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基石秦漢王朝(十五)大風歌

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後,衣錦還鄉並創作了《大風歌》。然而,晚年的劉邦卻對身後事存在著很大的焦慮。他一直想更換太子,卻沒有成功。而對於蕭何等那些幫助他取得天下的功臣們,劉邦也不是特別放心。在確定太子劉盈無法更改,並且與劉氏宗族殺白馬盟誓之後,劉邦走完了自己輝煌的一生,留下了漢高祖的千古傳奇。

劉邦好久沒回自己的家鄉了。自從沛縣起兵後,他先是西征咸陽,然後又被分封到巴蜀那鬼地方。楚漢戰爭時,老家沛縣一直是人家項羽的地盤。當了皇帝后,他又忙著處理匈奴入侵,諸侯叛亂等等。眼看著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劉邦產生了有生之年回趟家鄉看看的想法。正好,劉邦帶兵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亂,順路回去看一趟。

聽說皇上要來,沛縣好像炸了鍋。那些劉邦的老鄉們奔走相告:“你知道不,劉四要回來了,好久不見那小子啦!”“瞎說啥,人家現在是皇帝,再叫劉四小心你的小命。”“哎呀,不知道劉四,哦,不,是皇帝,是不是還記得二十年前舍我的酒錢,當了皇帝就多還我一點吧。”“也不知道劉四還記不記得村頭那王寡婦,他當年可是天天往人家被窩裡跑的,哈哈哈……”

等到見了劉邦的那一刻,熙熙攘攘的場面很快變成了百姓對劉邦的頂禮膜拜。隨後,劉邦攙扶起自己年輕時的父老鄉親,秀出了自己的誠意:請客吃飯。沛縣聚齊了好幾百人,大家一邊吃飯,一邊嘮嗑,講述著劉邦離開的這十幾年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同時也驚訝於當年那個名不見經傳的泗水亭長,如何能夠一步步登上九五之尊的皇位。劉邦感慨良久,放下碗筷後,他拿起樂器,親自伴奏,作出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華夏之基石秦漢王朝(十五)大風歌

仔細品味,大風歌雖然雄壯,但是曲中也透露出些許的憂傷和不安。這的確是劉邦此時心理活動的寫照。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年過花甲,加上在對英布的戰鬥中受了箭傷,身體也快不行了。然而,劉邦卻對自己身後事充滿了擔憂,一是為未來的繼任者發愁,二是對身邊的大臣還是不太放心,擔心他們會不利於劉氏江山。

我們先說一下劉邦最惆悵的太子問題。劉邦一共有八個兒子,但是真正捲入太子之爭的只有兩個人,老二劉盈和老三劉如意。劉盈是劉邦的正妻呂后所生的嫡長子,按照傳統的繼承原則,嫡長子是毫無爭議的繼承人。劉如意是愛妾戚夫人所生,雖然在地位上不如劉盈有優勢,但是戚夫人卻是劉邦最寵愛的女人。至於其他兒子們,老大劉肥是劉邦當年做混混的時候,一夜風流的附贈品,私生子怎麼能繼承皇位呢,所以這個長子就只能靠邊站。至於老四到老八,包括以後做了皇帝的四皇子劉恆,他們年齡不如三位大哥,老媽也不怎麼受寵幸,所以就在這次皇位爭奪戰中,乖乖的做吃瓜群眾好了。

其實劉盈很早就被指定為了繼承人。劉邦跟呂雉結婚後,不久就有了劉盈和女兒魯元公主。劉盈小時候曾有一次劫難,當年劉邦在彭城大敗後落荒而逃,逃難的途中遇到了劉盈和魯元。但是劉邦嫌自己倆孩子太沉,壓車影響了逃命速度,一度將倆孩子扔了出去。幸好劉邦的司機夏侯嬰心疼這倆小孩,堅持帶在身邊,這才讓這倆孩子撿了一條性命。後來劉邦把劉盈擱到關中蕭何那裡,立他為王太子,確立繼承人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天下大定後,劉盈自然也就順理成章的被立為太子。

不過彭城之戰後,還有兩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也對今天的立儲局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戰敗的劉邦只顧著自己跑,沒時間帶上家屬,導致老婆呂雉變成了項羽的俘虜,跟自己的公公劉太公一起吃了兩年牢飯。劉邦沒有來救她,因為劉邦根本不需要。後來劉邦跑累了,晚上借宿戚家莊,看上了貌美如花的戚夫人。而戚夫人老爹也會相面,跟呂雉老爹呂公將女兒嫁劉邦一樣的理由,覺得這個中年人面相非凡,於是就把自己女兒嫁給了劉邦。沒多久,戚夫人給劉邦生了第三個兒子,就是劉盈的競爭對手劉如意。

兩年後楚漢和談,雙方就釋放人質達成一致,呂雉終於回到了劉邦身邊,但是隻能做一個吉祥物擺在後宮。劉邦對這年老珠黃的呂雉早已沒了什麼興趣。戚夫人則不同,劉邦去哪裡她都跟著,不顧戰爭危險(劉邦跑路時可是六親不認的)和旅途勞頓,天天跟劉邦黏在一起。不過,她粘著劉邦可是有目的的:吹枕頭風,換太子。劉邦是個從善如流的好領導,同時也是個在美女面前沒啥原則的耙耳朵。戚夫人的枕頭風沒白吹,愣是讓劉邦覺得,這個劉盈太軟弱,跟自己不像,而如意跟自己挺像的,喜歡這個。那就換一個吧,讓劉如意做太子,將來接管大漢江山。

華夏之基石秦漢王朝(十五)大風歌

換太子可是大事,劉邦得找大臣們商量一下。沒想到所有大臣的意見相當一致:反對!你選太子又不是照鏡子,找個跟自己一樣的幹嘛,要看繼承原則跟治理國家能力。有個直腸子但是有點結巴的大臣周昌直接告訴劉邦:“臣期期不認同陛下的觀點,對於換太子的事,臣期期不能執行。”看著下面一群一個鼻子眼出氣的大臣們,劉邦沒辦法,只好先認個慫。

雖然劉邦第一次換太子的念頭就這麼被拍了回去,但是劉盈的親媽呂后卻嗅到了其中的危險。她聽到周昌的忠勇表現後,甚至給他下了跪,感謝他為劉盈說話。為了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呂后讓他哥哥呂澤死皮賴臉的請出了已經不問世事的劉邦第一謀士張良。

張良本不想摻和這種事情(這就是聰明人,後世又多少沒事亂管立太子的事情而掉腦袋的),就說我只在亂世給皇上獻計策,現在天下平定了,我要閉關修煉,這種事別找我。呂后和呂澤死磨硬泡,張良沒辦法了,告訴他們說:“有四個高人隱居在商山,人稱‘商山四皓’。陛下想請他們出山,但是他們嫌皇帝太粗俗,不講禮貌,於是不願意出來。你們如果能請的動他們四個出來輔佐太子,事情就好辦了。”於是呂澤等人帶上財寶,去請商山四皓出山。最後還真的把他們請了出來,成了太子劉盈的老師。

這四個人一出現,劉盈身邊立刻多了一個高能智囊團。當英布叛亂時,劉邦都病了,本來想讓太子劉盈帶兵去征討,劉盈等人甚至呂后本來沒啥意見。商山四皓一看,立刻告訴呂澤他們,太子對外不會打仗,搞不定英布;對內沒打過仗,擺不平周勃樊噲等將領,這樣對太子太危險,千萬不能去。呂后等人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快跑去劉邦那裡鬧。最終劉邦無奈的說了句,“就知道這小子沒用”,然後自己帶病出徵。

打跑了英布,然後回家陪老鄉們喝了十天酒後,劉邦回到了長安,卻還是惦記著換太子的事情。商山四皓得到風聲,決定親自現身,一次性解決問題。在劉邦跟大臣們的酒宴上,劉邦發現劉盈身後站著四個卓爾不凡的老人。問過四個人的姓名後,劉邦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請不來的商山四皓,竟然在輔佐太子。他自然知道這四個人的厲害,無奈的告訴戚夫人:“有這四個人輔佐,太子羽翼已成,不能動搖了。”戚夫人以淚洗面,也許,這一刻他已經預料到了她和劉如意的悲慘結局。

華夏之基石秦漢王朝(十五)大風歌

就這樣,太子的事情終於告一段落。劉盈為皇太子,維持不變。劉如意被封為趙王,接替張驁掌管趙地。那個期期不敢奉旨的周昌,則被封為趙國國相。讓周昌來到劉如意身邊,倒不是因為他反對劉如意做太子,而是劉邦知道周昌為人正直,讓他在劉如意身邊保護他,以防將來有人對劉如意心懷叵測。而陳豨叛亂後,沒人管的代國,則交給了劉邦的四子劉恆。

別管滿意不滿意,太子的事情就這樣了。然而,令劉邦不放心的還有另外一群人,那些幫他打天下的功臣們。不過,那些功臣們誰還能讓劉邦這麼擔心呢?韓信,彭越,英布已經被殺。而張良則早已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劉邦自然不會懷疑他。而剩下的夏侯嬰,樊噲,周勃,灌嬰等人都是天天跟著劉邦屁股後面到處跑的,也鬧不出什麼大動靜。這樣看來,讓劉邦不放心的開國功臣只剩下一個人:蕭何。

雖然蕭何手上沒有兵權,也不會領兵打仗,但是別忘了,蕭何可是西漢開國第一功臣。這種人物要想鬧點是非,不用動武,振臂一呼就夠劉邦喝一壺的。這位跟劉邦一起沛縣起兵,讓出首領的位子並推舉劉邦,隨後在楚漢戰爭中鎮守關中,為前線不斷支持兵源糧草的第一功臣,其實一直沒有得到劉邦的徹底信任。

舉幾個例子。楚漢戰爭時,劉邦經常派人到關中,慰問蕭何的工作,表示關心。時間一長,下面有心人看出問題了:為什麼漢王自己在前方出生入死,卻老是對蕭何你這麼好呢,就算慰問,也應該是你蕭何去慰問前線辛苦幹活的老大才對啊,這分明是大王對你不放心嘛。蕭何頓時醒悟過來,立刻就把自己的親人都送去前線,服從劉邦的指揮,說難聽的就是送去給劉邦當人質。這樣一來,劉邦就沒再跑來慰問蕭何了。

後來,劉邦在婁敬和張良的勸說下,決定遷都長安,給了蕭何一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蓋房子,為大漢王朝修建一座新的宮殿叫未央宮,畢竟不能讓咱們大漢皇帝去住那被項羽燒成平地的秦宮吧。蕭何不但會治理國家,還會搞建築設計,施工管理等等樣樣精通。可是,如果領導心情不好,房子再好也沒用。這不,劉邦冒冒失失的出征匈奴,在白登山被困一個禮拜,差點回不來了。攤上這種事情,劉邦心情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好,還在趙國把女婿張驁羞辱了一頓,弄出了後面的貫高刺殺事件。回到長安後,劉邦突然跑去未央宮檢查工程進展。蕭何給他蓋的真心好,可是劉邦還要挑毛病:現在天下這麼亂,老百姓這麼辛苦,你這包工頭把這房子蓋這麼奢華幹嘛?蕭何趕緊說,只有皇帝的宮殿奢華了,才能顯示出咱們大漢朝的威嚴嗎。劉邦這才滿意了。

華夏之基石秦漢王朝(十五)大風歌

蕭何同志兢兢業業幹工作,認認真真做事情,工作業績沒的說,在老百姓那裡口碑也不錯。突然有一天,有人跑來給蕭何弔喪,弄的蕭何莫名其妙。那人告訴蕭何:“你乾的是挺好,可是你把人心都籠絡來了,你讓皇帝往哪兒擱啊。這樣皇帝肯定會懷疑你有不軌的企圖,韓信彭越就是你的前車之鑑,所以我先來給你吊個喪。”蕭何太瞭解劉邦是什麼人了,心想這次壞了,必須要想辦法。於是開始往自己身上潑髒水,他把長安一塊富庶繁華之地,強買到自己名下,然後三天兩頭跑去老百姓那裡搶點東西啥的。本來在老百姓那裡形象極好的蕭相國,沒多久就變成一個人見人罵的大壞蛋。

當時劉邦正忙著打英布,等他回到長安,立刻收到一大堆告發蕭何的狀子,說他強買強賣,搶奪民財等等。氣的劉邦立刻就把蕭何關了起來。有人就到劉邦面前給蕭何求情:“如果蕭相國有啥想法,還用到今天嗎?楚漢戰爭時關中本來就是他的,他要做個關中王不是挺容易的嗎,你怎麼能懷疑他呢?”劉邦想想也是,就把蕭何放出來問問吧。蕭何一五一十的說了,我這麼往自己身上潑髒水,是為了襯托陛下您的高貴形象。劉邦終於明白了蕭何的一番苦心,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還給蕭何道歉。就這樣,蕭何終於成功的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丞相之位。

文臣這頭沒啥可擔心的了,但劉邦還是不太放心異姓諸侯王,哪怕是自己最信任的人:盧綰。這位少年的好友,從第一天開始跟他東征西討的夥伴,在楚漢戰爭中參與多次重大戰役的功臣,安定北方並無條件支持劉邦征討叛亂的燕王,卻最終沒有逃過被劉邦懷疑,從而被逼造反的命運。

盧綰對劉邦可是真愛。劉邦去征討陳豨,他就老老實實派兵跟著劉邦一起走。但是跟韓信等人一樣,盧綰壞事就壞在不爭氣的下人那裡。在征討陳豨叛亂的時候,陳豨曾經想聯合匈奴來一起對抗劉邦,而盧綰也想到了這一點,就派使者去聯繫匈奴,讓他們不要支持陳豨。兩個使臣在匈奴那裡接上了頭,聊著聊著,最後變成了陳豨的使臣搞定了盧綰的使臣,最終勸說盧綰叛亂。好巧不巧的是,這種消息竟然傳到了劉邦那裡。盧綰很緊張,因為韓信,彭越,英布就是前車之鑑,為了活命,只好部署軍隊保護自己了。

劉邦此時已經病的很重了,實在沒精力去調查盧綰是不是冤枉,更不能親力親為去征討這位老哥們,就派樊噲帶人去討伐盧綰。盧綰還不想這麼跟劉邦拔刀相向,就帶著千餘騎來到長城邊上,想等到劉邦病好了之後,跟劉邦見一面,親自說明情況,免除其中的誤會。可是,盧綰到死也沒有能夠見到劉邦。後來,盧綰聽說劉邦去世的消息後,帶著自己的部隊投靠了匈奴。

劉邦不但沒能跟盧綰見面瞭解情況,他已經到了誰都不相信的程度。此時,又有人跑來告密,說自己的連襟樊噲,將來會在自己死後對趙王劉如意下手。劉邦最心疼的就是劉如意,不顧呂后等人的勸告,直接叫來陳平和周勃,讓他們立刻去燕國,見了樊噲格殺勿論。兩個人還沒搞明白怎麼回事,就莫名其妙的上了路。

劉邦知道自己不行了。雖然此時那些看上去能夠威脅大漢江山的重臣已經殺得差不多了,但他還需要最後的保障,才能讓自己安心上路。他聚集所有的劉姓諸侯王,殺了一匹白馬,一同發誓:不是姓劉的不能稱王,沒有功勞的不能封侯,否則,發動天下之兵共同討伐他們。這就是著名的白馬盟誓。

華夏之基石秦漢王朝(十五)大風歌

呂后問劉邦,陛下百年之後,蕭丞相如果也不在了,誰可以接替他呢。劉邦說,曹參可以。呂后又問,曹參之後呢。劉邦告訴她,王陵可以為丞相,但是這哥們太耿直,讓陳平去輔佐,並且讓周勃做太尉,最終能夠安定漢室江山的,一定是周勃。呂后又問,再往後呢?劉邦說,再往後的事情,你也不在了,也管不著了。

公元前195年4月,秦王朝的滅亡者,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大漢開國皇帝劉邦走完了自己輝煌的一生。我們在前面的篇章裡,講述了劉邦沛縣起兵,西征滅秦,楚漢戰爭,西漢開國以及征討匈奴和叛亂諸侯王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但是這位開國皇帝在建立漢朝之後,輕徭薄賦,體恤民生,讓老百姓很快從多年的戰亂中走了出來,恢復了社會生產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還建立了一系列影響後世的典章制度。從這些方面來講,劉邦應該算是個好皇帝。

雖然秦朝廢除了諡法,但是從劉邦開始,歷史上傳承下來的諡法得以繼續沿用,政績突出的皇帝還會上廟號。所以,如果稱皇帝為什麼帝(例如漢文帝),指的是諡號;如果成為什麼宗(例如唐太宗),指的是廟號。唐朝之後廟號開始氾濫,因此唐朝之後的皇帝都用廟號了。劉邦被人們上諡號高皇帝,廟號漢太祖,因此後世應該稱之為漢高帝或者漢太祖。不過,司馬遷在寫《史記》時,第一次提出漢高祖這個概念,並被延續下來,因此,後世都稱呼劉邦為漢高祖。

可是,劉邦算計了功臣,安排了所有的兒子,卻漏掉了他身邊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妻子呂后。正是這個疏忽,讓剛剛建立的大漢江山陷入了一段風雨飄搖的亂世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