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诸葛亮多活十年,第六次北伐的结局会怎样?

绵绵p1p1


如果诸葛亮多活十年,恐怕不止有第六次北伐,还会有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北伐的……

要知道北伐可是诸葛亮一生的夙愿,从228年开始,到234年诸葛亮已经有了5次北伐了,差不多平均下来,是一年多一次了,如此频率,对于弱小的蜀国来说,实属不易,然而唯有北伐,才是保证蜀汉政权存在下去的唯一理由。

先简单的回顾一下诸葛亮前五次北伐的时间和路径,然后再来推测一下诸葛亮第六次北伐的时间和路径。



228年春,第一次北伐,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在斜谷设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

228年冬,第二次北伐,诸葛亮为响应东吴的石亭之战,率军出散关,攻陈仓。

229年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率军攻占陇山以南的武都、阴平二郡。

231年,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出祁山。

234年,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五丈原。

经过五次北伐,诸葛亮已经吸取缺粮的教训,在汉中地区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同时积极修建运粮通道,寻找合适的合适的时机。

如果诸葛亮多活十年,那就活到了244年,这十年天下的局势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魏国就不可能在238年北伐辽东公孙渊,那么辽东始终将是曹魏的北境边患。23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睿去世,年仅8岁的曹芳即位,主少国疑。241年东吴兵分四路大举进攻曹魏。

那么根据这些有利时机,诸葛亮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北伐,可以分别选在237年、239年、241年,并最终在241年大举行破魏,攻占长安。



237年7月,东吴孙权派遣朱然率兵二万围攻江夏郡,同年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这对诸葛亮来说是天赐良机,这一年的9月,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让魏延率军一万,出散关攻陈仓,诸葛亮亲率主力出祁山攻陇右,而防守关中的主帅仍然是司马懿,司马懿先是与魏延军对峙,发现魏延并非主力时,留其它将领防守魏延,而亲率大军阻击诸葛亮,而曹魏皇帝曹睿再次坐镇长安,并增派2万援军支援司马懿,司马懿仍是以阻挡诸葛亮为主,并不主动出战,双方相峙三个月,诸葛亮退兵,无功而返。

239年4月,得知魏明帝曹睿去世,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令魏延率军一万出子午谷,亲率大军出武功,进五丈原,这一次魏国主帅是曹爽,而副帅是司马懿,司马懿在前线与诸葛亮对峙,曹爽坐镇长安,结果魏延奇兵通过子午谷后,也向西折向五丈原,攻击司马懿的侧方,结果出其不意,诸葛亮与魏延合军大破司马懿,司马懿退回长安,诸葛亮占据五丈原及眉县,双方再次开成对峙。



241年,孙权兵发四路大军大举伐魏,魏国从合肥到荆州一线承受着孙权的强大压力,而关中到陇右一线,又承受着蜀汉的强大压力,北方公孙渊蠢蠢欲动,而魏国皇帝又年少,主少国疑,两大辅臣又在关中前线吃了败仗,整个魏国的形势岌岌可危。诸葛亮趁此机会,让魏延率军2万进攻陇右,由于诸葛亮占据五丈原及眉县,对于魏国从长安发往陇右的军队,有截击的可能,诸葛亮此时率主力围攻长安城,切断长安与陇右的联系。

同年,魏延击败陇右六郡,占据陇右,完全切断长安与凉州的联系,然后与诸葛亮合军围攻长安城,此时的曹爽早已回军洛阳,在长安的司马懿无法抵挡诸葛亮的进攻,放弃长安城,退回河洛,到此曹魏失去关中之地。

之后,诸葛亮派兵收复凉州,再经过数年的准备,兵出函谷关,进攻洛阳,曹魏退到北方的邺城,蜀汉占领洛阳,这一年是公元244年,诸葛亮完成了收复旧都的理想,并在这一年去世,享年64岁。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诸葛亮再活十年,北伐也难成功

首先是综合国力差太多。魏国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资源,而蜀国只有一州,资源上严重不对等,差太多。

其次是人才储备不足。蜀汉后期资本无名将,只剩下一个魏延和姜维,而魏国及时是后期仍有大量名将,如王双,郝昭,郭淮,钟会,邓艾以及多名曹家和夏侯家后人。

然后是天下格局。当时三家鼎立已成定势,蜀魏谁都想剿灭一方,但是另一方东吴肯定不会袖手旁观让蜀国或者魏国安心的作战,而是想尽力保持平衡,或者自己利益不受损,所以东吴的态度也很重要。除非一家具有绝对的优势或者奇谋能一战而定,不然一旦战争拖延,变数太大;且魏国可以战略后撤,输一两场没问题,完全可以靠国力拖死

最后是政治权谋问题。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诸葛亮北伐是政治需要,他的政治口号是“北伐中原 恢复汉室”,所以他的北伐更多的是被政治对手逼迫的北伐,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之下,他是不敢也不能冒险的,只要求稳不败就是政治上的胜利。同时他的对手司马懿也不会对他和蜀国下死手,因为只有蜀国这个时不时北伐的对手在,他才能拥兵自重,一步步夺取魏国朝堂权势,所以小胜或者不败对他来说也是政治上的大胜。所以在双方的这种默契下,在一方没有绝对的优势或者奇谋下,北伐注定不会成功,也不会结束(后续的姜维九伐中原也是政治因素较多)。


大愚海谈


既然是说北伐呢,咱们就看看前五次北伐有什么战果,因为什么撤军的,再来分析诸葛亮多活十年,第六次北伐的结局。

228年春,由于马谡大意失街亭,同时赵云失利于箕谷,第一北伐失败;228年冬,是为响应东吴而北伐的,包围陈仓,粮尽撤军,曹魏将领王双追击诸葛亮,被魏延所斩,这也算战果,但无实质进展;229年,攻占武都、阴平二郡;230年,严格意义来说不是北伐,这次是魏国主动进攻汉中,由于大雨下了三十多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231年,蜀军包围祁山,李严运粮不继,蜀军粮尽退军,张郃引兵来追,被射杀。

综上所述,前五次北伐,第一次失败,第二、第五次斩杀魏将王双、张郃,但皆因粮草不继而撤军,第三次得两郡,第四次破费曜、郭淮,四胜一负。

234年,诸葛亮开始第六次北伐。咱们先说说大后方,第五次北伐由于李严运粮不继被贬为平民,大后方应该是比较稳定,全力支持的。打持久战拼的是综合国力,尤其粮草重中之重,所以诸葛亮开始屯田,粮草问题应该是解决了。还有,曹魏都城洛阳距离五丈原有1000多里,纵深较长,诸葛亮只能采取逐步蚕食,慢慢吞并的战略,他不会冒险,也不敢冒险,毕竟是举全国之力北伐呢。

如果诸葛亮不去世,我觉得肯定会稳中有进,但只要司马懿不死,推进的速度是极慢的。诸葛亮唯一的胜算就是司马家族被曹魏政权所灭,这是有可能的。假如诸葛亮多活十年,就是234年-244年,曹魏家族最后一位比较英明的帝王曹叡于239年驾崩,曹叡在世的时候离间计可能不行,但曹芳与曹爽很有可能中诸葛亮的离间计,罢黜或者杀掉司马懿,诸葛亮就有很大的机会,因为同时期曹魏没有其他人和诸葛亮对峙。

以上是我纯属猜想,不喜勿喷!


读史—正衣冠


诸葛亮如果多活十年,北伐必定成功。

诸葛亮已经找到了北伐成功的正确道路。

诸葛亮前四次北伐,最大的困扰就是蜀道艰难,军粮不济。常常仗打的很好,但是突然没有粮食了,只好在大好形势下撤退,导致胜利成果付之东流。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吸取了经验教训,直接进军五丈原,前有渭水、背靠秦岭,开展大规模屯田。如此,进可攻,直逼长安。退可守,确保秦岭汉中。

只要有一两年的时间,蜀汉军队就能在关中平原建立巩固的前进基地和充足的粮草储备。到那时,就可以直接向两百多公里外的长安发起进攻,再也不需要从蜀中和汉中运输粮草。战争成本会低得多,战争持续能力要强的多。


曹魏正面打又打不过诸葛亮,又不敢出城野战,只能困守孤城,迟早被诸葛亮各个击破。五年之内,必定全取关中。切断曹魏与凉州的联系。一年平定凉州。


然后大军东进,则汉室复兴指日可待!

可惜可惜,天妒英才,不给诸葛亮多几年时间。


上将嗳福斯


假如诸葛亮多活十年,第六次北伐一定会成功!诸葛亮前四次北伐都是因为蜀道艰难运粮困难,导致大军最终无粮只得退却。

诸葛亮主动伐魏四次,加上魏国主动伐蜀共计五次。前几次北伐粮食问题总是困绕诸葛亮,每次在形式大好的情况下,因为无粮只的退兵。而第五次代魏,诸葛亮实行兵农耕种政策,蜀国士兵和魏国的百姓共同耕种土地,这样进攻魏国的蜀国军队就有了粮食保障!

司马懿每次和诸葛亮交战必败,至于说空城计历史上好像没有,诸葛亮解决了军队粮食的供应问题,对魏国来说是一个灾难。因为每次诸葛亮北伐动用的军队数量远远少于魏国动用抵抗蜀军的数量,这种情况下,司马懿的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司马懿不能靠熬时间把蜀军逼走,只能被迫和诸葛亮决战。

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司马懿不管是整体作战水平,还有排兵布阵比诸葛亮都差了很远,这种情况下魏国必败!所以如果诸葛亮再多活十年,北伐一定会成功!





晓丽心


如果诸葛亮再多活十年,实行第六次北伐,无论是再六出祁山还是采用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策,结局是都不可能一统中原。但是可以使蜀汉政权与曹魏多抗衡十年,使刘禅享国达51年。甚至有可能在未来的十年中,对司马父子有所折损而改变三国政权的命运走向。原因有三:

诸葛亮从228年春至234年冬的六年间,连年实行五次北伐,使本就先天不足的人口及物质资源、战争的再生物质资源大量消耗,已经很难再支持第六次甚至更多次的持续北伐,这从第五次北伐李严征用军粮的艰难程度而使军粮延迟军前供应即已现端倪,国力逐向退降衰弱;

诸葛亮对人才的扶持培养是一个重大缺失之咎,压制了许多可堪大用之才,如李严,黄权、彭漾,向朗,廖立等等,使蜀汉政权的人才持续力严重下降,新旧人才凋敞不继,人才储备及大用之才远不及魏国司马氏父子;

数次北伐失败的重大问题出在后勤物质运输保障不畅,一直无法根本解决;

上述现实形势之下,诸葛亮将不得不转而以退守策略为主,在防守中不断消耗瓦解魏国的进攻,很难说不会出现第三次”木门道,尚方谷”之机歼灭张郃那样,再陷司马氏父子的战机而将其灭杀!从而改变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走向!

假如往往很丰满,现实一定很骨感。但是~活着就有机会!

许多时候,机会不是找来的,而是等来的。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因粮食供给困难,在渭南驻兵屯田,等待粮食问题解决之后再进兵,可屯田几个月后,诸葛亮便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随着诸葛亮的生命逝去,他的《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军事战略也夭折了,蜀国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了!真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假如“再给诸葛亮多活十年,”他第六次北伐的结局是怎样的?先看分析:

一,底蕴,蜀弱魏强!刘备百万大军征讨吴国,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把蜀国的精锐都折腾光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已经透支了蜀国国力,让蜀国当地官员怨声载道,加上蜀道难,出兵运粮都很困难,北伐无异是以卵击石!

二,人才,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蜀国能担大任的将领太少了,大将魏延不受重用,姜维能力有限,没有挑大梁的新生代将领!反观魏国人才济济,蜀国没有实力一拼。

三,对手,诸葛亮神机妙算,可他的对手司马懿也不弱,令诸葛亮无计可施,失街亭,空城计,屡陷险境,像这样天生的克星,诸葛亮还有成功的机会吗?

综合以上三点,诸葛亮再活十年,北伐也难以成功,只会加速蜀国的衰亡!后来的历史证明,在诸葛亮之后,邓艾出奇兵,翻越剑阁,偷袭成都,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蜀国已经是外强中干,无力再战了!


唐汉明月


如果诸葛亮还能再活十年,进行第六次北伐,会是什么样结局?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应该不会有第六次北伐了,第五次北伐,魏军必败,为什么呢?

诸葛亮每次退兵的主要原因是缺粮,而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而且也出了大将军队,准备跟司马懿耗到最后,按照这样耗下去,首先败的必定是司马懿,这个败不是败在战争上,而是败在魏军的粮草上,如果大家看过历史,应该知道司马懿弟弟派人来问过司马懿,前方还需要打多久的仗,实际上是提醒司马懿,后方粮草不足,魏国国力充足为何粮草不足?

对于这个很好理解,首先是诸葛亮经过前面四次北伐,加上魏国主动伐蜀一共五次,而其中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五万左右,最多不过十万,而且是在第一次和第五次,中途都是军队更替使用,而魏国就不一样,魏国每次动兵,随随便便就是几十万,司马懿和曹真每次出兵,手中现成兵力就在十五万左右,加上边境可以调动的兵力,近四十万,一次出动十几万兵力,而蜀国才几万,蜀国需要消耗粮食,魏国难道就不消耗粮食?魏国虽然强大,但是魏国面对诸葛亮北伐消耗的国力远比蜀国多得多,时间久了,国力自然开始空虚。

对于粮草问题,诸葛亮在第五次实行兵农耕种政策,用来解决粮草问题,蜀国士兵与魏国百姓,在魏国的土地上耕种,解决粮草问题,这恐怕是对魏国的最大的侮辱,蜀国都骑到魏国头顶上来了,魏国还在当缩头乌龟,真是无脸呐。如果司马懿在不出战,击退诸葛亮,那么缺粮的就是司马懿,再者如果司马懿再利用这种缩头乌龟战略,曹魏的将士恐怕也忍受不了,曹魏的大臣也受不了这种屈辱,再者比谋略司马懿也远不如诸葛亮。从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六年来看,司马懿屡战下风,破甲三千甲首,张颌战死,畏蜀如畏虎,千里请战,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十万大军等,司马懿都处于下风。

这样耗下去,我不相信司马懿还能忍受诸葛亮侮辱,即使司马懿能忍,魏国士兵也忍不下去了,司马懿又会和诸葛亮第一次过招那样,破甲三千甲首,惨败而归,或许命都没了,如果依然采取守势,司马懿也会像战国廉颇一样被君主换掉。当初廉颇守白起三年被换,而现在司马懿守诸葛亮六年,还要继续守吗?曹睿作为魏国君主,能忍受被弱小的蜀国欺负吗?百般羞辱吗?

所以在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不会退兵,这里一定有个结果,魏国很可能会败,除非有奇迹,司马懿继续采取缩头乌龟战略,曹睿继续支持司马懿,这样或许魏国还能跟蜀国耗很多一段时间,但是即使这样耗下去,司马懿也会败,真如东吴有个人的仲达拥有诸葛亮十倍之众的军队,也只能自保,常此下去司马懿必败。


汐水柔情


三国历史发展来看,从个人的成功而言,在于熬,最终取得三国利益最大这就数司马懿了。司马懿把曹操送走了,有把最大对手诸葛亮给熬死了,最后隐忍几年又将曹家最有势力的人熬垮了,最终让其子孙获益匪浅。但从魏蜀吴三国国力而言,尤其是诸葛亮去世时,吴国更偏安一隅,隔岸观火,坐享其成。蜀国居国安邦为上,易守难攻为屏障,百姓也可安居乐业。魏国可谓国力强盛,占据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丰富,要是国王清明,没有没乱,天下必然属于魏国。只不过,家犬不鸣,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如果不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靠诸葛亮的治理与谋略,对于蜀汉政权的建设,必定会前途无量。蜀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而言,虽然攻打魏国条件已然齐备,但蜀中百姓为了支撑庞大的物资和人力,长期来看必然会引起后方的不安宁。要是吴国伺机而动,在背后插上一刀,蜀军也必然功亏一篑,而蜀地本身的特点就是易守难攻,但当时留给诸葛亮的时间不多了,因此诸葛亮才决心做最后一搏,如果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蜀汉经济建设再恢复几年,等待魏吴两国鹤蚌相争,自己尽收渔翁之利,可谓坐享其成。对于魏国而言,吴国相对较弱,而蜀国易守难攻,更何况有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人才辈出,蜀地人民政治基础强硬,必然不敢轻易侵犯。所以诸葛亮必然可以按兵不动,等待恰当时机。待魏国灭了吴国,蜀汉政权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与魏国平分天下,势均力敌,实现统一大业的几率可谓明显增加,是有可能完成先帝遗诏的。

不得不说,诸葛亮死后让大军退回蜀中的做法是对的,但后继无人,无法承担起蜀汉政权的职责,最终也只能腐败下去了。但无疑蜀汉是偏安一隅,存活最久的政权。这与诸葛亮生前建立的雄厚经济和政治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其物产富饶,地势独特有一定的关联。如果诸葛亮再多活十年,蜀汉政权可以恢复成为三国之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但想恢复汉室一统已然没有了充分正当的理由。再次北伐对于天下民意而言显然是不利的,反而成为了侵略者,也是不现实的。历史难以改变,但最终转变趋势不会变,那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王道,其他一切发动战争的人必然成为历史的恶人。



凤凰涅槃宋晨声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内政外交搞得是有条有理。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是非常之高的。而且只要有诸葛亮在的战役胜率都是非常高的。所以大家都想诸葛先生多活几十年,这样蜀国能够变得更加强大,最后蜀国称霸天下。可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大家要明白北伐的战场是在西北地区,那里荒芜人烟,根本就没有粮草。而当时的蜀国并非是鱼米之乡,只有成都平原盛产粮食,其他地区是非常贫瘠的,粮食非常紧张。而且从成都运量去到前线,蜀道难,运送的时间增加必然会一路上粮草的消耗。所以这些后援粮草到了诸葛亮手中的时候也是损耗很多。同时乐观的看,诸葛亮用这些为数不多的粮草带领着蜀国大军一路节节胜利。打得魏国大将司马懿节节败退。那么三国中的另外一个国家吴国,会就这么看着吗?虽然吴国是蜀国的盟友,那是因为吴国当时想要的就是三国平衡,魏国当时太强大了,而吴国自认为无法灭掉其他两国。这时候要输蜀国崛起,那么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吴国必然会出手的。例如当年刘备拿到了汉中,结果关羽后来死了。

魏国还有一个对付蜀国的办法,那就是死守城池,和蜀国打消耗战。蜀国哪里消耗得起,自然无法取胜。

所以说,就算诸葛亮再活十年二十年,魏国、蜀国、吴国的基本面是不会大的改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