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必修課之——不懂會計,你就是管理的門外漢

會計是一門管理學語言,不掌握好這門語言,就談不上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職場必修課之——不懂會計,你就是管理的門外漢

某從事學生餐供應的N餐飲公司,老闆最近很上火,他拿了一份競爭對手的原料供應成本,發現與自己的相比要低很多,因此一怒之下,就把現有的供應商解約了。

按照原來的供應協議,N公司的40多個學校在當天下午把第二天的原料需求報給N公司的採購員(僅2人),採購員彙總後給供應商,供應商第二天上午把原料(主要是蔬菜、水果、豬肉等)配送到各學校。

辭掉該供應商後,N公司組建自己的直採隊伍,自己從市場購買原料,自己配送到學校。滿以為不讓供應商賺差價,自己的成本能降下來。

結果是,人員成本增加(採購員增加了7名)、運輸成本增加(多增加了5輛車,燃油成本增加等)、倉儲成本增加(自己建週轉倉庫、庫存原料損耗)、資金成本增加(原來給供應商壓4個月的款,現在直採了,現款現貨),更重要的是,很多風險都從供應商轉嫁給了自己(原料質量風險、運輸風險)。

運行一段時間,會計一算賬,成本基本沒變,風險卻變大了。

(順便提一句,老闆不相信這個結果,認為供應商肯定有利潤,公司至少應該能節省出這部分利潤。但是結果卻不然,為什麼?這是個很好的商業問題,留待下回分解)

其實,這個結果,在決策之前就能夠算得出來,那時老闆完全能夠杜絕這種管理變革的決策。這個職能,就是由會計承擔的。

職場必修課之——不懂會計,你就是管理的門外漢

拋開教科書上對會計職能的定義,我對會計的理解是這樣的:

會計是管理行為的數字化解釋

隨著會計準則的不斷完善,會計越來越能體現出對管理行為、管理決策的支持作用。

很多管理者都提出來:管理是成本。因此,老闆往往以“我們是小公司”為名,努力壓縮管理環節,降低人力成本。但是這種成本的降低,往往也意味著其他成本的上升。

沒有會計的核算功能,我們就不知道某項決策、某個管理行為的調整,導致了哪些成本上升,哪些下降,綜合效益是正的還是負的,就沒法知道這項管理變革是否合理。

職場必修課之——不懂會計,你就是管理的門外漢

基於這種考慮,我認為,每個立志於從事管理的員工,都要先做好會計這門功課。當然,老闆就更應該了,因為老闆有著更重要的任務:

會計是融資和投資決策的依據

公司老闆一般是負責融資和投資的,融資決策和投資決策必須以會計和會計為基礎衍生出來的決策方法來輔助實行。

當然,很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很多企業的財務部,大都承擔不了這個職責。導致的結果是,企業的融資和投資行為比管理行為還盲目。

筆者因從事旅遊景區投資,看到太多其他各行各業的老闆,尤其是房地產老闆、建築公司老闆、礦老闆,都紛紛投身到旅遊大業中。

然後後悔到吐血。

職場必修課之——不懂會計,你就是管理的門外漢

其實,在決策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這就需要發揮很好的行業分析和投資財務分析兩項職能。

這門語言有點難

前面說,會計是管理學語言,想想我們學習英語、日語的痛苦,就知道會計要想入門也肯定有一定的難度。

但是這種難度被放大了,導致大家望而生畏,乾脆就不沾邊了。

筆者將在下一章繼續聊聊,會計學習為什麼這麼難?

職場必修課之——不懂會計,你就是管理的門外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