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48亩 天水华昌欢乐城一期“天水大观”组团之二街亭古道

“街亭古道”,是以三国文化为主要历史背景,规划以“玩”为主要业态。依托天水三国时期古战场、遗迹众多的资源优势,整合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构筑古天水西城楼、街亭古道、校场点兵、三国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三国文化为主题的街区。

占地48亩 天水华昌欢乐城一期“天水大观”组团之二街亭古道

天水华昌欢乐城夜景鸟瞰图

一.组团内核

“街亭古道”,是以三国文化为主要历史背景,规划以“玩”为主要业态。依托天水三国时期古战场、遗迹众多的资源优势,整合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构筑古天水西城楼、街亭古道、校场点兵、三国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三国文化为主题的街区。街区主要以古代传统游乐、冷兵器时代相关娱乐、或以现代高科技手法还原的古战场情境游乐项目,力求打破古战场杀伐后千年的沉寂,重现历史场景,展示历史风貌,开启三国文化探古之旅和体验之旅。

二.组团功能

天水自古为陇右第一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斩马谡、设空城、收姜维、计杀张郃等等众多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与传说,也留下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多处三国古战场遗址。本街区依托天水三国时期古战场、遗迹众多的资源优势,整合三国文化资源,构筑成为三国战场体验娱乐中心。

当年铁马铿锵,杀声震野的街亭、祁山堡,也已经历了杀伐之后千年的沉寂,然而,失街亭、空城计、六出祁山、诸葛军垒、木牛流马、三国迷阵,以及有关诸葛亮的种种传说,依然长久地流传于史册与民间,这正是打造人文景观,还原历史风貌的灵魂所在。

街亭古道,是以三国历史文化为背景建设的大型文化旅游街区,规划以“玩”为主要业态。街亭古道位于天水大观西部,占地48亩,总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其中:餐饮0.17万平方米,酒店1.83万平方米,零售0.39万平方米,主题游乐2.5万平方米,配套商业0.17万平方米,配套设施0.5万平方米。

街亭古道按照三国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人文风情等真实还原三国古街区,这里既有闹市的繁花似锦,也有乱世的狼烟滚滚。激战天水关、空城计、计收姜维等著名历史战事的精彩演艺,校场点兵、校场比武、诸葛升帐等三国题材场景展现,姜维府、诸葛酒坊、黑暗骑乘、巴蜀鬼屋、东汉赌坊、马苑、诸葛迷阵等三国风物摆布,形成了特色三国文化主题街区。这里三国民俗荟萃,是鲜活的三国历史文化百科全书。游客游走在街亭古道,犹如置身三国时代,享受前所未有的穿越体验。力求打破古战场杀伐后的千年沉寂,重现历史场景,开启三国文化探古与穿越之旅。

高科技飞行影院,及室内幻影过山车——黑暗骑乘,营造真实感观的历史穿越和时空遨游,于惊险体验中感受历史文化的再现。高档次跑马场,即可体验优雅的盛装舞步,又可纵马驰骋,亲身体验古战场铿锵铁马的杀伐雄风。

占地48亩 天水华昌欢乐城一期“天水大观”组团之二街亭古道

街亭古道

三.文化背景

铁笼山在武山县境内,明万历《宁远县志》记载:“铁笼山,又名斗底山,其状如斗,依山立寨以避兵,有古迹龙山、空蝉、观音三寺。”古寺早已经散作了历史的烟尘,只有铁笼山孤绝挺峙,直插云天,让人望而生畏。大西北是山的海洋,山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但突然看到群山拥簇下傲然独立的铁笼山,还是精神一振。起这个名的由头,有人说是因为山形像倒扣着的背斗,有人说是像鸟笼,但无论像斗像笼,似乎都是上苍特意为那一场大战准备的。这个严酷而冷冽的名字,如同烽烟的刀光剑影,执意要禁锢一段往事。

相传魏蜀交兵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谋划占领军事要地铁笼山,不料派出的探子被俘虏,魏军假扮的探子谎称铁笼山附近没有兵马驻扎,姜维领兵到了铁笼山才知道中了徐质埋伏,蜀兵纷纷向铁笼山撤退,匆忙间损失无数马匹辎重。姜维被逼上铁笼山,见山势陡峭,沟壑纵横,上下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魏军四面围困,缺粮断水,苦无脱身之计。

一日,姜维正在视察地形,寻思突围之法,却见旭日东升时,身后霞光万道,霞光中石壁上有两行大字:“静对古书寻乐趣,闲观云物会天机”石壁下摆有一古卷,姜维大感好奇,拿起古卷细细读了起来……

三日后,姜维才放下手中古卷,命令夏侯霸遣五百军士制作木梯栅箱,每个梯子宽四尺,长一丈二,装拉条,一梯四条,木梯两端有扣卯。栅箱长六尺,宽四尺五,高五尺,一端有门,栅箱套木梯上能滑动却不掉。限期十日内完成。

几日后,夏侯霸复命,说木梯、栅箱全部制造完毕。夜晚,铁笼山滑下一条六十多丈的长长木轨,像一条金龙,从山顶爬下山坡,一只只巨大的木箱,里面或载人,载物,载马匹,从山顶顺着木轨缓缓滑下,所有兵士全部安然脱困。于是,姜维集合队伍,乘着夜色转移到三十里外的马力扎营歇息去了。

这木梯栅箱也许就是缆车的雏形吧,试想第二日徐质发现姜维大军踪迹全无会是怎样的惊愕莫名。中国人仰慕英雄,总是将他神化,幻想成飞天遁地无所不能。也许就是这个信仰层面的原因,姜维与铁笼山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铁笼山如今依然有姜维祠,香火不绝。凭吊他满腔忠诚一心恢复中原的抱负,凭吊他肝胆赤热秉承遗志的坚毅,凭吊他功业未竟抱憾而死的幽恨。斯人已逝,但他的那份撼天动地的至忠之心,却随着高耸的铁笼山昭彰于苍茫之间,昭彰于老百姓代代相传的惦念之声里。

静静地站在山顶,白云悠悠,清风徐徐,一切都沉静在安详之中,远处的田地色彩斑斓,预示着丰收。面对这些美化着生活的元素,真的无法再想象千年之前那场战争的原貌,也难以看到“姜维大战铁笼山”那极具戏剧化的一幕。在山脚下辛勤耕作的乡民在偶然得到一枚箭簇或者兵器的时候,他们自然不会咏古叹今的感慨,他们最多也就是一阵惊喜,然后继续劳作。那场魏蜀之间绵延千里的战火硝烟在一个阳光下劳动者的眼睛里完全化成了生活最世俗的袅袅炊烟。

只有铁笼山饱含着深意,一种鲜为人知的深意。静静地,仿佛还在等着一队远去的战马。

沿武山铁笼山向东一百多公里,就到了秦安郭嘉镇,相传这里是谋士郭嘉逝世的地方。再一路东行,就到了陇城镇。“马谡失街亭”的战事就发生在这里。

据《三国志》记载:“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将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当时诸葛亮为了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亲率大军北伐魏国,攻打祁山。马谡自作主张,将军队扎营在山上。司马懿驱大军一拥而进,四面围困,一场街亭鏖战于此展开。缺粮断水的蜀兵大败,失了街亭。诸葛亮不得不从天水退回汉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夭折。

如今之街亭,古迹犹存,四周群山起伏,放眼苍茫。在一处空旷之地,我看到了茵茵小草勃生,绿色的地毯向远方伸去,各色野花象一枚枚精美的纽扣,相缀其间。诗画般呈现于蓝天白云下,那么祥和而幸福的世界,我相信,它们绝对闭口不提那段战火弥漫的往事。

当年多少枕戈待旦的身躯就永远沉睡在这些坚硬冰冷的土地里,留下的,只有街亭这样一个名字与后世仿建的牌楼。

北伐、汉室天下,对于他们或许只是一声令下。在这里,可能还有好多的游魂,他们对故乡的寻觅延续了千年之久,当一场惨不忍睹的战争合上了他们闪着最后一丝亮光的眼睛,当战争在一匹受伤之马的嘶鸣声中滑向如血的残阳,那曾经充满浓浓回忆的心痛或许也随着一息尚存的硝烟慢慢散尽在天际,“故乡”这个简单的字眼将会是他们安然入睡的最后呵护。这真的有些残酷,有些悲壮,那一颗颗生动的心灵撞击的大地似乎只有用热血的泽润才可以生长出目光所向的理想。

连续多次的伐魏战争,粮草运输成了蜀军面临的首要问题,诸葛亮一边令军士开荒屯田,一边发明了一种独特的运输工具,其载重量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数十里,为蜀国大军提供粮食,这便是著名的“木牛流马”。在许多演义中,木牛流马被臆造成一种不食不饮,无需动力的超时代产物。在天水、陇南,包括四川的一些山间小道,乡民似乎更能体会诸葛亮这个发明所带来的便利。他们推着这种独轮小车,将希望运往田野,将丰收载回家园。这种小车承载着乡民的艰辛与期翼。

从人类整个历史而言,谁也很难左右时代前进的步伐,“分久必合”也是大势所趋。然而,当鹿死谁手还是一个问号的时候,历史总是血淋淋的吓人。其凸现出的粗暴凶残面目,也许是拼死挣扎,也许是立誓报复,也许是无尽鲜血以换取某种道义,也许是猛将身后的累累尸骨。但狰狞总会过去,然后被后世的官吏们写进史书,深埋故纸堆,从此少有人有问津。相比较,田间地头独轮车那吱吱呀呀的吟声,反而动听、可爱的多。

同样可爱的,还有因为战争所改变的俚语乡言,因为地处战略要地,天水白天属曹魏,一夜醒来又属了蜀汉,乡民自己也糊涂自己到底是哪国的臣民,于是常常有归属的疑惑,田间地头彼此间一句“曹的?刘的?”的询问表达了他们的惆怅与无奈,慢慢“曹、刘(牛)”代指“我、你”。乡语俚音代替了厮杀呐喊,代替了鼓角争鸣,毕竟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的高祖已经是前朝旧事,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也湮灭于历史的车轮。乡民们更期盼的,还是现世安稳的生活与富足的收成。

在三国的记忆里,天水的名字频频出现。相对于战争的残酷无情,除了劳作工具轻便的欣喜,乡语俚音融合的亲切,更让军士感觉温暖的,应该是来自食物的慰藉。曹魏的青州兵、徐州兵,蜀汉的荆州兵、益州兵,因缘际会在了天水,壁垒森严的背后,饮食的变化和交流却悄然而生。战争的车轮戛然而止,饮食故事却永远留在了这个地方。

据说,当年诸葛亮带领蜀汉军队长途跋涉到了天水,却因陇上地气干燥暑气严重,不少士兵上吐下泻。情急之下,有人建议让这些中暑的军士喝些当地一种叫浆水的汤汁。军士发现这种汤汁清淡酸爽,非常美味,而且那些中暑的军士很快就康复了,于是天水的浆水便流传了开来。

天水的美味被带了出去,他们又将外面的美味带进了天水。有了食物上的交往,战争也变得有了烟火气,有了人情味。

又有传说,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六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从此,在民间既有了“馒头”一说,馒头的制作方法也流传了开来。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现在的馒头。而有馅的,则成为包子。在天水农村,每逢过年过节依然有蒸馒头蒸包子的习俗。

蜀国的人走了,魏国的人来了,他们对木牛流马的设计赞赏不已,也品尝起了诸葛亮发明的馒头包子。此刻,没有了国家与阵营,高高在上的信仰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相传蜀军行军打仗时每人身上背着一个"乡土袋",袋中装着家乡的泥土,到了异乡饮水或吃饭时,在饮食中撒入一小撮家乡泥土,可防止水土不服。在诸葛大军攻下天水城后,发现这里的水质很好,不用乡土袋中的泥土也没有一个士兵不服水土的。再者,在天水境内将是一场恶战,乡土袋变成累赘。于是,士兵们在天水城东门外,解下身上“乡土袋",把袋中的泥土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丈八高的大土墩,诸葛亮正好利用了这个土墩。他经常站在高高的土墩上指挥训练军队,整顿军纪,布兵点将。后来,这里成了人们凭吊诸葛亮的胜地,取名为"诸葛军垒"。

如今,“诸葛军垒”依然矗立在籍河南岸,诸葛亮塑像依然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样子,他目光坚定的望着远方,不知北望的是不是中原,至于他脚下的那些依附在故土之上的蜀军英魂,不知是不是在思念着故乡。

今天水市西南礼县之祁山乡一带的祁山堡,也是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重要战场之一。祁山堡西距礼县县城25公里。处嘉陵江支流西汉水流域,是由陇入蜀的必经之地。阻山带河,东有铁堂峡之险,南有塞峡(唐称寒峡,今称屏风峡)之要,西汉水(古称漾水)流域平畴万亩,士民殷富。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蜀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赵云、邓芝为疑兵,出箕谷;亲率大军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占祁山,陇右震恐。天水、陇西、安定三郡不战而降。然而由于前锋马谡无能败失街亭,致使蜀军全军被动,被迫撤回汉中。三年之后的蜀汉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以木牛流马运粮,和魏大将军司马懿在祁山、上邽一线接连大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依险固守,相持到六月,诸葛亮终因粮尽退兵。诸葛亮五次伐魏,二出祁山,由此盛名远播,以致《三国演义》创作“六处祁山”之说。

《水经注·漾水》说:“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里,山上有城,极为岩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迳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开山图》曰‘汉阳西南有祁山,蹊径逶迤,山高岩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依此判定,“有民万户”的祁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带地方。据学者研究,祁山的位置大致可以这样界定:祁山在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礼县盐官镇)。在祁山的中南部南麓有诸葛亮故垒,今称祁山堡,上建武侯祠。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2《山川》之礼县“古迹”条说:“(祁山堡)东四十五里,与祁山不粘不连,平地突起一峰,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巉削,上平如席,其下为长道河,即葛诸武侯六出祁山时驻师之所。上有武侯祠,春秋祭焉。”祁山堡武侯祠,传言创建于南北朝时期。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3《建置》礼县“建置”条说:“武侯祠,东四十五里祁山堡。南向,正殿三楹,左右庑各三楹,前为二门,为大门。门前有关帝殿,北向对之。”今存殿宇、塑像、壁画、碑刻等多系明清建筑。庙宇一进三院,中轴线上主建筑有诸葛殿、关羽殿、起佛殿。两厢配有蜀国文臣武将塑像长廊。有历代名人书匾30余面,楹联5幅,碑石20余通。

祁山的厮杀之声已远去千余年,而武侯祠的凭吊者从未断绝,从而也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吟咏之作。明浙江道监察御史郑国仕《登祁山谒武侯祠》诗云:“斜日沉沉古寺幽,武侯烟祀几千秋。数家瓦舍连城垒,一派清流绕旧洲。官道徒存留马迹,佳城犹似卧龙游。老天何事还延汉,五丈原头星夜流。”又有清初著名诗人分巡陇右道宋琬《祁山武侯祠》诗云:“丞相当年六出师,空山伏腊有遗祠。三分帝业瞻乌日,二表臣心跃马时。风起还疑挥白羽,霞明犹似见朱旗。一从卧龙今千载,魏阙吴宫几黍离。”感祁山险固,叹英雄功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古堡周围有众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遗迹,如诸葛九寨、诸葛连城、诸葛点将台、藏兵湾、圈马沟等。总之,有祁山在,就有说不完的诸葛故事,有街亭在,就有长不完的“空城计”。

如今,斯人斯物已随历史的烟云悄然遁去,当年铁马铿锵,杀声震野的街亭、祁山堡,也已经历了杀伐之后千年的沉寂,然而,失街亭、空城计、六出祁山、诸葛军垒、木牛流马、三国迷阵,以及有关诸葛亮的种种传说,依然长久地流传于史册与民间,这正是打造人文景观,还原历史风貌的灵魂所在。但愿“街亭古道”历史景观的打造,能够让人们穿越时空,体验到后三国时期的金戈铁马,战火硝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