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內兩家消金公司披露增資,十家持牌機構補血超百億

一週內兩家消金公司披露增資,十家持牌機構補血超百億

近期,銀行業第三季度財報陸續出爐,旗下消費金融公司經營動態隨之披露。獨角金融發現,在上週又有兩家消費金融公司加入增資行列。

10月31日,成都銀行三季報發佈,披露了旗下四川錦程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錦程消費金融”)增資的消息。

根據成都銀行三季報,錦程消費金融此次增資1億元,並引入了新股東:周大福(持股25%)、凱楓融資租賃(持股19%)和浩澤淨水國際(持股5.14%)。第一大股東仍為成都銀行,持股佔比38.86%。原股東豐隆銀行轉讓1.06億元股權,持股佔比變更為12%成第四大股東。

作為全國首批開業的老牌消費金融公司,錦程消費金融成立8年來首次增資。從去年4月對外宣佈引進戰略投資者,到今年9月獲得了增加註冊資本的批覆,花了近1年半的時間。並於10月22日,完成了工商資料的變更。

無獨有偶。開業不到兩年的長銀五八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五八消費金融”),也在上週宣佈增資。

一週內兩家消金公司披露增資,十家持牌機構補血超百億

10月30日,長沙銀行發佈公告,稱旗下五八消費金融擬增資不超過6億元(最終以監管部門批覆和股東實繳為準),長沙銀行、通程控股、城市網鄰三大股東以現金方式同比例增資。

據獨角金融統計,今年以來,不論老牌消費金融公司還是成立不久的新興消費金融公司,都在陸續增資。截至目前,已經有十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披露增資信息。

消費金融公司“增資潮”

在已開業的23家持牌系消費金融公司中,2018年以前增資的僅4家。

2013年,成立3年的北銀消費金融公司增資5.5億元,是當時僅有的4家消費金融公司中,最先增資的。隨後的3年時間裡,新增14家消費金融公司中,也只有捷信消費金融、湖北消費金融、蘇寧消費金融在2016年完成增資。

2017年下半年,消費金融公司“增資潮”現象初顯。去年8月起,就有招聯消費金融、錦程消費金融、華融消費金融計劃增資。

而在2018年,消費金融行業爆發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增資潮”。除了開篇提到的五八消費金融和錦程消費金融外,還有八家機構增資。包括中郵消費金融、中原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以及哈銀消費金融完成增資。另有中銀消費金融擬增資35億元。

一週內兩家消金公司披露增資,十家持牌機構補血超百億

據獨角金融統計,十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增資金額(包括擬增資金額)共計108億元。如果加上去年底披露增資計劃的華融消費金融,已經有近半數消費金融公司增資。

如此大規模的“增資潮”究竟從何而來?

規模擴大急需補血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告訴獨角金融,持牌消費金融增資有兩個用途,一是發揮牌照優勢,儘快搶佔市場,做大做強;二是彌補資本金不足,降低槓桿率,防控風險的同時合規發展。

根據《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規定,消費金融公司資本充足率不低於銀監會有關監管要求。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石大龍曾對獨角金融分析,根據我國監管規定,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歸入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其槓桿率限制也是按照巴塞爾協議進行監管,資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10%-12%,由此,消費金融公司的槓桿率一般在8-10倍左右。

對於消費金融公司來說,既要滿足放貸規模的擴張,又要滿足監管方的要求,其資金壓力可想而知。

根據艾瑞發佈的《2017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報告》,去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放貸規模4.4萬億元,增長904.0%。具體到機構,比如招聯消費金融去年累計發放貸款2268.04億元,同比增長297.36%。

一週內兩家消金公司披露增資,十家持牌機構補血超百億

圖截自捷信ABS說明書

再比如捷信消費金融,2017年底資本充足率為11.28%,較2016年同期12.06%下滑。而在2014年這一數字為74.5%。

面對著即將到來的雙十一購物節,剛剛完成增資的消費金融公司鬆了一口氣。如果把眼光放的長遠一點,面對消費金融市場更大的資金需求,消金公司“減負”並非只有增資一條路。

ABS、聯合放貸

事實上,根據《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消費金融公司的融資渠道有很多。持牌系消費金融公司可以通過境內股東存款、同業授信、同業拆借、發行金融債權等方式融資。

最受歡迎的融資方式,當屬資金成本較低的ABS。根據中國資產證券化分析網最新數據顯示,持牌金融機構發行ABS資金成本進一步降低,從上一季度的5.03%,下降至4.95%。

不過由於消費金融公司發行ABS需要有滿三年的財務證明,目前,只有捷信消費金融公司、中銀消費金融公司、北銀消費金融公司和錦城消費金融公司滿足條件。而不符合發行ABS條件的消費金融公司只能等待年滿三年之後發行。而這期間,有分析人士指出,“聯合放貸”或成為趨勢。

比如一筆10萬元借款,消費金融公司放款5萬元,銀行放款5萬元,顯示在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只有5萬元,銀行放出的5萬元雖然並不出現在表內,卻可以通過收取助貸服務費增加公司收入。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曾對獨角金融表示,消費金融公司與銀行進行聯合放貸,不僅是開拓消費金融公司收入來源的好辦法,也可以較好的規避資本充足率限制。

比如去年借唄就開始探索與銀行以及消金機構合作“聯合放貸”。而在2015年9月,騰訊旗下產品微粒貸就建立了“同業合作”模式的聯貸平臺,對接數十家以城商行為主的金融機構,業績一路攀升。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在消費金融利潤增速放緩的當下,比降低融資成本更重要的,還有風控。不重視風控,只追求規模,即使零資金成本,也可能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

你如何看待今年消費金融的增資潮?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