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風錄」白居易,“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


「名人家風錄」白居易,“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秉承“世敦儒業”的家風,刻苦讀書,十幾歲就寫出著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顯示出過人的天賦。白居易不僅是一位著名詩人,還是一位清廉勤政的官員。唐德宗貞元十六年,他考中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周至縣尉、翰林學士、杭州刺史、刑部侍郎、太子太傅等職,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退休。

「名人家風錄」白居易,“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

“西湖築白堤,龍門開八灘,倡樂府,詩諷喻,志在兼濟天下。

履道鑿園池,香山臥石樓,援絲竹,賦青山,樂於獨善其身。”

這是懸掛在龍門東山白園樂天堂的一副長聯,是白居易一生為文為官的寫照。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代表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詩歌中《續座右銘並序》《狂言示諸侄》《遇物感興因示子弟》等多篇是對家人進行規誡的作品,體現出白氏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清正廉潔、不慕名利等家風。

「名人家風錄」白居易,“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

清簡為訓 廉明公直

白居易成長在一個下層官員家庭,祖父擅長五言詩,十七歲就科舉明經及第,曾任鞏縣縣令。父親白季庚也是明經出身,曾任徐州別駕、衢州別駕、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等職。白居易的外祖父同樣是明經科出身,曾任鄜城縣尉,是大曆年間有名的詩人。他的外祖母和母親,也都有較高的文化,家族中其他人做官的也很多。在《許昌縣令新廳壁記》中,白居易曾稱頌白氏的家風和叔父的政績:“吾家世以清簡垂為貽燕之訓,叔父奉而行之,不敢失墜;小子舉而書之,亦無愧辭。”

「名人家風錄」白居易,“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薰陶下,白居易對官場上貪瀆斂財的不正之風非常反感。隋唐時期處於科舉制度的草創階段,科舉考試盛行向權貴請託之風,但白居易“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貫,出交賢俊,入侍冕旒”。他為自己沒有門第可以依靠,也沒有去攀附達官顯貴,完全憑藉自己的努力、苦讀而感到無比自豪。

他對後代子孫諄諄叮囑:你們不要貪圖富貴,不要憂慮貧賤,不要在意外界的評價,不要對人傲慢,也不要屈從別人的臉色,要和正直清廉的人交朋友,這就是我的座右銘。不敢拿來規誡別人,把它抄錄下來隨身攜帶,時時勉勵自己,死後就留給後人。他還嚴厲地說道,如果後人違反我的訓誡,那就不是我的子孫。

「名人家風錄」白居易,“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

白居易在自己的宦海生涯中,實踐了這個準則。在離任杭州時,他帶走了兩片石頭作為紀念,就是這區區兩片石頭,他卻覺得價值千金,取之有愧,生怕玷汙了自己的清白操守。可見其在杭州為官期間,是何等的清廉。

知足常樂 獨善其身

從考中進士任校書郎起,到刑部尚書退休,白居易矢志追求的除了為官的善政愛民、廉明公直,更有做人的知足常樂、獨善其身。唐憲宗元和三年,白居易新婚時,曾作《贈內》向妻子剖白心跡,詩中寫道“所須者衣食,不過飽與溫。蔬食足充飢,何必膏粱珍?繒絮足禦寒,何必錦繡文?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我亦貞苦士,與君新結婚。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

「名人家風錄」白居易,“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

他列舉了黔婁妻、冀缺妻、陶潛妻和梁鴻妻四個典型人物,希望妻子能以她們為榜樣,繼承好傳統。對於如何安貧守己過日子,白居易說,衣食溫飽即可,不要追求奢華生活,要粗衣蔬食,勤儉持家。

善政愛民 兼濟天下

白居易的長輩多擔任地方官。他的父親白季庚擔任徐州彭城縣令期間,徐州城被叛軍重兵圍困,白季庚挺身而出,率領城內民眾堅守城池,保住了州城,也保障了運河的暢通。叔父白季康曾任溧水縣令,也留下了“潔廉通濟”的好評。白居易青少年時,曾隨父親、叔父等在徐州、江南、襄州等地旅居多年,對民生有親身體會。受長輩的影響,他逐漸樹立起公忠體國,兼濟天下的理想與信念。

「名人家風錄」白居易,“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

白居易在自身清正廉潔、淡泊名利的同時,還教育家人、晚輩要節儉、清廉。

他在《贈內》詩中寫道:“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我亦貞苦士,與君新結婚。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他新婚燕爾就想到要與妻子恪守妻家祖上“清白遺子孫”的家訓,保持清白、節儉的生活作風。

「名人家風錄」白居易,“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


「名人家風錄」白居易,“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