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雲:保險資金銀行存款達2.28萬億,成銀行中長期信貸資金供給方

12月12日,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第十三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在北京舉行。據瞭解,年會金融主論壇的主題為“穩金融、穩經濟”。

曹德雲:保險資金銀行存款達2.28萬億,成銀行中長期信貸資金供給方

在會議現場,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表示,保險業在維護國民經濟和金融市場穩健運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體體現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風險保障、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等三個方面。

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的風險保障額超過4100萬億元,是2012年的5.2倍,是當年GDP總量的50.7倍。

同時,保險業還通過直接融資、項目融資和間接融資等方式,支持實體經濟、國家戰略、民生建設的實施與發展,保險資金已逐漸成為我國經濟金融市場主要的長期資金提供者和重要的機構投資者。

另在國內,機構投資者通常指在金融市場從事證券投資的法人機構,主要有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和投資基金、證券公司、商業銀行等。

從投資實踐和市場表現看,機構投資者顯然不同於個人投資者,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和作用,通常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投資管理專業化。機構投資者一般具有較為雄厚的資金實力,在投資決策運作、信息蒐集分析、 上市公司研究、投資理財方式等方面都配備有專門部門,由專業人員進行專業化管理。

因此,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相對理性,投資規模相對較大,投資週期相對較長,這有利於改善金融市場投資者結構,增強市場理性化程度,維護市場健康穩定運行。

此外,隨著投資品種和投資工具的不斷豐富,也要求機構投資者有比較專業化的分工與合作,才能更好進行科學投資決策,保持相對穩健的投資業績。

二是投資結構組合化。證券市場是一個風險較高的市場,機構投資者資金體量大,交易規模大,其承受的風險敞口也相對更大。

為了儘可能降低風險,機構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通常構建不同投資組合,進行多元資產配置,以分散風險,增加收益的系統穩定性。機構投資者龐大的資金、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多方位的市場研究,嚴格的風控機制等,是建立有效的投資組合的基礎性條件,這與個人投資者受自身的條件所限,難以構建科學有效的投資組合,是顯著不同的。

三是投資行為規範化。機構投資者是一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市場主體,投資行為受到多方面的監管,相對來說,也就較為規範。

一方面,為了保證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維護市場穩定,保障資金安全,中央銀行、金融監管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規範和監督機構投資者投資行為。

另一方面,投資機構自身通過自律合規內控管理,規範投資操作,保護客戶利益,維護良好商業信譽。

四是投資理念科學化。與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投資者最大的區別之一是有科學的方法和相對專業的管理,包括保險資金、社保基金、證券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均根據自身資金的特點、屬性、風險偏好、監管規定、自律要求等,設置了科學的投資理念和邏輯,具有符合自己資金投資管理要求的資產管理技術和方法,具備嚴格的風險控制體系。

通常情況下,機構投資者對風險管理都會投入了很多資源和精力,有強烈的風險管理意識和嚴格的風險管理體系,以風險止損為例,機構投資者有嚴格的止損的機制設計、指標設置等,具有較高的理性選擇。

五是內部治理嚴密化。規範的機構投資者從投資目標設立,投資計劃執行,投資管理產品的選定,包括風險評估和績效管理都有一套非常成熟、成形的規章制度和方法。規範成熟的內部治理對整個投資業績和風險管理是非常重要。

曹德雲指出,保險資金已成為我國經濟金融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從資金屬性看,保險資金期限較長,7年以上壽險保單佔比超70%,有的長達二三十年,因此保險資金的鮮明特徵是長期資金。而且,保險資金投資高度注重風險控制,風險偏好低,穩健審慎,追求安全、穩定、長期的現金流回報和絕對收益。

從資金體量看,截至2018年9月末,保險資金餘額15.8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6.39%。

在存款市場上,保險資金的銀行存款達到2.28萬億元,主要為長期存款,是銀行中長期信貸的重要資金供給方。

在債券市場上,保險機構是第三大機構投資者,目前配置各類債券5.52萬億元,涵蓋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及各類融資券和票據等金融工具。

在公募基金市場,保險資金是最大機構投資者之一,目前投資各類基金餘額超過8900億元,特別是股票型基金主要由保險機構持有。

在股票市場上,保險機構是第二大機構投資者,持有二級市場股票餘額達到1.17萬億,且多以大盤藍籌股為主,持有期限較長,偏好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較少發生高頻交易行為。

在另類投資市場上,保險機構的私募債權、股權、基金、信託等投資餘額已超過4.1萬億,成為實體經濟的重要長期資金提供者。

從市場主體看,保險資金可以由保險機構自行投資,也可委託保險資管機構或基金、券商等業外資管機構投資。

目前,綜合性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4家,還有3家處於批籌階段;專業性保險資管機構14家;保險資管(香港)子公司11家。還有近20家保險系公募、私募基金公司和8家養老金管理公司。

目前,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除受託管理佔比超過80%的保險資金外,還管理著很大一部分來自銀行、養老領域等非保險資金。

從投資管理看,一是制定複雜的戰略資產配置(TAA),考慮各類資產風險和收益特徵邊界,通過隨機模擬、情景分析等工具形成大類資產配置比;

二是精確設定戰術投資策略(SAA),根據不同資產類別市場的中短期變化,動態、適時調整投資組合策略,並做好個股、個券、非標項目等的投資管理;

三是投資品種豐富,可投資產包括存款、各類債券、股票、基金、債權、股權、股指期貨等,以及境外市場;

四是專業化程度高。目前,全行業投資從業人員超過9000人,涉及投資、運營、合規風控及信評、研究、產品發行等業務條線,覆蓋資產管理前、中、後臺全部必要職能。

從未來發展看,隨著保險資金運用規模擴大、投資領域拓寬、投資能力提升和參與社會經濟民生建設的廣度深度拓展,保險機構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主體,要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在維護金融市場穩定運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服務保險主業、履行受託義務、踐行社會責任等方面充分發揮成熟機構投資者的積極作用。為此,要著重加強一下幾個方面的建設:

一是投資管理要更加專業。保險資管業應該繼續堅持專業化發展之路,在資產負債管理、保險資管產品、另類投資、顧問諮詢等方面加大研究探索力度,積累經驗,形成核心競爭力。

二是投資風格要更加穩健。保險資產管理的投資理念和邏輯是低風險偏好,精於大類資產配置和組合管理分散風險,提升投資穩定性;專於長期資金投資管理,擅長長期資產配置。這就要求保險資金作為機構投資者要更好發揮優勢,樹立更加審慎穩健的投資風格,提升市場理性化程度。

三是投資模式要更加成熟。目前,保險資管業實現了市場化、專業化、集中化、規範化管理,建立了委託和自主投資結合的運作機制。未來,應該在現有管理模式下,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在把握自身資金優勢的基礎上,通過產品、專戶、投資顧問等多種方式拓展第三方業務,向高度市場化的資管機構轉型。

四是投資操作要更加規範。保險資管機構應樹立審慎穩健的投資文化,將科學操作、穩健運行的文化理念融入保險資產管理業務的全程全員全領域。另一方面,進一步優化制度、流程和系統編織起的嚴密防範體系,完善行業自律規則規範,抓好內控建設,提高積極主動管理風險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防控投資風險。

五是投資創新要更加有效。既要積極探索推進保險資產管理的產品化、投行化、國際化、科技化和綠色化創新;又要把握好創新的步子和節奏,穩妥審慎,務實有效,在風險防控基礎上的創新才是保險資管致勝的關鍵。

六是投資目標要更加可持續。保險資金是典型的大體量長期資金,投資期限長,需要高度關注資產標的可持續性。未來還需要豐富長期投資品種,培育長期資產投資交易市場,追求投資收益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為此,在投資績效評估、投資績效考核等機制建設上要與長期資金相匹配。

七是履行受託責任和社會責任要更加充分。保險資產管理是委託人與受託人之間的委受託關係。在資產管理市場競爭加劇的未來,保險資管業要實現長期發展,必須重視履行好受託責任,樹立良好市場聲譽。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探索投資管理與綠色金融、責任投資的更好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