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拯救中国大兵瑞恩—疏勒喋血救援

永平十八年十一月(公元75年),刚刚即位还只三个月的汉章帝接到了一封求援血书。写信的人是己校尉关宠,关宠此时正带领部队驻扎在车师前国的柳中城。写信的时候,关宠的部队被北匈奴二十倍于已的部队围困已达数月之久,关宠在信中说:"一年以来,臣等浴血奋战,早已兵尽粮竭,恳请朝廷速速发兵西援!否则的话,臣

等与陛下只能来世相见了!"

为是否救援和如何救援,大臣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要把这个事情说清楚,我们必须要先交代来龙去脉。

自显亲侯窦固的大军东撤之后,西域就只剩下了两支部队,每支部队的人数都只1000人上下。关宠所部驻扎在柳中城,柳中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东汉初在车师前国的都城附近。与关宠的己部队一道镇守西域的还有戊校尉耿恭率领的戊部队,驻扎在车师后国的疏勒金蒲城。两支部队各自的1000人,面对的却是两万多人的北匈奴人马。

主流历史学家考证,耿恭所驻的疏勒金蒲城,不在现在的疏勒,而是现在新疆吉木尔萨县的大龙口镇,与关宠部队所驻的鄯善县鲁克沁镇,现代车程366公里,一个在天山以南,一个在天山以北。如下图:

两千年前的拯救中国大兵瑞恩—疏勒喋血救援

从柳中城到金蒲城

送出这封信的时候,关宠的部队只剩下几十人,耿恭的情况更严重,他面对的北匈奴的主力部队。从开战到现在,面对两万北匈奴的精锐骑兵部队的轮番攻击,原来1000人的部队仅剩下一百多人了。

围绕着救不救,大臣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新上任的司空第五伦认为(第五伦,是人名,姓第五,名伦。),皇帝刚刚登基,日理万机,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还有重要得多的事情要做;再说,从求援信发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等发兵救援,估计还得一个多月,两支部队这个时候还在不在都两说了,所以,实在是没必要救了。

第五伦老成持国,所提建议并不是没有道理,光武帝刘秀就不想打,刘秀曾给爱将岑彭写信说过,"每一发兵,头须皆白",岑彭是真正的自己人,刘秀用不着跟他说假话。刘秀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自然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所以东汉朝廷对北边的政策是,能够不打就不打,打仗实在是太花钱了。

司徒鲍昱则说,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

翻译成现代的话语,就是说,人是我们派出去的,现在人家处于危难当中就不管人家了,对外,是纵容北匈奴施暴,对内,是伤害愿意为国尽忠的人的感情。这次要是这样,以后谁还会卖命,皇上以后还能用谁?

当然,光说大话也不行,鲍昱继续分析并给出建议:匈奴也没那么可怕,几十百来人守着这城,匈奴几万人几个月也攻不下,战斗力也不怎么样。让敦煌、酒泉两地的太守,各带精锐骑兵两千,多带旗帜作疑兵。我们的部队一过去,很快就可以把这些疲弱的北匈奴干掉,前后也就四十来天的功夫。

还好,汉章帝同意了鲍昱的建议,他立即颁诏,令酒泉太守段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三人火速征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郡兵以及班超所部鄯善国军队,火速分道出师救援。

现在回过头来说耿恭。

耿恭守卫的疏勒金蒲城,对北匈奴来说,是进出整个西域的大门,没有了这扇大门,北匈奴如同断去右臂,还能不能活下去真的不好说了。实际上,北匈奴在后来真的失去西域后,确实活不下去,跑到欧洲去痛殴野蛮的欧洲人了。

两千年前的拯救中国大兵瑞恩—疏勒喋血救援

耿恭像

耿恭对敌情有足够的估计。开战之前,他打听到乌孙国王后有汉人血统,立即开展了统战工作,与乌孙国成立军事同盟,此后乌孙国王后也多有帮助,送情报,送粮食,更不在话下。

然而,耿恭的部队减员严重,目前仅剩的六百人对两万人的战争,终究是无比残酷的。

最苦的时候,北匈奴人断掉了城内的水道,全城无水,快要渴死了。耿恭派人挖井,十五丈深下去也不见水渍。耿恭急了,说,昔日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西域之时,在沙漠里也是找不到水,他掷剑于山,山上顿时涌出了泉水。本将今天也想试试,诸位且闪开!他把剑往井中使劲一掷,奇迹出现了,水出来了!当然这应该不会是真的,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快要出水了,耿恭使出这一招以激励士气,营造天助我也的气氛。这种招数,古人经常用。

耿恭派出手下一位机灵忠诚的战士范羌往酒泉求救。

北匈奴人敬重耿恭是条汉子,多次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但耿恭一直不为所动,战斗从秋天一直持续到冬天,耿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冬天来了,漫天的大雪将北疆装扮得银装素裹,北匈奴人一无所获,主动撤退。然而耿恭却仍然在坚守着。

现在,救援真的来了,可惜,还是来迟了。

部队来到柳中城的时候,关宠已经战死,柳中城已是一座破败的城市,北匈奴将柳中城洗劫一空后,也早已撤走。

两千年前的拯救中国大兵瑞恩—疏勒喋血救援

面对此情此景,三位将领感到十分悲凉。关宠的战死,激起了他们心底的怒火,为了教训北匈奴,他们联合鄯善国,在车师前国和后国,对北匈奴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汉军在交河城一仗斩杀了匈奴士卒三千八百人,生俘三千余人。

柳中城是这样的了,金蒲城还能有人吗?耿恭还能在吗?有人劝说王蒙,金蒲城估计早已不在耿恭手上了,这时候再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救,也没有意义了。王蒙觉得有理,打算引兵东归。

这时候,耿恭派来求援的范羌站出来了。这位与耿恭生死与共的战友,一想到竟然要放弃救援就心如刀割,他泣血要求王蒙发兵,实在不行,他一个人带着自己的几个兄弟回去!

三位将领见范羌如此坚持,同意了他的要求,同时给了他两千兵马。

当时还是初春,天气严寒无比。范羌带着两千士兵翻越天山,顺着天山北麓的小道前去金蒲城。途中天降大雪,积雪最深处竟深达一丈多深。援军经历了千难万险,在付出了极大代价之后,范羌一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疏勒金蒲城。 范羌带着援军赶到城外时,正好是夜间。在一轮明月照耀下,雪夜孤城,万籁俱寂,人们能够听到的只有寒风的呼啸声与战马的嘶鸣声。

北匈奴人久攻不下,因天寒已经撤退。城内早已断粮,耿恭和他的兄弟们却还在坚守。范羌带人进城后发现,城中连同主将耿恭在内,仅剩下二十六人了!

范羌的救援被北匈奴人发现,撤退的时候又是一番围追堵截,等返回酒泉的时候,二十六人只剩下一十三人!

中郎将郑众得到耿恭归来的消息,亲自赶往玉门关城门口迎接,并将十三勇士护送回洛阳。耿恭到达洛阳后,被汉章帝下诏晋升为骑都尉。郑众在给汉章帝的奏章中说,"(耿)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后世范晔在作后汉书,写到耿恭疏勒故事时,长叹:"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

这就是发生在2000年前东汉时期的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勇敢、忠诚和坚韧,不能不为之感动。

耿恭东撤后,留在西域的,就只有班超和他的三十六兄弟了。班超的故事,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讲。

建武二十二年(汉光武帝),仍然强大的匈奴被东边新兴的鲜卑、乌桓狠狠地揍了一顿,次年,匈奴起了内乱,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内附到五原、云中、朔方等郡,北匈奴则依然游走不定,与南方的汉朝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

西域究竟是个什么宝,值得汉朝和匈奴死命去抢?那里地广人稀,地还不长东西,满眼净是沙漠,看起来实在是不值钱。

为什么要抢西域?史书上没有明说。我看《后汉史》、《资治通鉴》都只罗列战事,没有讲原因。直到我读了《盐铁论》中的一段话,我才豁然开朗,这段话是这样的:

"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

大意是这样的: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可以引诱外国人和换取胡、羌的珍贵财物。用我们两丈丝绸,就能得到匈奴的很多贵重物品,从而减少了他们的财物。一句话,让匈奴人富不起来。

这话就说明白了:西域问题不单是政治问题,在两汉,更是经济问题,汉朝通过丝绸之路是赚了很多钱的!

谁控制了西域,谁就控制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谁就能获取巨大的现实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