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欠歉”應不忘

昨天上午,原央視主持人李詠在美國患癌去世的消息出來,震驚了無數人。在關於李詠的各種評論當中,有一條顯得格外刺眼,那就是“欠李詠哈文一聲道歉”。

曾經“欠歉”應不忘

李詠和哈文分別於2013年、2015年先後從央視辭職,隨後被媒體拍到一家三口在美國街頭的照片。於是,在李詠和哈文的微博下面,時不時地出現類似的評論——“你們一家移民到美國去,是真的嗎”、“都是美國人了”,錢掙夠了就走了”、“美國人,你好”,甚至還有更加惡意的“李狗賣國賊”、“數典忘祖”等。

及至哈文發微博稱“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後“永失我愛”這個令人震驚和惋惜的消息,終於平復了此前網友們的最大質疑。哈文從去年開始堅持每天發一條簡單微博 “早安”或“早”,也被重新解讀——“原來這些‘早’都是生命倒計時的日子”、“才知道這個‘早’包含了多少愛與希望”、“每一句早,都是在慶幸你又多陪了我一天啊”、“看到淚崩”……

在網絡流傳了兩三年的關於這對明星夫妻“撈夠就走”的猜測,突然被證實其實是赴美治病,於是,之前的批判者們反過來被其他網友批判了:你們,是不是“欠李詠哈文一聲道歉”?

曾經“欠歉”應不忘

這並不是網絡上第一次出現大規模的 “欠歉”說。女明星過生日,其男友/丈夫當天沒有發微博祝賀,就被質疑“負心”“關係破裂”,結果人家亮出朋友圈祝福,於是網友表示“哎呦欠歉”;男明星帶娃上節目,兩個小朋友發生衝突,就被質疑“驕縱”“缺乏家教”,結果兩個爸爸同時澄清並請求善待孩子,於是網友表示“哎呦欠歉”……

如果說之前的“欠歉”,評論者還可以笑談幾句,自辯幾句,那麼到了李詠哈文這裡,因為李詠病逝這種絕對無法挽回的事實,一聲“欠歉”,就顯得那麼無力而缺乏誠意。

其實直到現在,我們依然無法明確得知李詠哈文是否已經“移民”。即便他們完全是為了赴美治病,並沒有移民,我也並不覺得網友們在他們的微博下面問一聲“請問你們是不是移民了”,就有什麼不可以的。畢竟他們都是公眾人物,他們既然享受到了公眾人物的盛名、地位和財富,同樣就應該承受公眾人物的壓力,被質疑、被剝奪某些隱私。

但是,“賣國”、“數典忘宗”等的惡意評論者,你們,真的可以做到心安理得嗎?

如果每一聲“欠歉”,都需要發生在當事人承受如此之大的痛苦之後,這痛苦巨大到迫使某些人不得不承認“欠歉”,那麼,我想,哈文寧可不要這樣的“欠歉”。如果有得選,她寧可接受所有指控,只要丈夫平安無恙。

但,我們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了。通過李詠這個極端的情況,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曾經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的某些語言或行為 “欠歉”的話,那麼,下次,在說出“欠歉”的語言、做出“欠歉”的行為之前,能不能,多想一下,自問一句,暫緩一會兒?

因為,我們所知所見,未必就是真相,更加未必就是真相之全部。

前不久,一檔網綜節目的辯題“鍵盤俠算不算俠”,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很多網友的評論,不正是假正義/俠義之名而行的嗎?我愛國,你賣國;我深情,你寡義;我正道,你邪門;我清白,你染缸。

如此黑白分明,試問,你哪來的這種自信?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就抨擊過這種自以為是的“黑白分明”。有大惡人之稱的裘千仞在華山之巔面對群雄殊死一搏:“可是說到是非善惡,嘿嘿,裘千仞孤身在此,哪一位生平沒殺過人、沒犯過惡行的,就請上來動手。在下引頸就死,皺一皺眉頭的也不算好漢子。”

群雄頓時止步。一燈大師有悔,老頑童有愧,其他人更不敢捫心自問。只有九指神丐洪七公拍著胸脯說:“老叫化貪飲貪食,可是生平從來沒殺過一個好人。”終令裘千仞幡然悔悟。試問,我們有洪七公那樣拍胸脯的底氣嗎?也許有人有。但那樣的人,很少,極少。

我們都只是普通人。有過洪七公的善舉,也有過裘千仞的惡意。但在評論他人他事時,我們總忍不住誇大自己的正義成分,卻忽略了那些隱藏的甚至是很明顯的惡意。

“欠歉”是善意的嗎?當然。但“欠歉”這種善意,不過是證明,我們首先付出了惡意。而惡意必然傷過人,而且我們並不知道那些傷害對他人來說有多重。

高曉松在寫給女兒的信中說,“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不捨愛與自由”。這四個元素中,“自由”的前提,是“溫暖”“純良”,和“愛”。

最好當然是不欠,不歉。但若曾經“欠歉”,理應不忘,經常想想,讓自己多一點溫暖純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