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話蘭州紅古歷史由來

蘭州市紅古區是蘭州市的一個“離區”(遠郊區),該區面積535平方公里(注:此數字據“紅古區”政府網,《行政區劃簡冊2009》為575平方公里),人口14萬人(2008年)。區境位於蘭州市西部,黃河兩大支流大通河、湟水河在這裡交匯,109國道、蘭青鐵路、蘭西(寧)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區府海石灣鎮位於蘭州、西寧兩個省會城市中間,各距110公里左右,鐵路、公路車程均為1小時左右。區內現有窯街煤電集團公司(原窯街礦務局)、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蘭州炭素廠)、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蘭州分公司(原蘭州鋁廠,總部駐在蘭州市西固區)、蘭州紅古祁連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原大通河水泥廠)等12家大中型企業。

一、歷史沿革

紅古區古為西羌地,秦時屬隴西郡,漢朝屬浩亹、令居、允街三縣地,北魏屬廣武縣,唐朝屬蘭州。民國時區境大部為永登縣管轄,部分地區一度為皋蘭縣所轄。

紅古區境內最早的縣級政區是1943年設置的湟惠渠特種鄉(又稱“湟惠渠扶植自耕農實驗區”,為縣級機構,直屬甘肅省)(注:湟惠渠1939年3月開工,1942年5月建成,由今紅古區花莊鎮河嘴村引入湟水河之水,經花莊、張家寺、河灣等地,轉入今蘭州市西固區達川鄉的岔路、河咀、吊莊等地,由鹽溝口洩入黃河,全長31.5公里),鄉公所駐達家川(即今蘭州市西固區達川鄉),管轄範圍包括今蘭州市紅古區花莊鎮、平安鎮和西固區達川鄉等地。1948年,更名為湟惠渠管理局。1949年12月,甘肅省行政公署(即省政府)決定,裁撤湟惠渠管理局,併入皋蘭縣。

1949年10月,永登縣撤銷窯街鎮(注:1935年設立),設立窯街區,轄原窯街鎮拆分的窯街、紅山、河橋、鰲塔、海石、紅古城6個鄉。1950年5月,窯街區改稱永登縣第九區,轄區範圍不變。1952年11月,由紅古城鄉分設新莊鄉、水車灣鄉。1957年8月,撤銷第九區,原第九區所轄8個鄉合併為窯街、河橋、紅古城3個鄉。1958年,撤銷窯街、河橋、連城3個鄉,合併成立八寶公社;撤銷紅古城鄉,成立紅古公社。1960年3月,將紅古公社的達川等村劃歸蘭州市西固區。

二、境域:從“大紅古”到“小紅古”

1960年4月,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批准,由蘭州市永登區(注:1958年12月,撤銷永登縣,併入蘭州市,設立永登區;1961年12月,撤銷蘭州市永登區,恢復永登縣)析置紅古區,以原屬永登區的八寶、紅古、七山、通遠4個公社為其行政區域,區政府駐八寶公社的窯街。行政範圍包括現今紅古區全境和永登縣西部的連城鎮、河橋鎮、通遠鄉、七山鄉(注:4鄉鎮總面積1681平方公里),總面積約2216平方公里(注:此數據系筆者根據各鄉鎮面積數累加所得),幅員廣大,可以稱為“大紅古”區。

1963年10月(一說8月),國務院批准,將蘭州市紅古區所屬的河橋(即今永登縣河橋鎮)、連城(即今永登縣連城鎮)、永和(今屬永登縣連城鎮)、鰲塔(今屬永登縣河橋鎮)、七山(即今永登縣七山鄉)、通遠(即今永登縣通遠鄉)、臨坪(今屬永登縣通遠鄉)、興隆(今地不詳)等8個公社劃歸永登縣。紅古區管轄面積大大縮小,降為535平方公里,成為“小紅古”區,也就是今天的紅古區。儘管如此,紅古區仍是蘭州市5個市轄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

三、區府:從窯街到海石灣

1960年4月,新設的紅古區駐八寶公社的窯街(1961年改屬窯街公社),1963年駐窯街街道辦事處,1988年駐窯街鎮(注:窯街,明初在此建陶窯,後沿窯形成街巷,故名“窯街”)。窯街鎮為新興煤礦城鎮,有窯街煤電公司生產基地,並有陶瓷廠、水泥廠等企業,是甘肅省人口最多的鎮,也是重要的煤炭、建材、電力生產基地,在2004年“撤鎮改街”之前,一直被稱為“隴原第一鎮”(注:“隴原”為甘肅別稱)。但是,幾十年的煤礦開採,導致窯街鎮區9平方公里的規劃用地大部分處於塌陷區內,最大沉陷深度達16米,完全喪失了城市土地使用功能,另外,窯街鎮地處山溝,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因此導致紅古區政府和窯街礦務局機關及部分居民外遷。

1989年7月,紅古區政府由窯街鎮遷至海石灣鎮。海石灣鎮位於蘭青鐵路線上(設有”海石灣“站),又是窯街、連城地區礦產品的中轉站,交通區位優勢明顯。1997年,窯街煤電集團公司總部由窯街鎮遷至海石灣鎮。

四、經濟:因工礦而設區

紅古區因工礦業而興起。工礦業的發展刺激交通設施的改善,吸納大量的產業工人,從而形成人口密集的城鎮。

窯街、河橋、連城地區位於大通河谷地,盛產多種土特產和礦產資源,被稱為“八寶川”(注:原名“八堡川”,因當地有八個“堡子”而得名;1958年,因這裡出產煤、鐵、木材、鹿茸、麝香、甘草等八種寶物,取“八堡”的諧音“八寶”,成立八寶公社,“八堡川”隨之改稱“八寶川”)。1950年代,國家開始對“八寶川”地區的礦產進行大規模開發,窯街礦務局1958年8月在窯街成立,1959年10月窯街煤礦三號井簡易投產。與此同時,交通建設也突飛猛進,1959年8月,蘭青鐵路河口南至海石灣/民和段正式通車(次年9月通達西寧),1960年6月,海窯(海石灣~窯街)鐵路專用線(注:後向北延伸至連城,稱“海連鐵路專用線”)建成通車。窯街煤礦是當時甘肅省最大的煤礦。在窯街煤礦基地的基礎上,1960年4月,甘肅省批准設立蘭州市紅古區。

1963年10月,同屬“八寶川”地區的河橋、連城等地劃出後,國家對整個“八寶川”地區的資源開發方興未艾:1964年,蘭州炭素廠在海石灣籌建,1965年大規模建設(1971年建成投產);1966年,蘭州連城鋁廠在河橋籌建(1974年投產);1971年,西北鐵合金廠在連城籌建(1975年投產)。蘭州炭素廠、蘭州連城鋁廠、西北鐵合金廠均是當時西北地區同行業規模最大的工廠。

1988年8月,甘肅省政府批准:在永登縣連城鎮、河橋鎮和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鎮(現窯街街道、下窯街道和礦區街道)、海石灣鎮(注:以上鄉鎮即”八寶川“地區)設立省級“蘭州連海經濟開發區”。開發區由甘肅省、蘭州市共管、以蘭州市為主,未設管理委員會,蘭州市發展改革委負責協調,紅古區連海經濟開發辦公室具體承辦。

五、區名:人知海石灣,不知“紅古區”

紅古區因境內“紅古城”遺址(位於紅古鄉紅古村)而得名。明代此地原名紅古土,其南有座古城(即“舊古城”),後遷今地新建,稱“新古城”,因位於紅古土,又稱紅古城。一說因守城官兵、當地土著發音不準,將“新古城”誤讀成“紅古城”,後人以訛傳訛,遂稱“紅古城”。 紅古城所在川地,舊名峽外川(因位於大通河享堂峽外而得名),今稱紅古川。

紅古區總體而言是個工業區,區政府原先駐在工礦重鎮窯街,“紅古川”是境內農業區,“紅古城”距窯街相當遠,不知道為何卻取“紅古”作為區名。由於紅古區政府並不駐紅古鄉(原紅古公社),這就造成一種現象:“紅古”作為區名很少被人提及,區政府前後所在地窯街、海石灣的名聲大大超過了區名。

海石灣火車站(注:當年沒有因位於紅古區而命名為“紅古火車站”)屬青藏鐵路公司管轄,是蘭青鐵路的中間站,2008年10月蘭青鐵路複線建成提速後,青海省民和火車站客運業務被取消,當地客流轉移到海石灣站上下。由於海石灣在交通方面的巨大名氣,導致普通百姓只知道“海石灣”而不知“紅古區”,“紅古區”只出現在黨政機關的名牌上。

海石灣,古名“黑石谷”,即今海石灣以北的“黑山岑”,因有含煤的黑色頁岩而得名;一說乃“黑石灣”之訛,黑石灣即今海石灣北的享堂峽(東側),峽內石質青黑,故得名。因當地方言海、黑(he)同音,故將“黑石灣”誤寫為“海石灣”;一說相傳遠古時期這裡是一片大海,地殼運動使海水乾涸變成陸地,原在海底的大片石頭裸露出來,先祖們把這個地方稱為“海石灣”。

六、海石灣與民和:湟水對岸“雙子城”

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區府海石灣鎮位於大通河與湟水河交匯處、湟水河北岸,青海省民和縣縣城川口鎮位於湟水河南岸,稍微偏西。兩地同處民和盆地內。2002年5月,民和縣在老城東面建設“川垣新區”,現已初具規模,並將縣政府搬到新區。“川垣新區”位於海石灣鎮正對岸。兩個縣(區)城隔(湟水)河相望,猶如一對“雙子城”,這種情況在國內比較罕見。

長期以來,紅古區與民和縣民間交往非常密切。不過,海石灣鎮與民和的交通聯繫要過兩座橋:先過享堂大橋(跨大通河),走一段109國道,再過民和大橋(或史納大橋)(跨湟水河)到達民和縣城(老城),較為不便。目前,兩地共同規劃在東面的湟水河上新建”川海大橋“,建成後將直接連接民和縣川垣新區與海石灣鎮,大大方便兩地人員往來和經濟交流。鐵路客運方面,目前兩地共用紅古區的海石灣火車站,在建的蘭新鐵路第二雙線改走湟水河南岸並設新的民和火車站,如此一來,以後兩地又將共用民和火車站(注:海石灣站改為以貨運為主)。

目前,紅古區(海石灣鎮)的發展面臨可用土地不足、發展空間受限的問題,民和縣(川口鎮)的發展則面臨投資不足、財力緊張的局面,雙方互補性很強。

七、青海省原301省道跨境走:民門公路過紅古

民(和)門(源)公路是連接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和門源回族自治縣的公路幹線,過去被青海省列為301省道(S301線),但這條省道並不都在青海省境內:大約一半里程位於甘肅省境內!

具體而言,該公路大致沿大通河順流而上,由起點民和縣縣城川口鎮跨享堂橋,即進入蘭州市紅古區轄區,由海石灣鎮北上,過窯街,經永登縣河橋鎮、連城鎮,然後轉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經加定鎮北上,進入門源回族自治縣,經珠固鄉、仙米鄉、東川鎮、泉口鎮,抵達終點浩門鎮。

2008年,青海省公路局對省道路線進行了調整,民門公路不再列為“省道”。

八、海窯隧道,三年不通

現有海(石灣)窯(街)公路是連接紅古區海石灣鎮和窯街地區(及河橋、連城地區)的唯一通道,該公路途經山大溝深的享堂峽,經常發生滑坡、坍塌,安全隱患突出。又因長年拉煤,重卡碾壓,路面破損相當嚴重。

2006年4月27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甘肅省第一個BOT項目、蘭州市第一長公路隧道、紅古區惠民富民工程——紅古區海(石灣)窯(街)公路隧道工程在紅古區海石灣鎮舉行了盛大的奠基儀式。該隧道海拔1800米,全長5.33公里(其中隧道長3公里),在海石灣~窯街之間直線穿山而過,比現在的11公里縮減了一半,設計為單洞雙向二車道,路面總寬度10米,工程由蘭州市民營企業甘肅欣正投資有限公司投資2.5億元建設。原計劃奠基後不久即行開工,計劃工期1年半,即2007年底竣工。隧道一旦建成投運,將打破紅古區的交通運輸“瓶頸”,極大地方便連海經濟開發區(即海石灣、“八寶川”地區)近30萬人口的通行。

然而,奠基儀式舉行之後,儘管建設資金全部到位,卻因特許經營、路權審批等開工準備手續不全等原因遲遲不能開工。同年7月22日,由蘭州市發改委牽頭,會同省、市、區相關部門及隧道專家、工程設計單位對該工程存在的疑難“雜症”進行了聯合“會診”,併為該工程在當年(即2006年)年底前順利開建掃清障礙。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希望再一次泡湯。

時間過了三年,2009年6月13日,甘肅欣正投資有限公司再次與紅古區政府就建設海窯隧道工程項目簽約(注:投資額改為3億元),計劃於當月底開工。

然而,此後仍無下文。

九、鄉鎮區劃

1960年,紅古區轄八寶(駐窯街)、通遠、七山、紅古4個公社。

1961年9月,公社區劃調整:撤銷八寶公社,分設窯街、河橋、連城、永和、鰲塔5個公社,由紅古公社分設河嘴、平安2個公社;由七山公社分設興隆公社,由通遠公社分設臨坪公社。全區轄12個公社。

1963年8月,將河橋、連城、永和、鰲塔、七山、興隆、通遠、臨坪等8個公社劃歸永登縣;全區轄窯街、紅古、河嘴、平安4個公社,並以窯街公社窯街集鎮設立窯街街道辦事處。

1971年,以紅古公社海石灣集鎮設立海石灣街道辦事處。

1981年10月, 以河嘴公社花莊集鎮設立花莊街道辦事處。

1983年6月,窯街、紅古、河嘴、平安公社改為窯街、紅古、河嘴、平安4個鄉。

1986年底,撤銷海石灣街道辦事處,與紅古鄉海石灣、下海石、虎頭崖3村合併設立海石灣鎮。

1988年(一說1989年初),撤銷窯街街道辦事處、窯街鄉,合併設立窯街鎮。

1994年(一說1995年),撤銷花莊街道辦事處,與河嘴鄉部分村合併設立花莊鎮。

1999年,撤銷平安鄉,設立平安鎮。

2004年11月,撤銷窯街鎮,分設窯街街道辦事處(注:原擬設“上窯街道辦事處”)、下窯街道辦事處;撤銷河嘴鄉,併入花莊鎮,鎮政府遷駐原河嘴鄉政府駐地。

2005年11月,接管原窯街煤電公司礦隊4個村,設立礦區街道辦事處。

全區現轄3個街道辦事處(窯街街道、下窯街道、礦區街道)、3個鎮(海石灣鎮、花莊鎮、平安鎮)、1個鄉(紅古鄉)。山水交映,晚霞飛紅,如在詩情畫意中。


追本溯源話蘭州紅古歷史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