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賀銓: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將產生7萬億美元GDP 新增就業或大於其取代的崗位

1月5日,在由中國日報和網易新聞聯合主辦的以“預見未來”為主題的2019影響力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發表演講稱,未來人工智能將通過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激發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2017到2030年,人工智能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在其創造GDP中的比重將超過55%。到2030年中國的人工智能會帶來7萬億美元的GDP增長,佔GDP的26.1%。

關於就業問題,鄔賀銓認為,人工智能確實會取代很多現在的就業,因為人工智能沒有情感,在安全、知識產權等問題上也存在不少問題,有研究表明,未來五年儘管7500萬份工作將被機器取代,但1.33億份新的工作將會被產生,即新增工作崗位5800萬個。

鄔賀銓表示,支撐人工智能發展的技術,比如CPU芯片、存儲器、光纖、移動通信、超算、大數據在過去十年間出現了數十倍乃至上萬倍的性能提升和成本下降,“光纖通信10年實現100倍容量提升,移動通信10年出現1000倍的速率提升,超算能力也是1000倍的提升,數據量大概是32倍的提升。這為人工智能提供了技術支撐。”

他介紹,在蛋白質結構預測的國際競賽裡,人工智能打敗了所有由人組成的各種團隊,如果能解釋蛋白質的結構,很多疾病(包括癌症)可能就會找到解決辦法。所以現在很多人工智能用在醫學上開發藥物,美國人工智能能比醫生提早六年診斷出阿茲海默病,醫療人工智能的器械也開始投入商用。

“門捷列夫元素週期表用了很長時間才探索出來,現在假設我們不知道元素週期表,利用人工智能程序,能在幾個小時就可以把元素週期表重新定義出來。”

他表示,在語音識別方面,人工智能已經超過了人,一般人類語音識別的錯誤率是5.1%,現在百度對漢語的語音識別,微軟對英語的語音識別已經比這個水平要高了。在人臉識別能力上,人工智能也超過了人類的平均水平。

對於人工智能對經濟效益的貢獻,鄔賀銓指出,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改進勞動生產率、激發消費需求、提高產品質量來推動經濟增長,有分析預測2017到2030年,人工智能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佔其創造的新的GDP的比重超過55%。據普華永道的測算,到2030年,人工智能在全球會帶來15.7萬億美元的GDP,佔GDP比重14%,其中,人工智能在中國將創造7萬億美元,佔GDP的26.1%。

在此意義上將,人工智能足以比肩19世紀的蒸汽機、20世紀的工業機器人和21世紀的信息技術

他指出,AI指數比較高、人工智能應用效果比較好的主要集中在醫療保健、汽車、金融服務等行業,這一指標在製造業比金融服務、零售業要低一點,在前者首先會在物流上應用。以自動駕駛為例,麥肯錫估計,2025年其帶來的經濟規模將超過1萬億美元,降低交通事故,每年能挽救3到15萬人的生命,減少廢氣排放90%。

就業方面,鄔賀銓表示,人工智能確實會取代很多現在的就業。但根據野村綜合研究所和牛津大學的研究,技術上最多隻有49%的勞動人口有可能實現自動化,實際上範圍會更小,在牽涉到權衡利弊的複雜情況時,人工智能無法做出最優選項,也很難與對方進入深層次的交流,而且AI對於無先例可循的非連續性變化是束手無策的。

美國高德納諮詢公司發佈的一份報告稱,到2020年人工智能創造的新工作崗位數量將超過它取代原有工作崗位的數量,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18未來就業報告,未來五年儘管7500萬份工作將被機器取代,但1.33億份新的工作將會被產生即新增工作崗位5800萬個。

鄔賀銓認為,人工智能會延伸人類的能力,放大並提升人類的智能,但並非是取代人類,人機協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才是人工智能的未來。

他指出,人工智能會取代了一部分工作,但會新增一些工作崗位。未來人工智能會加深數字鴻溝,增加發達國家、先進企業的優勢,還會拉大社會貧富懸殊,高智能崗位會增加,一般勞動崗位會進一步減少。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