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漕帮贩酒忙——漕帮人群混营生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唐代诗人皮日休这样描述大运河。在陆运兴起前,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贸易往来的命脉,也是勾连南北文化交流的命脉。其中,在大运河畔,有一个以酒闻名的酒镇,可谓是大运河千古繁华的见证者。

底层漕帮贩酒忙——漕帮人群混营生

(△京杭大运河宿迁段)

在宿迁洋河镇东北方向4里处,有一个叫刘老涧的京杭大运河水闸,如今终年船舶来往频繁,闸口上下游河道宽阔,古代泊船渡口痕迹隐约可见,岸上村落散居,堤岸上一条乡道与运河并行而去,即使是白天,路上也鲜有车辆路过,而在4里外的洋河古镇,依旧繁华,车水马龙,反衬着古渡口的落寞和寂寥。

底层漕帮贩酒忙——漕帮人群混营生

在烟墩上渡口上游不远处,有一个三圣庙,随着运河漕帮和漕运的没落,如今只有地名被保留了下来。据《桃源县志》记载,清朝时期,烟墩渡口三圣庙香火兴旺,靠近洋河,南北客商、过往文人士子都会前往游览焚香。不过焚香中的还有一群特殊的人群——漕帮。烟墩上渡口,由于连接骆马湖,一般往上游水流转急,甚为危险,清朝时常年跑船的漕帮为求安全过闸,往往去三圣庙点烛焚香,祈祷三圣护佑。

底层漕帮贩酒忙——漕帮人群混营生

明清漕运图

事实上,把洋河的销往江浙京津,除了运河上的商人,漕帮同样功不可没。《桃源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洋河镇上酿酒业更加繁华,不仅吸引来南北酿酒师,还有9个省在此设立经商会馆,一个镇上设立经商会馆,除了靠近运河运输便利,发达的酒业也是重要因素。是时,运河江南岁输粮米,其中一部分到此便作酿酒之用。

酿好的洋河酒从不愁销路,除了客商承销大单,漕帮同样也会跑船中携私,赚取小额利润。漕帮是是明清年间在运河上以漕运为生,属于生活艰难的一类人群, 他们生活艰苦,据《漕运通志》记载,许多底层的船民因为微薄的收入,许多人没有土地,同时微薄的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进而结社,一起向官商讨要薪资,也有人另辟蹊径,走上“走私”之路。据《清稗类钞》载,漕运中,许多船工为了混营生,借助官船之便,船北上时夹带南货,南下时夹带北货,其中洋河镇的洋河酒,“漕帮争相携之”,从而赚取利润。

客商贩运过程中走的城市路线,牢牢控制着城市中洋河酒的供应,让洋河酒伴随运河贯通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漕运,酒香贯穿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等省份。而漕帮则是如毛细血管一样,将洋河酒的酒香播种到各大水系的大街小巷,及漕运路上的大小客旅酒店中,在他们混营生过程中,无意把洋河酒“行销全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