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爱上蔬菜 扎根农村 投身脱贫的党支部书记杨志啸

爱上蔬菜 扎根农村 投身脱贫的党支部书记杨志啸

蔬菜,是靖远农业产业的一张“名片”。然而长久以来,杨志啸“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靖远,蔬菜病虫害多发、产业收益低、种植技术不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菜农。十多年前的一场大雪,萌发了杨志啸回乡创业的念头、激发了他服务家乡的人生抱负。他说,“大四寒假的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家乡遭受了雪灾,许多菜农血本无归,当时这对我触动很大。”这件事情,对于还是一名学生党员的杨志啸来说,是改变人生规划的“大事件”。此后,他就将理想坐标定位在发展农业技术、服务乡亲父老的这条道路上,模范践行了一个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职责,成为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贴心人。

情系乡愁,回乡创业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寒门学子来说,考上大学、跳出农门、留在城市,是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杨志啸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矢志回乡创业的想法也愈加坚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08年7月,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杨志啸为了能够系统地学习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和妻子杨晓珍一起远赴山东寿光蔬菜病虫害防治协会学习实践,凭着创业的激情和极强的学习能力,短短9个月时间,杨志啸已系统地掌握了蔬菜病虫害防治、育种、种子推广、温室育苗技术和田间管理等知识。2009年4月,杨志啸在掌握一定技能知识后回到家乡靖远,从蔬菜医院和温室育苗两个方面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大展拳脚,追逐梦想。

爱上蔬菜 扎根农村 投身脱贫的党支部书记杨志啸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杨志啸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微薄的家庭收入不足以支撑一个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没有资金、没有场地,不能让所学技术早日推广应用,这是他创业之初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信之愈坚、行之愈笃。杨志啸说,“不管有多大困难,我和妻子从来没有后悔过、退缩过。”为解决资金问题,杨志啸东奔西跑、东拼西凑,向亲朋好友借到了10万元的启动资金,在蔬菜产业园区附近租了一间铺面作为最初的创业场地,同时创立了靖远县绿源蔬菜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蔬菜医院),专门为蔬菜种植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可开业一个多月,蔬菜医院却无人问津,这让杨志啸犯了愁,问题出在哪里?思来想去,他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乡亲们的认可。只有让菜农们尝到“甜头”、赢得信任,蔬菜医院才有出路。杨志啸决定主动出击,首先从钻蔬菜大棚开始,每到一座大棚,他先查看蔬菜苗木的生长、挂花、结果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和菜农沟通,并帮助解决问题。“为了给蔬菜看病,我都是挨个棚转,一天至少要进棚入户15家,忙得顾不上吃饭,包里装个馍馍转一天是常事。”杨志啸笑着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三个月田间地头“帮、传、带”,杨志啸给蔬菜“把脉问诊、开方治病”的真本事逐渐在菜农中传开了,携带蔬菜病样前来问诊的菜农络绎不绝。几年间,他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解决了困扰当地菜农几十年的致命难题,得到了一致好评,被当地农户誉为“蔬菜神医”。有一次,一名叫李晓阳的菜农因棚里的辣椒叶片大面积萎蔫而心急如焚。杨志啸发现这个问题后,认真研究“病情”,经过10多天的施救,棚里的辣椒病情稳住了,菜农的收入也有了保证。李晓阳激动地拉住他的手说:“你可是我的恩人呐,没有你,我们全家一年的生活费、娃娃的学费就没有着落了!”回想起当年的那一幕,杨志啸到现在还透着高兴。

在经营蔬菜医院的过程中,杨志啸发现当地菜农种植的苗木存在品种不优、抗病性弱、品质不佳等问题,菜农的收入没有保障。于是,他又将目光瞄准了蔬菜种苗培育这个大市场。2012年,杨志啸筹集资金120万元在撂荒的盐碱地上建起了12座育苗大棚,对4大类106个蔬菜品种进行了对比种植试验,最终甄选推广出优质、高产、高抗病的蔬菜品种。“通过嫁接技术培育出的黄瓜,产量高,抗病性强,生长周期可以延长至10个月,相当于延长了5倍的生命周期,而且黄瓜的口感也非常好。”杨志啸自信满满地介绍起他的种苗培育。如今,合作社育苗基地已扩大到78亩,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种苗不仅能保证周边市县菜农的需求,还销往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

不忘初心,引领创收

绿源蔬菜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的步入正轨,对杨志啸本人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成就。作为一名青年党员的杨志啸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真富”的道理,如何破解单纯的合作社覆盖群众面不广、经营水平低,制度建设不规范、带动当地农户增收的能力弱等瓶颈,成了他长期思考的问题。

而绿源蔬菜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所在的东湾镇三合村,是甘肃省农村党建“三链”建设经验的发源地,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的优势,给杨志啸指明了实践的方向。于是,他把成立合作社党支部作为突破口,将想法告诉三合村党委书记李晓光,李晓光不由得对这个年轻人赞叹不已,两个人因此也一拍即合。2016年5月绿源蔬菜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经批准成立,共有党员3名,杨志啸担任党支部书记。

三合村党委书记李晓光说,“我们在2012年的时候,就开始探索推广以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为主要内容的‘三链’建设,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合作社党支部和党员能人,杨志啸和绿源蔬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爱上蔬菜 扎根农村 投身脱贫的党支部书记杨志啸

杨志啸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他深知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的重要性,视其为生产经营的“生命线”。他将党建工作和技术指导、品种推广、苗木示范等生产经营工作结合起来,实践形成了“党支部+党员+农户”“党员+贫困户”“合作社+党支部+合作社”等工作模式,通过党组织之间的联系,杨志啸的合作社已经与38家蔬菜种植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支部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15户。谈到合作社与党支部相互促进的时候,杨志啸说,“合作社党支部刚成立的时候只有3名党员,通过吸引周边群众入社,陆续又有4名农民党员加入了党支部。入社党员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党员加入合作社增收致富,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生产,形成了良性循环。”他也因此被推选为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和省青联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杨志啸将党员和技术团队划分为技术服务小组,在每月的“党员活动日”实地走进农户和大棚中,讲解科技知识和国家政策,鼓励周边农户积极发展蔬菜种植。杨志啸还在苗木基地建起了2座“党员示范棚”,由支部党员认领种植,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王仁斌是本地的一个贫困党员,他的家庭收入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遇到一些病虫害的时候,收入就所剩无几。杨志啸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邀请王仁斌加入合作社,一方面可以打工挣钱,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技术。经过3年的实践学习,王仁斌的种植技术在当地已经属于一流水平,每年双份的收入也使他成为全乡最早实现脱贫的贫困党员。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近几年,杨志啸和他的绿源蔬菜组织实施以“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党员带头增收致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培双带”工程,蔬菜医院的影响范围已辐射到靖远各乡镇,共举办蔬菜种植实用技术讲座76期,培训菜农达4500人次,大大提高了当地菜农的温室蔬菜种植管理技术,达到了降低成本、减少农残、提高产量、提升品质的效果。正如他所说,“合作社党建的中心任务,就是使党建工作与合作社的经营发展深度融合,以前农民‘单枪匹马找市场’,有了合作社,农户抱团闯市场。设立党支部,就等于给合作社又装上了‘红色引擎’,发展动力更强劲、带动效应更明显,群众观望的少了,参与的多了。”

与此同时,杨志啸还把育苗基地作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每年交流培训创业人员20余人,成功培育创业创新人才8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10人。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甘肃农业大学农医学院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基地,每年实习培训优秀学子40多名。

投身脱贫,带富创绩

杨志啸的家乡靖远,由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构成,属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目前还有6.1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杨志啸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脱贫攻坚上。他说,“造福桑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社会担当。”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深知,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重心在产业扶贫,没有良田就没有优势产业。绿源蔬菜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所在的地方,与苗圃连片、翠绿满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重度盐碱地。

杨志啸下定决心要进行盐碱地改良,他通过添加土壤调理剂,利用秸秆还田、大水漫灌排碱等方法综合施策,不仅把300多亩盐碱地改造成了适建蔬菜大棚的良田,还辐射带动周边两镇三村的农户在8300多亩盐碱地上开垦良田。三合村村民李彩梅说:“过去,在盐碱地上种玉米像赌博,好年景6亩地能收入3000多元,盐碱化严重的时候就颗粒无收。”2017年,李彩梅在自家盐碱地上建起的大棚里种了2亩辣椒,纯收入超过2万元。李彩梅的大胆治碱尝试,来自“导师”杨志啸的支持。

杨志啸积极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多年来积累的良好口碑,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多年来共培育健壮、无病害、高产、高抗病苗株9200多万株,达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在他的带动和其他合作社的助推下,全县蔬菜产业蓬勃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达51.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4.37万亩,蔬菜年总产量218.9万吨,总产值19.14亿元,靖远已成为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国家级白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绿色食品示范区。

庆阳市合水县板桥镇是杨志啸的扶贫点,蔬菜面积不断缩减、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等因素,导致贫困现象十分突出。“通过考察,我发现板桥镇川区的土壤肥沃、取水便捷、气候适宜,又有种植蔬菜的历史,所以我就有了一个想法,发展板桥镇的地域精品——‘板桥白黄瓜’产业,让农户们一起来重操旧业,种菜致富。”杨志啸说。

今年2月以来,杨志啸先后3次驱车赴合水县定点帮扶,他的合作社已经为板桥镇无偿提供了6000株嫁接白黄瓜种苗以及种植管理所需部分肥料和药剂,与当地3家合作社建立技术帮带关系。此外,他们还将建立技术帮扶团队,帮助当地蔬菜种植户解决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在后续的品牌培育、市场推广及销售方面,他们都将全程跟踪服务,切实为板桥镇带来发展的希望,带动老百姓走上致富路。

如今的杨志啸已经成为我省青年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合作社目前拥有农民社员322户,辐射带动面积4.2万多亩,累计为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81个,创造劳务收入822.2万元。2017年合作社年综合收入达9100多万元,实现净利润 560多万元,所有社员都已全部脱贫。他本人也先后荣获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第二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第21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及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候选人等荣誉称号。

谈及未来的规划,杨志啸春风满面。他说,“合作社已走上了蔬菜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特种蔬菜开发、绿色精品蔬菜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之路,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300亩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杨志啸感言道,“自己的创业经历现在想起来,虽然吃了不少苦,但也成了一生受益的最大财富。党和政府对于我们创业大学生的政策支持,农村好的扶贫政策,都给了我发展的大好机遇。作为党支部书记,我会继续努力,乘势而上,脚踏实地,以更先进的设备、高质高效的产品,为老百姓搞好服务,引导当地菜农走绿色蔬菜种植之路,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共奔小康路!”

作为一名归根人才、作为一名党员,他一心为民服务,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带领着当地更多菜民走向绿色蔬菜种植之路;他用肩膀扛起了父老乡亲们的期盼,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创业青年的榜样;他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上,默默地为全县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和就业创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他是老百姓心里最信服的致富带头人!(万永亮、李建润)

杨志啸,男,汉族,1985年7月生,中共党员,靖远县三滩镇人,大学本科学历,2008年6月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靖远县绿源蔬菜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蔬菜医院)理事长、党支部书记,甘肃省青联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先后荣获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第二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甘肃省第二届创业大赛创业新秀”、第二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和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候选人等荣誉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