風流雲散了,發小玩伴都也大多找不見了,甚至曾經上過的小學中學也已經消失或者合併了,這些年北京變化如此之大,一切似乎都被時代的車輪碾壓而過。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西來順的早點。

北京人不會去惜別仿膳的搬遷,也不會去憑弔大酒樓的倒閉,因為那些和老百姓的生活沒啥關係,但我們卻會懷念身邊的一個早點鋪,一個小吃窗口,因為它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實際上,北京人現在要想在家門口找個好點的早點店已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兒了。例如我住的西單一帶,曾經的路邊早點小店如今改成了漂亮的咖啡館,想吃碗豆腐腦要打車到2公里外的西來順,每次去也是排長隊。北京的早飯不能說多麼精緻,就是豆腐腦、油餅、燒餅、包子、麵茶、豆汁、丸子湯、羊雜湯之類,經常被外地朋友評論說“簡直不能入口”,但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的北京胃就吃這些順口,沒毛病,可就這個竟也慢慢成了一種奢望。

今早寒風中上百人排隊買京天紅炸糕 北京人為了個炸糕至於嗎?

這樣溫暖的衚衕風景已成過往。

食物的味道其實就是鄉愁的味道,一個燒餅,一個炸糕裡藏著我們童年的記憶,青春的感懷,父母在門口的囑咐嘮叨, 街坊鄰居相處的溫暖……這便是人間煙火氣,是普通人的生活,是每天要過的尋常日子。

外地的朋友們每到春節就急著回鄉,而北京人是沒有故鄉可回的人,是身在故鄉卻滿身鄉愁的人。因為一口炸糕沒有吃到,引發瞭如此的傷感,確實也是太沒出息了。

就此打住吧。等著我們喜歡的燒餅、包子、炸糕歸來!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首席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