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傳》披露其中學故事 少時染病治癒 她立志走上醫學路

《屠呦呦傳》披露其中學故事 少時染病治癒 她立志走上醫學路1996年時的全家福。從左到右為小女兒李軍、屠呦呦、李廷釗、大女兒李敏

《屠呦呦傳》披露其中學故事 少時染病治癒 她立志走上醫學路

幼年屠呦呦和母親姚仲千在一起。這是現在能找到的屠呦呦的最早照片《屠呦呦傳》披露其中學故事 少時染病治癒 她立志走上醫學路

童年時的屠呦呦《屠呦呦傳》披露其中學故事 少時染病治癒 她立志走上醫學路

少年時的屠呦呦《屠呦呦傳》披露其中學故事 少時染病治癒 她立志走上醫學路

1962年參加“中醫研究院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時的屠呦呦《屠呦呦傳》披露其中學故事 少時染病治癒 她立志走上醫學路

照片背後的贈語

屠呦呦的3個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樣從小就開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1933年,屠呦呦的哥哥屠恆學在贈給妹妹的照片後寫道:“呦妹:學問是學無止境的,所以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認為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你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時年屠呦呦14歲。

長江日報全媒體北京電(駐京記者柯立)北京時間12月10日晚間,屠呦呦在瑞典參加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典禮並作演講。經屠呦呦授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傳》當日正式面市,本報記者從人民出版社獲悉該書部分精彩內容。人民出版社責任編輯說:書中首次披露了許多關於她生活、成長、愛情細節的小故事,立體展示內地首位自然科學類諾獎獲得者。

全書採訪了她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學生等,通過他們的講述以及130餘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其中幼年照片首次公佈,為讀者展現了一位傑出女科學家成長、學習和工作的獨特經歷。全書分“呦呦初鳴”、“向醫而行”、“矢志尋蒿”、“中國神藥”、“享譽世界”6個部分,清晰披露了屠呦呦及其團隊堅守科研寂寞、“久久尋蒿”、終於發現青蒿素的艱辛過程,以及屠呦呦斬獲諾獎給當代人乃至後人所帶來的深刻啟示。

由於中藥界秉承“一生一師”制,屠呦呦至今只有唯一的博士生——王滿元,他受其囑託參與了整本書的編寫過程。據王博士介紹,屠教授一輩子低調,但出傳記,是一件高調的事。王博士說,他從2002年就一直跟隨屠老師做研究,屠老師有那個時代人特有的氣質,社會責任感比較重。既然她從幕後走到臺前,那她就會承擔起這個角色,公眾有了解她的想法,她就會滿足大家,但對於她來說,也許出一本傳記更合適,於是同意了出傳記的構想。

他笑著說:屠老師得獎讓公眾認識了“呦呦”兩字,讓“瘧疾”不再被寫成“虐疾”,讓大家記住了“青蒿素”不是“青篙素”,那這本傳記,所具有的普教意義將更大。

沒得諾獎前,屠老師是專業領域裡的名人,得了諾獎後,屠老師便成了公眾眼中的名人,公眾需要了解一個真實的屠呦呦,於是就有了出這麼一本書的構想。

據悉,《屠呦呦傳》全國首發式將於今日在寧波舉行。

內容摘錄>>>

在外工作三年才見面

女兒曾不認媽媽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黎明,出生於寧波市開明街508號的一家院落裡,她是這家繼3個兒子後終日所盼的“千金”。父親給她取名“呦呦”,即取自《詩經》中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她就讀的中學走出15位院士

1946年,16歲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結核,被迫終止了學業。在歷經戰亂洗禮的屠家,經過兩年多的治療調理,屠呦呦得以好轉並繼續學業。這段患肺結核的經歷,在屠呦呦看來,正是自己對醫藥學產生興趣的起源。“醫藥的作用很神奇,我當時就想,如果我學會了,不僅可以讓自己遠離病痛,還可以救治更多人,何樂而不為呢?”一代藥學家的原始起點,就是來自於這種“治己救人”的樸素願望。

1948年,休學兩年病情好轉後,18歲的屠呦呦開始進入寧波私立效實中學高中就讀。這家以“忠信篤敬”為校訓的中學,有著令人嘖嘖稱奇的院士校友群體。迄今為止,這裡已走出15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與天津南開中學、北京四中、匯文中學頗為相似。

1951年夏,她給自己報了北京醫學院藥學系並如願以償。在並無醫學家傳的屠家,屠呦呦的選擇顯得頗有個性。屠呦呦說:“高中時身患肺結核後被治癒的經歷,已讓我少年時對醫學心嚮往之。而用藥正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

與中學同學締結美滿姻緣

屠呦呦在效實中學學習期間,與比她小一歲的李廷釗是同班同學。當時在班中交流甚少的二人,未曾想到,多年之後會成為夫妻。

因為是老鄉,屠呦呦與李廷釗在北京工作的姐姐經常會面,經過姐姐當紅娘,兩人1963年喜結良緣。有朋友戲稱,兩人的結合是傳統(中藥)與現代(鋼鐵)的融合。

他們大學同學王慕鄒的妻子,與屠呦呦熟識,她說:婚後屠呦呦不擅長做家務,家中大小事務基本由先生全包,“屠呦呦與一般女孩子的興趣不一樣,她是個心胸開闊的人,精力都用在工作上。”

屠呦呦曾回憶往事:“交給你任務,當時對我們來說,就努力工作,把國家任務完成。只要有任務,孩子一扔,就走了。”當時她被派到海南島,丈夫因為曾經留蘇被下放到五七幹校,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們咬牙把不到4歲的大女兒送到託兒所全託,小女兒一直放在寧波老家由老人照顧,三四年才能有一次母女聚會,以至於兩個女兒都曾經不認媽媽。

《屠呦呦傳》披露其中學故事 少時染病治癒 她立志走上醫學路同事眼裡她是執拗的呦呦

書中專門有一個小節寫同事眼裡“執拗的呦呦”。在老領導、原中藥研究所所長姜廷良眼裡:屠呦呦從不諱言自己如何利用青蒿素的獨特立場。無論別人怎麼說怎麼做,她都努力堅持自己的觀點。這種執拗的性格始終伴隨著她,從未改變。

1975年,在進一步部署青蒿素研究“大會戰”成都會議上,她就曾因執拗而受到批評。據黎潤紅整理的《“523任務”大事記(1964至1981年)》記載,成都會議上,各研究單位彙報交流了各項研究工作的進展情況,特別表揚了廣東中醫學院中醫中藥研究組八年如一日,堅持深入瘧區農村,積累了救治腦型瘧疾的經驗;同時批評了屠呦呦及其研究團隊偏重於實驗室研究,關起門來搞提高。當時許多人響應號召,興致勃勃地將青蒿素廣泛投入臨床試驗,但作為發現者的屠呦呦,卻堅持要在實驗室裡搞清楚青蒿素的結構,在明確結構後再確定是否應大面積投入臨床應用。她認為這才是對病患負責、遵循醫學基本規律的態度。

整理/記者 柯立 圖片來源人民出版社《屠呦呦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