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潘石屹,别演了

求求你,潘石屹,别演了

北京地产圈私底下有句话,潘石屹的话,你不能全信。至于信多少,自己判断。

潘石屹最喜欢说的一个词,叫做创新。2011年1月他盖的建外SOHO被演员宋丹丹骂:求求你,潘石屹,别再建房子了。他在表面欢迎批评的同时,辩解SOHO中国是在创新。

2012年8月他宣布公司全面转型,从“开发-销售”模式,向“开发-持有”模式转型,也说是创新。

可是,2013年以来,他每年都在卖房子,只是跟过去散售给煤老板们不同,是整栋整栋地卖。散售整售,都是卖。不仅卖北京上海的非核心物业,如今,连北京光华路SOHO2这样的核心物业也要卖了。

根据证券日报的测算,如果加上宣布要出售的光华路SOHO2和凌空SOHO两个项目,仅2014年以来,SOHO中国已经和即将售出的资金达340亿元。出售物业带来的营收和利润,仍然占据公司营收和利润的主要部分。

后来,老潘不再满足于“创新”二字了。

2015年2月,潘石屹推出一站式O2O共享办公产品3Q。除了把SOHO3Q模式称为公司的第二次转型外,还宣告

3Q是中国互联网O2O的一次革命。变换一下办公室桌子凳子的组合方式,就是一次革命?那革命就太容易了。

2015年7月他在上海就吹嘘说,北京和上海的SOHO3Q几乎已经满租,想进来要排队,但实际上到2016年底,他的3Q出租率也只有85%。

2015年8月他接受虎嗅网采访时说,计划2016年3Q做到4万个座位,2017年增长到10万个座位。但根据公司财报,截至2016年底, SOHO中国在北京和上海的自持物业中开设了17个SOHO 3Q核心,有2个正在建设中,共提供超过1.6万个工位(座位)。1.6万个与4万个,相差实在有点儿远。

攸克君回顾这些历史数据和老潘的说法,丝毫没有帮他算账的意思,而是想说,2012年8月以来,SOHO中国的租金收入占比太低了,几乎“低到了尘埃里”,而3Q租金在公司整体收入的占比也是很低很低。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SOHO中国仍然是典型的“开发-销售”模式,潘石屹宣布的两次转型,哪一次都不能说是成功了。

叙述历史,是为了测预未来。

7月7日,潘石屹又宣布了一个新战略,3Q 要向二三线城市扩张。而出售物业的资金就是要投入SOHO3Q 中。但他不打算买地建楼,而是通过收购,做二房东。为此,未来两个月,SOHO3Q还计划进行一次融资。根据媒体报道,潘石屹的原话是,“3Q是我们的新领域,未来估计两三年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是3Q。”

如果攸克君没有理解错,他的意思是,两三年之后,SOHO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就是营收和利润,主要是来自3Q租金收入。

老潘这话你信么?反正我是不信的。两个理由:

第一,3Q的品牌影响力还很弱。要不是老潘这次又出来咋乎,我们都快把这名称忘记了。3Q在全国的规模和品牌吸引力,要远低于优客工场。

第二,二房东不好当,要利润率就没有出租率,要出租率就得牺牲利润率。坦白讲,潘石屹在北京CBD的几个SOHO,售价偏高,小业主没怎么挣到钱。也是这种思路,北京上海的3Q,租金是偏高的。如果在二三线城市也想获得这种租金回报,出租率是相当可疑的。

两三年过去,3Q还是个试验品,营收占比在财报里毫无亮点;两三年之后,3Q就能开出花来?扯。

好在老潘还有不少可卖的项目。根据媒体报道,除去计划出售的光华路SOHO2和凌空SOHO两个项目,潘石屹手里仍有21个位于北京、上海近370万平方米的投资物业。一年卖两个,也要卖10年。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一句话潘石屹没有说错,“我还是一个开发商”,而且,前面讲了,从物业销售收入与租金收入占比看,他还是传统的开发商。也因此,他之前大声宣告的,转型、革命,不过是虚头八脑的噱头罢了。

在性格上,潘石屹谨慎、保守,甚至有些胆小;但每次为公司推销商品,他更像是一个演员,演技不输于宋丹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