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知魏強蜀弱,為何還要北伐?真正原因隱藏在《出師表》中

東漢末年,一大批英雄豪傑嶄露頭角,各方勢力相互角逐,給後世人留下許多跌宕起伏的三國故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當董卓橫行霸道時,袁紹、曹操及孫堅等人抱團取暖,組成十八路諸聯軍討伐董卓,劉備雖然也主動加入,但那時的他身邊只有關羽和張飛兩位結拜兄弟,跟其他諸侯相比實在太寒酸。

風雲鉅變的三國,劉備以極其堅定的信念和決心,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越敗越勇,最終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劉備成功的道路非常曲折,但他從沒想過放棄,勇敢面對挫折與苦難,招攬很多仁人志士,其中包括奇才諸葛亮。

諸葛亮明知魏強蜀弱,為何還要北伐?真正原因隱藏在《出師表》中

若沒有諸葛亮的盡心輔佐,劉備不可能成就帝業;沒有劉備的知人善任,諸葛亮也很難發揮才智,群臣二人密不可分。關羽敗走麥城,荊州被東吳佔領,這對於蜀國來說,絕對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隨後又遭遇夷陵之戰的慘敗,原本發展勢頭還算不錯的蜀國,頓時陷入重重危機。

城池丟了可以再奪回,人才缺失成了蜀國面臨的最大問題,當年威震四方的五虎將,只剩下日漸年邁的趙子龍一人,上的了檯面的謀臣幾乎沒有,況且劉禪太年輕,所有重擔都落在丞相諸葛亮肩上。劉備去世五年後,諸葛亮毅然決然出師北伐,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難道看不清魏強蜀弱的形勢嗎?

諸葛亮明知魏強蜀弱,為何還要北伐?真正原因隱藏在《出師表》中

對於天下大勢,諸葛亮心裡比誰都清楚,蜀國實力不僅遠不如曹魏,甚至跟東吳相比都有不小差距。既然如此,為何他不繼續休養生息,反而逆勢而為,非要主動招惹強大的曹魏呢?不是他窮兵黷武,真正原因隱藏在《出師表》中。

此處所說的《出師表》,是諸葛亮寫於公元228年的《後出師表》,並非那篇《前出師表》,他解釋了北伐的三個原因。首先,諸葛亮告訴劉禪:“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直接把先帝劉備搬出來,大家都知道,劉備的最大心願就是恢復漢室。

諸葛亮明知魏強蜀弱,為何還要北伐?真正原因隱藏在《出師表》中

或許劉禪缺乏進取心,一心想過安穩太平的日子,覺得地盤小點沒關係,壓根沒想過一統天下。諸葛亮不同,跟著劉備征戰四方,大風大浪都經歷過,若不完成劉備的遺願,諸葛亮心裡肯定非常自責,甚至死不瞑目。

其次,諸葛亮根據蒐集的情報,掌握了曹魏的大致情況:今賊(曹魏)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後出師表》寫於第二次北伐前夕,當時曹魏邊關也不太平,西平郡麴英起兵反叛,而且跟東吳之間摩擦不斷,對於蜀國是絕佳的機會,不能眼睜睜錯過這次機會。

諸葛亮明知魏強蜀弱,為何還要北伐?真正原因隱藏在《出師表》中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如果蜀國不主動出擊,各方面都佔據優勢的曹魏,一旦騰出手來,就會大兵壓境,到時候蜀國沒有好日子過,哭都找不到地方。諸葛亮的原話是:“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以當時的情況,以攻為守才是最正確選擇,否則只能坐以待斃,所以諸葛亮的北伐策略並非窮兵黷武,而是權衡利弊後的抉擇。

你認為,如果諸葛亮不進行多次北伐,蜀國是能延續更久,還是會提前滅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