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佛系小棉襖,才是孝順父母的正確打開方式

現在我常聽人說一句話:陪伴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而如果我們不知如何自處,也不知如何與人相處的話,陪伴帶來的苦惱或許並不會比快樂少。——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

做一個佛系小棉襖,才是孝順父母的正確打開方式

我一直自認為是個孝女,所謂孝養父母,就是隨順、照顧、陪伴。

十多年來,無論是與爸媽還是和公婆共處一室的日子,在家庭關係和事務處理方面,我始終有刃有餘也甘之如飴,家中氣氛和樂。所以,只要說到孝養父母,我總有種迷之自信。

直到,在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中讀到一段教言讓我警醒:“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唸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我家四位老人平均年齡雖已超過七十,但都身健體康,完全可以自理,我並沒有太多“服勞奉養以安之”的機會,反而是他們幫著照看孩子和家中生活起居,帶給我很多便利;我有一份輕鬆安穩還算體面的工作,但遠算不上是什麼事業,離“立身行道以顯之”的光耀門楣也相去甚遠;我曾勸過父母公婆親近佛法,但不是遭到牴觸就是鞭長莫及收效甚微……

一一對應檢省之後,我忽然發現,孝、大孝、大孝之大孝,我好像一樣也沒有做好。特別是對我爸,愧疚最多。

我爸是四位老人中身體最好也最能幹的一位,雖年近七十但精力旺盛閒不下來,水電煤氣裝修種菜無一不通。爸爸是位孝子,當年爺爺奶奶臥病在床,是他不辭辛勞親自侍奉,為二老盡孝送終。我兒子跟祖輩都很親近,但最喜歡的當屬姥爺,因為姥爺最全能、最活躍,最能跟他瘋、陪他玩兒,游泳下棋遊戲樣樣都會。

可在我眼裡,我爸開車速度快、不繫安全帶、不遵守交通規則、好打抱不平、絮叨起來喋喋不休還特別倔。

無論是在外面還是在家裡,我對爸爸的態度一直就是衝頭衝腦,總嫌他嘮叨,總覺得他拉的家常毫無意義只是浪費時間。以至有一次連兒子都看不下去了,說:“你就不能跟姥爺好好說話嗎?總是懟姥爺幹嗎?”

三週前跟爸爸通話交待去辦英國簽證的事,爸爸悠悠地說:“我這老頭兒有你這麼個小棉襖其實挺滿足的,沒事兒就跟我多打打電話吧,我知道你嫌我囉嗦,有時候對我很不耐煩,但我就是想跟你說說話聊聊天嘛……”

一時之間,我無言以對,掛下電話後慚愧至極。

有多久沒跟爸爸輕言軟語說過話了?只因覺得他思想落伍,出門不聽指揮,我就能如此傲慢無禮、嫌棄不耐煩嗎?爸爸身體健康,有穩定的退休收入,他從沒給我添過麻煩,也從來不是我的負擔,我總說他是家裡最讓人省心的老頭兒。

我粗淺地以為讓他看看書、打打麻將,為他安排個出行就是孝順了,但一直以來那種想改造他重塑他、對他居高臨下指指點點的模樣真的是面目可憎啊。

對媽媽、公婆及其他長輩我向來謙恭有禮,怎麼就唯獨對我爸,恭敬、安忍都到哪裡去了呢?我怎麼就把本應是溫暖的貼心小棉襖變成了咄咄逼人的嗆口小辣椒了呢?

整整一週多,我在反省、自責中度過……

釋迦牟尼佛開示,欲生西方極樂國土,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孝養父母是淨業三福中第一福之第一要點,地位顯要,可培植深厚的淨業資糧。

印光大師的教言也字字入心——唸佛者當敦倫盡分;

蓮池大師說,勸父母唸佛得生淨土,是大孝之大孝也;

也是在這段時間,看到視頻裡上師談起阿媽時,那柔和關愛的神情讓我心有所感;

我漸漸清明,知道該怎樣做了——從今往後,要努力做爸爸的佛系小棉襖,好好說話溫柔以待,一定讓他親近佛法,心繫淨土憶念佛陀。

我給爸爸打了個電話:“夏天跟我去扎西持林吧,那裡特別美,您一定會喜歡。”與以往一樣,爸爸欣然說好。我相信,爸爸會是家裡第一個學佛唸佛的老人。

印光大師說:“須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唸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高預海會,親炙彌陀,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