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别了,朋友。我不会说再见,我已经和你说过再见了。那时候再见还有意义。那时候的再见悲伤、孤独而决绝。 ——雷蒙德•钱德勒


真的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人生中第一次读一本书是因为被它的推广吸引到,多个名人的推荐,不断的再版,不断的断货,《漫长的告别》就是这样一部神奇的著作。

拿到这本书也是一番波折,期待已久的新书到手时,看到这本书的包装,浓浓的复古风,国外侦探的神秘感让我对这本书满怀期待。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若说我在这本书里想找到我藏在心里的疑惑。

我一直以为作为侦探类小说,悬疑和推理是一本书必备的叙事结构,情节的颠覆,内容的疑窦重重才能让读者收获,进而觉得这是一本精彩的书。但是《漫长的告别》这本书从名字的抒情到内容的平淡,注定了这本书的基调。

人的一生总会有无数次的告别,告别朋友。告别那些擦肩而过的人,告别我们的亲人。有些人可能就是一次的擦肩而过,只需要一个拥抱,相逢有缘,转身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再不相见。

可有些人,我们并不想就此告别,想拥有的更久一点,陪伴的更多一点,爱的更深一点,这样才能进行无可避免的告别,而这一次的告别也许就是漫长的告别,因为谁也不想放手。

《漫长的告别》这本书得作者雷蒙德•钱德勒写这本书时正值他人生的低谷期,生活的不如意,妻子的重病,再加上事业毫无起色,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没有比这更让人觉得生无可恋的了。

钱德勒在其妻子死后一度的抑郁自杀,但都没有死成,在无望而孤独的日子里,这个男人把自己活成了硬汉,生生得面对着这世间的残忍和告别。他不想说告别,对于那个陪伴他三十多年的妻子,那个曾在他生命里给他温暖,为他洗衣做饭,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他最终在病床上与她告别了,这次的告别就是一辈子,一辈子有多久,那也许是漫长的。

钱德勒的深情让我不经想死了中国民国时代的著名作家张爱玲,他们有个共性就是为爱而痛苦,同样是作家,至少钱德勒拥有了三十年,可是张爱玲的一生却告别了很多次,最终自己也是芳华早逝。

真的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他们的至情至性让我想起了张爱玲写过的一篇关于告别的文章,在张爱玲《一别,一辈子》这篇文章里,她写道,“有些人一直没机会见,等有机会见了,却又犹豫了,相见不如不见。

有些事一别竟是一辈子,一直没机会做,等有机会了,却不想再做了。

有些话埋藏在心中好久,没机会说,等有机会说的时候,却说不出口了。

有些爱一直没机会爱,等有机会了,已经不爱了。

有些人是有很多机会相见的,却总找借口推脱,想见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

有些事是有很多机会去做的,却一天一天推迟,想做的时候却发现没机会了。

有些爱给了你很多机会,却不在意、不在乎,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机会爱了。

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

不知道为何谈起对挚爱的伤悲,我总能想起张爱玲的一生。张爱玲的书里,充满了孤独和悲哀,每一本书里都有她的影子,每一个塑造的人物都是她的过去和守望。钱德勒也是,如果《漫长的告别》写的是硬汉马洛的人生,那么不若说,马洛就是钱德勒的影子。

这本书写于钱德勒妻子病重期间,在休息时,钱德勒趴在病床边写下了这本书。虽然书里并没有他的妻子,但是他把自己塑造成了孤家寡人。一个硬汉,只有友情没有爱情的侦探,这本书注定是孤独的,这就如村上春树所言,人生就是一个把玩孤独,把玩无奈的过程。

在村上春树的文章里,他把孤独和如何把玩孤独做成了人生的信条,因此当他看到钱德勒写的这本《漫长的告别》这本书时,才会大加赞赏,且亲自翻译。因为他们都是同频嗯人,同样的孤独,同样的有原则。

钱德勒是孤独的,他的一生并不顺利,无好友也没有能够帮助他的人,唯一的妻子也与他就此告别,人生活到了他这个份上,除了告别似乎这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

真的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在《漫长的告别》这本书里,钱德勒塑造的硬汉马洛让人眼前一亮,这本书真心是一本适合男人必看的小说。没有爱情的两个男人,互相取暖,一次短暂的相见,没想到却是剪不断的因果循环。

作为一个私家侦探,马洛无意中认识了酒鬼特里·莱诺克斯。这个酒鬼高贵而神秘,当时特里和她妻子西尔维娅已离婚。

西尔维娅是亿万富翁的女儿,私生活极不检点。不久后,特里和他的妻子又复婚了。有一天,特里手里拿着一把枪来求马洛送他到一个机场逃跑。马洛因此被警方怀疑包庇罪犯,被关进拘留所。

因为马洛的好心和对朋友的认可,马洛没想到自己无意间的一次相识竟然让他卷入了这场官司。即便如此,马洛也从不低头,他相信,特里是好人,绝对不会残害生命。所以他从不多言,期冀出狱后查出真相。

之后,特里在外地一个宾馆自杀,并承认罪行。特里的死和他留下的认罪书让马洛由此被释放。

回家后,他收到了特里的一封信和一张五千元的大钞。信里特里说他没有杀害妻子,但是为了别人的荣誉和他现在的处境,他自杀是最好的结局。

马洛为了朋友和藏在内心的疑惑,他不顾各方的阻挠展开调查。这条路注定是充满了艰难,且充满了阴谋,但马洛这个人物他的原则就是绝对不会轻易妥协,尤其是这个案件死去得是他认可的朋友。

真的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在调查中,真相最终浮出水面,原来西尔维亚正是被艾琳所杀。原因是西尔维娅不仅夺走了艾琳的旧爱特里,还和艾玲现在的丈夫罗杰通奸。

当特里知道这些真相时,他选择了保护艾琳选择用自杀的幌子来让艾琳逃过罪责。但特里没想到的是,他无意间交的朋友马洛会查出一切,并指证爱琳。

故事到这里已经真相大白,但到了最后,让人意外的是这对曾经的朋友再次见面竟然见面不相识。做过整容手术的莱诺克斯来到马洛面前,跟他坦白一切。两个朋友就此别过。

看完整本书,可以说这部小说真的在情节上是不够吸引人的,但这个马洛的人物确实是全书最出彩的地方。执着和坚持的原则让马洛这个硬汉形象深入人心。这也难怪,后来的很多小说都借鉴了钱德勒笔下的马洛形象,因为他足够经典。

这本书与其说是披着侦探小说的外衣,不若说这是一个硬汉的成长史,只是命运赋予这个人一些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为此不顾一切,坚持原则的去做这一切。

如果想看侦探小说,这本书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情节的拖沓,以及冗长的叙述,让这本书读来让人枯燥,甚至搞不清说了什么,到最后除了告别,已经没有想法知道结果是什么?但这本书成功的地方也值得期待,钱德勒的写作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在文中他的很多人物对话都是幽默风趣,甚至文艺感十足。

真的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这本书并不是传统的侦探小说,文学价值更浓。文中许多的词汇和句段需要仔细揣摩,加入了一些深度的内涵和思考,让这本书读来让人感悟良多。

“我抓住铜戒指不放手,诧异地发现那不是黄金。我这种人一辈子会有一个光辉的时刻,秋千架上完美的一荡。然后余生就全花在尽量不从人行道进臭水沟上了。”

这段话读来让人深思,我在想钱德勒写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我无从得知。这本书里马洛的执着和孤独让人为他可惜,也也觉得人生如果有这样的朋友该是值得珍惜的。

每个人都要与生命中遇到的人挥手告别,但愿那时的我们不是马洛也不是钱德勒,而是那个坚强的自己。不畏风雨,不惧将来。再多的痛苦和遗憾,在那些漫长的告别里,都要学会承受。在一次次的生离死别里,让自己的灵魂和身体都能够看透这世间的分分合合。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永生不死的友谊。真的再见也许就是再也不见,不若把那些美好留在过去,向前看,也许更精彩的就在明天。


真的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