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系列专题片《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

是海淀区融媒体中心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而倾力奉献的收官之作。共分为《拓荒》、《创业》、《成长》和《使命》四个篇章。该片集合了众多珍贵的一手视频资料,采访了众多中关村建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建设者,从本土视角出发,回顾中关村40年发展历程,以此致敬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拓荒者、创业者和继承者、致敬具有世界眼光的政府职能部门、致敬每一个奋力托举中关村的管理者、致敬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

第二集《创业》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2018年12月8日,在华熙LIVE 五棵松.M空间,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中关村创新之夜,致敬新时代,致敬创新者”主题活动。在这次活动上,最早一代在中关村成功创业,至今仍然挺立潮头的企业家——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出人意料地提起了1991年发生在中关村的信通公司走私案,当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所有购买过信通走私货物的公司都要接受海关调查,这让包括联想在内的许多中关村公司都感到惴惴不安……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联想控股董事长 柳传志:这个时候胡市长,当时是开发区的主任和区长,跟我们说的一段话,这话我就永远铭记在心,他说,其实这是两种不同体制的矛盾,有的企业拿着国家的批文在卖,这都没事儿,而中关村的企业买了批文,装成元器件,这就成了走私,这是体制性的矛盾,我们应当保护这些企业。

这些让柳传志多年以后仍然铭记在心的话语,出自时任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第一任主任的胡昭广之口。那时刚刚成立的试验区办公室,作为海淀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对园区的新技术企业实施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能,一切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先例。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北京市副市长(时任开发试验区办公室第一任主任)胡昭广:既然是试验,是创新,就必然可能有错,有失败,那么我们就可以容忍,因为我们让你试验。当时定位就是一个大社会小政府。我觉得这个小政府呢,应该是高效的,应该是廉政的,应该是创新的,应该是精干的,应该是服务性的。

如今年近八旬的胡昭广,和当年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回顾三十年前的战斗岁月时,自豪地称自己就是一块小小铺路石。他说他们那一代人,当时肩扛的是建设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园区的历史重任,要探索如何在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园区发展道路,进行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开创性革命,所以他将那段时间称之为“战斗岁月”。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北京市副市长(时任开发试验区办公室第一任主任)胡昭广:一个新的事物在萌动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能看到它未来的伟大。但是它对我们做好工作,其实有很多可借鉴的事。这是80年代第一个概念。80年代的第二个特点呢,就是改革是走入到深水区。还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段时间的改革反反复复,上下起动非常大。

一张白纸上可以描画出最美的蓝图,虽然试验区工作的难点在于没有先例,一切都需要摸索、尝试,但它的最大优点也贵在“试验”二字。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成立之初起,就从企业税收减免、财政返还、银行贷款、产品定价、基本建设、人员出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海淀园管委会国际合作处原处长(时任开发试验区办公室外事办主任)张秀英:公司如果五个人去出访的话,他的档案分别在五个不同的单位,有可能是在国家部委,有可能在某个省市,那我们的政审又特别复杂,你必须到他档案审批的地方去,(另外一段)企业说让我们去跟世界去交流,几乎不太可能,所以大家就是比较着急,就特别需要我们来做

和中关村梦想实验室的张歧一样,张秀英也是当年第一批经过层层选拔进入试验区的工作人员。今年60岁的她,五年前刚刚从海淀园管委会国际合作处处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为中关村企业服务了大半辈子,她很庆幸自己能够以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身份,投身到这样一个伟大变革的年代中来。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海淀园管委会国际合作处原处长(时任开发试验区办公室外事办主任)张秀英:这些企业又是我们很好的老师,不是简单服务对象,尤其高新技术产业他们有很多企业家、想法,又有很多向国际市场迈进的需求,是他们不断的涌动使我们的思维永远停不下来,总是能够把这个攻克了。

虽然试验区成立后,拥有相对独立和集中的管理职能,企业办事比过去方便了不少,但大家仍然感到从企业认定到工商登记,税务办理的过程,时间拖得太长,行政效率很低。于是1991年,试验区在办公大楼重新设计的时候,就专门辟出了一个办事大厅,待第二年大楼一竣工,就立刻组织企管部、工商所,税务所和企业咨询服务中心在大厅内设立一站式挂牌服务,这也是全市首家企业管理一条龙服务。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中关村展示中心副主任(时任海淀区工商学会负责人)魏新高:这个企业服务中心当时叫一条龙办公,什么意思呢,过去企业要办公,工商到工商局来,税务的事到税务局去,组织机构代码到质监局去,企业是围着政府部门跑。当时的领导,区领导是很有见地的,应该是政府部门围着企业跑,所以。。。成立一个企业服务中心,把政府的相关部门,搁在一起,成立一条龙办公,等于企业一个门口办公,进一个地方,就可以完成企业登记注册的一系列事情。

各项政策的先行先试,使得一大批新技术企业获得了快速成长,发展势头十分喜人。但也很快带来了新问题:许多高科技产品需要建立完善的产业环境,以便形成规模。而试验区是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老城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够用于产业基地建设的土地根本没有。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为了满足这些高科技企业的产业化需求,1991年,北京市决定在海淀区的上地村创建信息产业基地。不过,产业基地的范围虽然圈定了,国家却不投入一分钱,而是要求试验区仅仅依靠上交国家税收后返还的5000万元作为建设的启动资金。无疑,这是个难题。

北京市副市长(时任开发试验区办公室第一任主任)胡昭广:这个不要国家投资,然后是自筹资金,这个实际上就决定了这个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有充分的决策权。

经过一番研究、讨论,试验区决定创办一个像中关村企业那样“自主经营、自负赢亏”的公司,以市场为导向,用企业经营的方式,负责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这个公司就是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总公司,注册资金是税收返还的那5000万元。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1992年3月26日,北京市政府宣布:将占地1.8平方公里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实创总公司,这是北京市首次出让土地使用权,是土地制度改革上的一次新突破。

日后,实创总公司成为最早尝试以科技园区形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探索园区建设规律,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先行者。并且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滚动开发、市政先行的创新模式,如今已为国内众多高科技园区所借鉴。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实创高科技公司总经济师 罗卫平:到了2006年,上地基地的北区这0.5平方公里,随着06年1月份百度的入住,整个的土地的出让也都完成。所以我认为到06年整个上地基地的建设漫长,那么它也实现了当时的我们叫钻石效应,就是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的产值在四个亿以上。

如今,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其中,成立于1984年的时代集团作为机电行业制造先锋,从入驻那天起,就没有离开过这里。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时代集团公司总裁 王小兰:一批又一批创业者都首先选择愿意在中关村创业,这是中关村,我觉得生命活力之所在。。。。根或者创业的魂我觉得还在中关村

为了把中关村热火朝天的建设情况报道出去,1992年9月25日,海淀区属媒体发展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共海淀区委机关报《海淀新闻》,今天《海淀报》的前身,在一间小平房里创刊了!创刊词由时任区委书记沈仁道亲自撰写,区长胡昭广和区委副书记李荻生分别为创刊号题了词。《海淀新闻》是在北京各区县中最早开办的一家区级报纸。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中关村》杂志社社长(时任《海淀新闻》副总编辑)卫汉青:当时海淀区已经经济各方面发展比较快,尤其是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那时候已经建立起来了,中关村欣欣向荣。后来区里的领导想创办一份海淀报纸,区委区政府的机关报。立足海淀就是海淀科教文化大区,尤其是中关村,海淀报报道的方向。

在卫汉青他们早期报道的中关村企业里,1988年成立的用友公司堪称奇葩一朵,因为它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私营企业,其它公司或多或少都和公家沾亲带故。虽然今天的我们,对于大大小小的私营公司见怪不怪,但那时的人们还真心觉得“私有制”并不光彩,而用友创始人王文京为了保证产权明晰,在创办公司时坚定地选择了私营,但却在企业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评定、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受过不少歧视。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北京市副市长(时任开发试验区办公室第一任主任)胡昭广:王文京他们的经历就是,你要是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工商那边开个什么会,就跟卖豆腐脑的、修鞋的什么都坐在一起,所以他也受不了。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93年,试验区出台了高科技企业认证办法。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用友公司高级副总裁 严绍业:因为有这个高科技企业认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所以用友拿到了这个,私营企业之中第一家拿到了这个之后,它就给用友带来了很大帮助。就是在税收上,特别是在税收上,因为当时这个优惠政策是两免三减半,等于是你所得税的就是说大部分,都留下来了,用于来发展

1993年7月14日,用友公司被正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获颁编号为“S Y0001”的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这不仅是中关村、也是国内首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私营公司。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用友公司高级副总裁 严绍业:所以用友那个阶段就走上了,很快就成为了中关村比较有名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虽然年长了几岁,但相比用友的王文京,梅萌进入中关村创业晚了差不多五年。1994年,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的创始人,梅萌面对的是摆在所有中关村先行者面前的一个共同问题:没有先例。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 梅萌:清华大学归教育部,我们要在北京是做事,我们要在北京市立项,这个空怎么写,胡昭广副市长给我们出了一个主意,你清华大学在北京注册一个企业,这企业是北京的,那你这个企业就可以享受北京的政策,享受北京的优惠,然后在北京的这个框架下来发展。

1994年,清华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构想,而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其中一个关键功能就是服务社会,清华科技园便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兴起之初,下海创业的科技人员大都出自于中国科学院。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陆续加入中关村建设大军,各种创新资源开始逐步聚集,从而使整个中关村的创业层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 梅萌:清华科技园的孵化器对于中国的孵化器事业是有贡献的。当时我们要注册一家公司来运营这个孵化器,那我们到海淀工商局注册,工商局的同志说孵化器的公司是不是畜牧业?我们同事也挺有意思说按你这个说法呢,网络公司应该是渔业的,所以那个时候大家对孵化器还都是很陌生的。

九十年代的中关村企业,大都以电子信息业为主,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需要政府搭建一个交流沟通平台,来对企业最新产品进行集中展示,从而让外界了解到前沿科技的发展动向。因此,从1998年开始,“中关村电脑节”便成为中关村地区每年最重要的活动。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原中关村展示中心主任(时任中关村电脑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刘政:中关村电脑节在整个办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主题,但是让中关村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关村,这是中关村永远不变的主题。如果没有中关村电脑节集中在这个地方,对中关村的影响力,我敢说,应该没有这么快,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

从1998年5月8日,第一届中关村电脑节开始,中关村电脑节成功举办了十届,经过不断的发展、磨砺,它成为了中关村企业向世界发布信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打造中关村名片起到了重要作用。

《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第二集《创业》(视频文字版)

第二集《创业》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会继续为您带来系列专题片《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的后续内容,敬请期待!

我们将为您带来更多资讯

感谢您关注海淀融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