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白掌村 “面子”美了“里子”新了

印象庆阳网讯:日前,记者行走在合水县太莪乡白掌村,除了村里干净整洁的环境外,引人注目的是村里的“微景观”,红色的小桥、灰色的瓦片、各式各样的小建筑美不胜收。村党支部书记王治奇站在“微景观”中,和太莪乡党建办主任张童商量着市级美丽示范村后续的建设工作。

近年来,白掌村村民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新农村,家家门前种花草,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2008年,村民王治会告别了山里的窑洞,住进了塬上的新农村,他还在房子里养了花。而1980年,他们一家7口人住在土窑洞里,除去喂养牲口和做饭占用的窑洞,能住人的所剩无几。“居住环境很糟糕,哪还有心情养花草。”王治会说。

在王治奇看来,从塬边咀梢搬到新农村,不仅村民住进了新房子,大家的卫生观念也随之改变了。“以前,大家觉得自己扔一点垃圾不会影响环境,很多人都这么想,到最后村里的环境变得乱糟糟。”王治奇说。

农村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让白掌村发生了“蜕变”。2015年开始,白掌村在每个村民小组配备1名保洁员,负责全天候清扫村里的卫生,并监督村民乱丢垃圾行为。同时,给每家配备1个垃圾桶,村民小组也有了垃圾收集仓。村民养成了定时清理垃圾和不乱扔垃圾的习惯,村里的生活垃圾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微景观”为村里增添了一些别致景物,让农村看起来更有趣、更宜居,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村民观念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张童认为,农村“微景观”的建设是建立在村民居住环境改变和村里卫生环境改观的基础上,而村民的观念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转变的。“现在的白掌村,正可谓是‘面子’美了,‘里子’也新了。”张童说。

王治奇告诉记者,接下来,白掌村还将继续建设村史馆,利用村里的边角地和撂荒地种花种草,让村里更美更宜居,让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