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他的初心是什麼

這句話不是魯迅首創的,提出這句口號的的人是錢玄同,章太炎的學生,不過這個觀點魯迅也很認同,在一篇文章《魯迅論語文改革》他曾詳細的論述過這個觀點。

魯迅認為漢字太難認,不利於廣大民眾學習,他舉了生薑的姜這個字,和鸞鳳的鸞字,說小孩子學習寫這倆字時,如果在方格里練字要不寫出格來,得練一年時間,因為太難寫了。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他的初心是什麼

繁體的姜長這樣薑,鸞鳳的鸞筆劃更多鸞。如果有人叫姜鸞鸞,大約名字還沒寫完,她同學丁一已經做了三道題了。

所以魯迅說: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魯迅那一代人急於廢除漢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要掃盲。

1931年日本佔領東三省,到1936年五年了,日本人蠢蠢欲動,而那時候的內戰頻仍,內憂外患,黑雲壓城,魯迅等人有拳拳愛國之心,希望儘快讓更多的人掌握新知識,救國圖存,但是當時的漢字是個巨大障礙。

那時候還沒有拼音,學習漢字需要死記硬背,但是要命的是一個茴香豆的茴字就有四種寫法,一個漢字有許多種寫法,偏偏古代的文人為了炫技還常常喜歡用些生僻字異體字,當時漢字書寫沒有統一標準,繁體字異體字生僻字加起來有八萬多個,一些文人都未必認得全導。

讓那些從來沒有學過文字的底層大眾去記憶體量龐大的漢字,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他的初心是什麼

所以魯迅才說: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的可能,就是有錢有勢的特權階級,費時一二十年,終於學不會的也多得很。

魯迅是支持漢字拉丁化的,他認為這樣好認易學,即使在當時他的觀點也受到人們的質疑,他在和友人談話時就說:最近我們提倡廢止漢字,頗受到各方的責備。

現在看來,那個年代的人有點矯枉過正了,有點著急。當時中國到了最危急的時候,難免病急亂投醫,想一出是一。1936年的魯迅無論如何也想不出用什麼別的辦法讓文盲的人群小一些,他能想到的辦法就是漢字拉丁化,降低學習成本。

其實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人們還在為簡化漢字還是用拉丁文代替漢字爭論過,漢語拼音就是拉丁化的產物。

不過好在後來選擇了漢語簡化,標準化,讓人們只要認識2000多個字,就能無礙的通讀大部分的文字。而新中國的三次掃盲、普及義務教育,推廣普通話,讓識字人群從20%升到95%以上。

這是幾千年歷史上所未有的,過去貴族士大夫專享的文字終於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他的初心是什麼

其實想想如果真的拉丁化漢字後的後果是什麼?有成功的案例,越南原來是用漢字的,後來法國侵略越南,強行推行拉丁化的越南國語,胡志明上臺又推了一把,結果就是幾代人以後看漢字已經猶如看天書,除了專門的研究者,已經沒有幾個人認識了。

我們如果強推漢語拉丁化,其實結果是一樣的,幾代以後漢字成了專家們在象牙塔裡研究的死文字,失去了其鮮活的生命力,文脈斷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