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後致遠艦重見天日,殘骸中發現“”洋烈士“”遺骸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以及最有影響的海戰。最後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使得中國發生了鉅變式的思想覺醒,即做了上千年的天朝上國夢終於夢破,此後的中國人不僅不能再自居為天朝大國,從而學習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在此戰中,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其中的主力戰艦致遠艦,在打光炮彈的情況下,艦長鄧世昌指揮戰艦衝向敵艦吉野號,最終被魚雷擊中,294名官兵全部殉國。

120年後致遠艦重見天日,殘骸中發現“”洋烈士“”遺骸

120年後,致遠艦的殘骸被發現,命名為"丹東一號"。經過潛水員的探查,致遠艦在海底24米處,經過多次打撈,共取得60種,100多件文物。潛水員在軍官倉內發現了7具遺骸。其中一具骸骨,據測定,該屍骨不是中國人的屍骨,具有歐羅巴人的特徵,經鑑定,該具骸骨的主人是餘錫爾,英國籍海軍技師,擔任總輪管。那為什麼這名洋烈士回來中國呢?

120年後致遠艦重見天日,殘骸中發現“”洋烈士“”遺骸

餘錫爾,英國人,原名普菲士(Alexander·Purvis,1865—1894),出身於海軍世家本是,在英國皇家海軍效力。當時中國在德國訂購了多批戰艦,需要運送回國,急需會操船的水手,於是就任命英國籍北洋水師總教習琅威理招賢納士,利用在英國的關係,找了16名水手,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人餘錫爾

120年後致遠艦重見天日,殘骸中發現“”洋烈士“”遺骸

餘錫爾來中國自然是奔著北洋水師給出的250兩白銀(約10萬元)的月薪去的。在數年的服役生涯中,餘錫爾愛上了中國,也愛上了北洋水師。他以都司(中校)之軍銜,年僅20歲就在致遠艦上擔任總管輪。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餘錫爾原本可以申請休假,避開這次生死決戰。然而大敵當前,佘錫爾自告奮勇,希望留在軍艦上和中國兄弟們並肩作戰。不幸的是,最終致遠艦被魚雷擊沉,他與293名中國艦員一起,壯烈殉國。

120年後致遠艦重見天日,殘骸中發現“”洋烈士“”遺骸

黃海之戰後,洋員馬吉芬、戴樂爾,左翼總兵林泰曾、福龍魚雷艇管帶蔡廷幹專門為餘錫爾舉辦了葬禮,按照西式葬儀北洋海軍望空射三排槍,奏放軍樂。官兵們收集餘錫爾的衣冠,將其放在覆蓋著中英兩國海軍軍旗的棺材內,並在旅順港附近的山頭,為他建立了一個衣冠冢。

120年後致遠艦重見天日,殘骸中發現“”洋烈士“”遺骸

雖然餘錫爾是個外國人,但他的奮戰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