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資投行在港業務持續拓展 緊抓機遇迎接挑戰

1月15日,微盟集團、成都高速相繼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其IPO背後的投行,是海通國際、中信里昂、中金香港和建銀國際等4家內資券商。事實上,隨著香港聯交所IPO募資規模再次登頂全球,2018年內資券商在以IPO為代表的港股投行業務上取得可喜成果。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內地企業對於走出國門,接軌國際的需求不斷增加,內資券商投行應當積極迎接機遇,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實現自身發展。

內資券商港股IPO崛起

據港交所統計數據,2018年共有207家公司上市,集資2778.5億港元,其中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潮流,也使得內資券商在其中的表現可圈可點。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內資券商共參與保薦了86家公司,佔據了超過40%的市場份額。其中,中信里昂以參與保薦11家公司的成績排名第二,僅次於保薦13家的高盛;中金香港則以保薦9家的成績位列第四;招證國際、光大融資、建銀國際等內資券商也表現不俗。

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香港IPO承銷長期被外資投行把持,內資券商中僅有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偶爾能進入前20名。金融危機之後,內資機構的投行業務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階段,2013年至2017年,內資機構的IPO承銷市場佔比持續提升,承銷金額前20名的承銷商中,內資公司佔到了11家,其中前十名中內資獨佔6席,包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證券、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和農業銀行。

廣發證券非銀團隊指出,由於外資大行和港股存量公司依然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如果加上再融資和配股承銷,香港股票發行和配股承銷業務的龍頭位置依然被外資大行佔據。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承銷金額前十的承銷商中,摩根、高盛和美銀美林高居前三位,內資僅海通國際、招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入圍前十,但內資券商正呈快速趕超態勢,已有11席闖進前20名。

緊抓機遇迎接挑戰

廣發證券非銀分析師陳福認為,內資券商投行業務近年崛起的原因主要在於三個方面:在承銷做市端,金融危機給內資券商帶來了人才隊伍建設機會;承攬端,內資券商和內地企業的天然聯繫;而隨著內資客戶海外配置需求不斷提升,內資券商在匹配內資客戶需求方面更具優勢。

傳統投行業務屬於輕資本業務,人力資源是該業務最重要的資源和競爭壁壘。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2009年歐債危機先後發生,為了應對危機,國際大行紛紛削減開支、收縮規模,而內資券商在這輪危機中受影響較少,紛紛進駐香港市場,擴張國際業務。大量外資投行人才順勢跳槽至內資券商機構,為內資券商投行帶來了成熟的投行業務運營體制,為此後的業務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另一方面,香港相對便捷與成熟的二級市場吸引了大量內資企業到香港融資,從內地企業扎堆赴港上市,到地產公司赴香港發行高收益美元債,都給了內資券商介入市場的良好契機。由於外資客戶對中國民營企業和新經濟企業瞭解有限,而內資券商反倒對這些公司的基本面瞭解更加深入,風險偏好也相對於海外投資者較高,因此這些市場品種的變化和內資券商的客戶群體的投資需求更為匹配。

“內資券商發展海外業務不能忘記初心,既要滿足機構客戶對海外市場服務的需求,又要滿足境外投資者對境內業務或產品的需求。”興業證券董事長楊華輝表示,當下,境內企業對走向國際不斷提出更多需求,滿足境內機構和個人對海外金融服務的需求,可能是內資券商目前更現實也更具優勢的選擇。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