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為何在征討方臘時損失慘重

梁山好漢為何在征討方臘時損失慘重

這個問題,如果搬出歷史事件來,或者扎入故事情節分析邏輯可能性,那樣也許會很討好,但其實是糊弄小白的。

真正的原因是這樣:

水滸不是史書,不是記實文學,而是小說。

歷史上確實有宋江起義,這隻起義軍確實被官府收編為正規軍,參與征討了方臘。但是如果你以為水滸就是寫他們的事蹟,那就太...小學生了。

水滸是小說,因為承載的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俠義價值觀,所以得以進入四大古典民間小說行列

這個價值觀的核心就是,忠義。

注意,梁山寨的的正式聚會場所,原名為聚義廳。後來宋江將其改名為,忠義堂。這個改變,說明梁山好漢的性質,由單純的笑傲江湖和對抗無良官府,轉為忠義。

在傳統文化裡,忠,最高表現形式是戰死沙場;義,最高表現形式是同生共死。

所以最終水滸好漢殞落在征討方臘一役中,就是故事的最後昇華。

他們前期聚義梁山,對抗官府,劫富除暴,更多的是傾向於梁山的小團體利益。

後來戰死沙場,卻是為了國民,於是昇華為英雄。

比起榮歸鄉里,戰死沙場更加具有英雄悲壯情懷。

也體現以高俅為首的奸臣弄權的時代,根本沒有忠義之士的活路。

前期對抗宋朝的貪腐官府,體現得是來自民間的正義力量,在小說裡,這種正義是不容失敗的。所以他們多次血虐了政府軍,而且一百單八將無一傷亡。

後期征討方臘,卻是為了體現悲壯。

假如寫成,大部分好漢得以榮歸故里,並且加官鬻爵,那樣就壞了。為什麼?因為朝廷已經被奸臣控制,那個黑暗腐敗的朝廷容不下這些滿腔熱血的義士。最終他們要麼被奸臣陷害而死(確實有幾個人是這樣死的,比如宋江),要麼合力擊敗奸臣,那就成了官場小說了。比起被奸臣陷害冤屈而死,戰死沙場是更好的歸宿。

注意,主張被政府收編的核心領導團體,最終在征討方臘勝利後,回到朝廷獲得官職,卻最終被陷害而死。他們選擇奔赴戰場,是因為對朝廷的忠誠。

而戰死沙場的那些好漢,更多的是因為義,而選擇和宋江一同奔赴沙場。宋江就是去刀山火海,他們也會跟隨宋江,欣然前往。

義,因為在戰場上的同生共死而得以昇華。而忠,卻最終在奸臣手中被黑暗吞噬。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正如岳飛,沒有和岳家軍的將士一同赴死在前線,卻被秦檜誣陷含冤而死。

留給忠的,最終只有孤墳野冢,還有兩行清淚。在水滸裡,兩行清淚流在在軍師吳用的臉上,淚未乾,人已氣絕於繞頸的繩索中。這更像是整個宋朝的命運。

所以作者要這樣寫,這樣才是好的小說。目的不是為了貼近歷史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