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向:驚險一搏,創始人和投資人共贏的典範(股權融資)

中國動向:驚險一搏,創始人和投資人共贏的典範(股權融資)

這是一個觀察企業如何贏得“融資對賭”的絕佳樣本,創始人與投資人之間的對賭博弈,其背後是財務投資者的種種利益考量。

同樣是私募融資,同樣是創始人與投資人之間的對賭,甚至對賭的資本方都同為摩根士丹利,但是中國動向與永樂電器的結局卻截然不同。相較於永樂電器創始人陳曉的慘淡收場,中國動向創始人陳義紅最終笑到了最後。

中國動向:驚險一搏,創始人和投資人共贏的典範(股權融資)

陳義紅,這位著名運動品牌李寧公司的開山元老,在為該公司貢獻了15載年華之後,最終以兩年的閃電時間,實現了自己的創富夢想:他實際控制的體育用品企業“中國動向”,2007年10月在香港上市,上市後陳義紅的財富甚至超越了他的老東家李寧。而他本人,也成了李寧在商場上的直接競爭對手。

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一切都是李寧一手促成的。因為,中國動向的前身“北京動向”,曾是李寧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李寧為了給陳義紅一個創業的平臺,拱手將北京動向的控股權讓給了陳義紅,這也是李寧給予陳義紅對李寧公司多年所做貢獻的最大回報。

更讓人驚歎的是,在後來一次足以決定企業命運的融資過程中,陳義紅和摩根士丹利,簽下了一紙在當初看來極其危險的“對賭協議”。正是經過這一次“驚險的跳躍”,陳義紅才最終得以夢圓IPO。

同樣是私募融資,同樣是創始人與投資人之間的對賭,甚至對賭的資本方同為摩根士丹利,但是中國動向與永樂電器的結局卻截然不同。相比於永樂電器創始人陳曉的慘淡收場,中國動向創始人陳義紅最終笑到了最後。

為了清晰理解整個對賭融資過程,讓我們把鏡頭拉回2002年前後的李寧公司。

中國動向:驚險一搏,創始人和投資人共贏的典範(股權融資)

開山元老,轉身創業

2001年,陳義紅在董事長李寧的要求下,從李寧公司的CEO崗位上退了下來,轉任僅有虛名的法人代表。這一崗位變動背後的原因是,李寧公司的銷售額,已經連續4年無法突破10億元的門檻。

跟隨李寧已經10年之久的陳義紅,此時心灰意冷,甚至有了辭職單幹的念頭。但李寧卻並不願意讓這個創業夥伴如此離開,他似乎覺得對陳義紅有所虧欠。於是,李寧向陳義紅表示:“你先不要出去。”

此時,李寧公司剛與意大利品牌Kappa(卡帕)談妥,獲得後者在中國內地及澳門的品牌特許經營權,期限5年。為了專門打理這項業務,2002年4月,李寧公司旗下一個新的子公司“北京動向”得以成立,並且從李寧公司繼承了卡帕品牌的特許經營權。而李寧則將這家公司交給了陳義紅打理,此外,陳義紅私人控制的“上海雷德”,甚至獲得了北京動向20%的初始股權。

這種方式,比起離開李寧公司獨立創業,起點顯然要高很多。在陳義紅的經營之下,北京動向2004年開始盈利(445萬元),銷售額也突破1億元大關。

2005年年中,李寧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以4481萬元的總價格(含債權3620萬),將北京動向剩餘80%股權出讓給陳義紅等人(為此,陳義紅夫婦、其弟陳義良、北京動向總經理秦大中,共同設立了“上海泰坦”,用於受讓這筆股權),所有款項於協議簽訂後14日內現金付清。

對於這筆股權轉讓,有人公開嘲弄李寧賤賣資產(因為80%股權的實際價格僅為800餘萬元)。其實,李寧是有著深層次思考的,他曾表示:“時機成熟的時候,我也不會攔住他發展,就像當初沒人攔住我發展一樣。”李寧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他當年遭遇運動生涯的滑鐵盧時,是健力寶的李經緯收留了他。並且是在李經緯的支持之下,他的李寧公司才得以發展起步。現今,他也希望通過某種形式幫扶陳義紅一把,從這個意義來說,所謂的價格高低就無需那麼在意了。

引進資本,收購商標

後來的一件偶發事件,或許多少會讓李寧心存一些懊惱。因為當初把股權轉讓給陳義紅時,李寧預估北京動向充其量不過是個“銅礦”。而這件偶發事件,讓陳義紅有機會將“銅礦”升級成為“金礦”。

這件偶發事件便是,Kappa品牌的所有者意大利BasicNet公司,在2006年陷入巨大的財務危機。為了緩解危機,他們最終決定出售Kappa品牌在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商標權益。陳義紅便藉機購得了Kappa品牌在中國內地及澳門的商標所有權,成為Kappa在中國內地和澳門的品牌擁有者。

如果沒有這一偶發事件的發生,北京動向充其量不過是Kappa品牌的一個區域代理商,假若合約期滿品牌商不再續約,則北京動向完全是替人做了嫁衣。這也是李寧低估其價值,並且願意出讓股權給陳義紅的另一個潛在原因。

2006年3月26日,陳義紅與意大利方達成協議,陳義紅將通過私人擁有的離岸公司Diamond King,以3500萬美元購買Kappa品牌在中國內地及澳門的全部商標權益。(圖4–1)

3500萬美元,按當時匯率摺合大約3億元人民幣。這筆鉅額的收購款,當時的陳義紅顯然是無力支付的。根據當時財報,2005年北京動向的淨利潤才3781萬元,而陳義紅擁有的李寧公司股票,早已套現用於收購北京動向的股權。那麼,陳義紅該到哪裡去籌集這筆鉅額資金呢?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摩根士丹利作為財務投資者介入進來。2006年5月10日,陳義紅與摩根士丹利正式達成協議,摩根士丹利投資3800萬美元,徹底解決了收購資金問題。陳義紅之所以能夠接觸到摩根士丹利這樣的國際資本,也是得益於其在李寧公司的經歷。2004年李寧公司在香港上市過程中,接觸了大量的國際投行。而陳義紅作為當時李寧公司的高管之一,顯然與他們有著緊密的交往,並且得以熟悉國際資本的規則。

估值分歧,對賭解決

摩根士丹利之所以願意對陳義紅投資,主要是基於北京動向的盈利增長迅速(2004年盈利約450萬元,2005年盈利約3800萬元,增長近10倍),以及對陳義紅團隊的認可(在體育用品領域多年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在摩根士丹利看來,把品牌所有權購買下來之後,這家企業的永續經營問題得以解決,其潛在價值就變得非常值得期待。

有意思的是,摩根士丹利的這筆投資,不是直接的“股權投資”,而是“可轉債”(可轉化成股權的債權)投資。摩根士丹利這麼做的原因,主要是基於投資安全考慮。因為只有徹底完成了商標知識產權在國內及澳門的轉移註冊等事項,動向公司才算真正擁有了Kappa品牌權益。而在此之前,企業未來依然存在很大變數。顯然,摩根士丹利不願意“押寶”一家前景不明的企業。

因而,摩根士丹利提出,這筆投資先期以“債權”的方式進行。如果動向公司最終未能獲得Kappa品牌權益,則該筆債權於2007年5月30日到期,且動向公司須以15%的回報率向摩根士丹利“還本付息”;如果動向公司最終獲得品牌權益,則該筆債權轉化成股權。

如果該筆債權轉化成股權,又牽扯出一個問題:3800萬美元可摺合成多少股權比例?在這點上,陳義紅和摩根士丹利產生了重大分歧。如果按照市盈率估值法,據北京動向前一年(2005年)財報,其淨利潤大約3800萬元,即使按照10倍市盈率的估值,企業總價值也不過3.8億元,那麼摩根士丹利投入的3800萬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幾乎就得佔去50%的股權;而如果按照淨資產估值法,以當時動向公司4300萬元淨資產來折算,摩根士丹利的3800萬美元更是要佔去接近90%的股權。

顯然,無論採取哪種估值方式,陳義紅都不會接受如此大比例的股權出讓。陳義紅給出的底線是:最多出讓20%股權給投資方。

為了化解分歧,雙方之間的“對賭條款”應運而生。雙方的對賭,在摩根士丹利佔股20%的基礎上進行。即摩根士丹利同意其投資額轉股時暫定20%的股權比例,然後再依據動向公司2006年和2008年的淨利潤額,確定最終的股權比例。具體條款如下:

第一,如果2006年和2008年的淨利潤目標,分別達到2240萬美元及4970萬美元,則摩根士丹利的股權比例最終確定為20%。(如果2006年目標實現,則摩根士丹利相當於以8.5倍市盈率入股)

第二,如果屆時淨利潤僅達目標額的90%,則以陳義紅為代表的創業股東,必須額外將11.1%的股權比例,以1美元的象徵價格轉讓給摩根士丹利。

第三,如果屆時淨利潤僅達目標額的85%,則以陳義紅為代表的創業股東,必須額外將17.6%的股權比例,以1美元的象徵價格轉讓給摩根士丹利。

第四,如果屆時淨利潤不足目標額的85%,則陳義紅方面需要額外出讓更多股份給摩根士丹利,具體多少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但最多不超過總股本的20%(即使出現最壞的情況,摩根士丹利最多隻能擁有40%股權,這也確保了陳義紅在最壞情況下也能擁有60%的控股權)。

第五,如果屆時淨利潤超過目標利潤12%,則摩根士丹利須將1%的股份作為獎勵返還給陳義紅等人,其實際持股比例變為19%。

紅籌重組,吸收注資

雙方就以上種種情況達成一致之後,整個融資談判似乎算是圓滿結束了。其實不然,摩根士丹利作為財務投資者參股進來,它必定要謀求未來順利將股權變現的“退出通道”。

由於境內的IPO退出通道並不暢通(當時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發起人股東有3年鎖定期,而且之後在二級市場套現也極不方便),因而大凡有國際資本背景的財務投資者,基本上都以“離岸”的方式進行投資。也就是說,企業搭建紅籌架構:實際控股股東在境外設立離岸控股公司,之後財務投資者將資金投入到離岸公司,離岸公司再全資收購境內的實體公司。這樣做是為了使離岸控股公司實現境外上市,以方便財務投資者順利在境外股市套現退出。

動向公司也不例外,陳義紅在與摩根士丹利進行融資談判的同時,就著手進行股權架構的離岸重組。為此,動向公司的一系列離岸公司先後設立。

2006年4月4日,“香港動向”成立,它以控股公司的身份出現,其下設兩家全資子公司Gaea Sports(註冊於香港)及Achilles(註冊於新加坡)。其中,前者全資收購了持有北京動向股權的“上海雷德”及“上海泰坦”,從而獲得經營實體的實際控制權;後者則從陳義紅的私人公司Diamond King,受讓了Kappa商標的完整權益。經過這兩個步驟,Kappa的經營實體和商標權益,便間接統一到了香港動向旗下(如圖4–2)。

2006年5月10日,摩根士丹利的資金投入到香港動向,同時香港動向(通過旗下兩家子公司)向其發行了3800萬美元的“可轉股票據”,其中3200萬美元用於支付購買Kappa品牌權益的餘款(先期已支付300萬美元訂金),600萬美元用於內部重組及運營資金所需。

2007年3月底,Kappa商標在中國內地及澳門的商標知識產權轉移工作完成。於是在2007年4月20日,摩根士丹利將債權轉化成了股權。

摩根士丹利在完成轉股的同時,還與陳義紅等人簽訂一紙協議:如果董事會否決公司在境外交易所上市,或者公司未能於2009年5月20日之前實現上市,則摩根士丹利有權要求陳義紅等人回購其所持的全部股份;前種情況下須支付25%回報率,後種情況下須支付15%回報率。

簽訂這紙協議,摩根士丹利的目的在於,即使出現最壞情況(無法上市),也能確保自己全身而退。當然,這種極端情況並未出現。2007年3月23日,真正的上市主體“中國動向”在開曼設立了,緊接著6月份中國動向(開曼)換股收購了香港動向(如圖4–3)。10月10日,中國動向(開曼)於香港實現IPO。

中國動向:驚險一搏,創始人和投資人共贏的典範(股權融資)

避稅增收,贏得對賭

2006年上半年,簽訂對賭協議時,摩根士丹利設定的當年目標淨利潤為224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大約為1.8億元,這個目標相較於前一年的淨利潤,要翻5倍才可能達到。而實際情況是,2006年動向公司實現淨利潤高達3.06億元,大大超越目標;2007年再次翻番,達到7.34億元,甚至提前超越2008年的盈利目標。

如此看來,陳義紅非但無需額外出讓股權給摩根士丹利,後者反而要倒貼1%的股權給陳義紅。那麼,陳義紅依靠什麼來實現如此炫目的業績增長呢?

對比2004年和2005年動向的盈利狀況不難發現,當陳義紅2005年由職業經理人變身產權所有者後,其淨利潤獲得近10倍增長。由此可以看出,企業所有權的獲得極大地激發了陳義紅的創業動力,並且也將繼續促使他推動業績增長。當然,對賭的壓力也是動力之一。

中國動向的業績飆漲,除了陳義紅自身的努力之外,當然還有天公作美的因素。自2000年起,中國運動服裝市場出現雙位數字增長,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3%,特別是自2006年開始,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日益臨近,大大提高了中國人對運動及健體的興趣及關注。在北京奧運會預期的刺激之下,體育用品市場呈現井噴式增長。而Kappa當時獨有的“運動時尚”定位,清晰地區隔於其他運動服裝品牌,因而呈現出一片藍海市場,其營業額的高速增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一個推動淨利潤狂飆的原因是,陳義紅採取了一系列的避稅舉措。根據其財報披露的信息,2004年及2005年前8個月,在2005年9月陳義紅全面收購北京動向之前,其實際所得稅稅率分別達到52.3%及62.8%,遠高於當時33%的法定稅率。究其原因,是北京動向員工工資、福利、廣告宣傳及捐款等費用,超過稅法規定的限額部分不得稅前扣除。

中國動向的業績飆漲,除了陳義紅自身的努力之外,當然還有天公作美的因素。自2000年起,中國運動服裝市場出現雙位數字增長,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3%,特別是自2006年開始,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日益臨近,大大提高了中國人對運動及健體的興趣及關注。在北京奧運會預期的刺激之下,體育用品市場呈現井噴式增長。而Kappa當時獨有的“運動時尚”定位,清晰地區隔於其他運動服裝品牌,因而呈現出一片藍海市場,其營業額的高速增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一個推動淨利潤狂飆的原因是,陳義紅採取了一系列的避稅舉措。根據其財報披露的信息,2004年及2005年前8個月,在2005年9月陳義紅全面收購北京動向之前,其實際所得稅稅率分別達到52.3%及62.8%,遠高於當時33%的法定稅率。究其原因,是北京動向員工工資、福利、廣告宣傳及捐款等費用,超過稅法規定的限額部分不得稅前扣除。

於是在2005年9月之後,陳義紅將南方的業務從北京動向轉移到上海泰坦,北方業務繼續保留在北京動向。陳義紅之所以將大部分業務從北京動向轉移至上海泰坦,是因為上海泰坦註冊於上海浦東新區,享有“一免三減半”的所得稅優惠。2007年,在上海泰坦的稅收優惠即將期滿之時,陳義紅又在浦東註冊子公司“上海卡帕”,並將北京動向及上海泰坦的業務,都轉移至上海卡帕,這樣得以繼續享受稅收優惠。

由於中國動向的營業收入連年高速增長,而所得稅率又大幅降低(如表4–2),使得淨利潤得以急速增加。因而這種避稅手法,有效幫助了陳義紅實現業績目標,並且贏得與摩根士丹利之間的“賭局”。

轉發此文後,私信回覆“1291”,這邊安排專業諮詢老師和您聯繫為您免費提供管理、股權諮詢服務,並且贈送《股權架構方案設計》《合夥協議》《股東進入和退出機制》《估值的二十二種方式》四份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