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卫国,明初的诸王靖边!

明朝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打击蒙元余孽,朱元璋效仿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土地)的策略,施行的明朝版的“诸王靖边”策略,先后分封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位藩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漠北边防线上,以此为中原屏藩。因为诸王都是拥有军权,镇守边塞扩土开疆的藩王,故称之为塞王。

九龙卫国,明初的诸王靖边!

朱元璋

塞王的军事权力很大,每位塞王配备三卫(三个指挥使司)护卫、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以及自成体系的王府属官,并且塞王还可以调动地方部队。但是,在和平时期,塞王没有节制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形成军政分离的体制;在和平时期也没有节制卫所(地方部队)的权力。

“诸王靖边”策略在政治上,造就中央政府辖制诸藩,九王分镇九边的平衡权力格局;这样,诸藩之间相互制衡,形成均势,使得任何一位塞王都没有独立的造反能力,而与中央保持相对劣势。

“诸王靖边”策略在军事上,各藩王镇守一方,分地而守,保证地方稳定;又能相互联络,汇聚出击,围剿蒙元残部;还能各自向外开疆拓土。

九龙卫国,明初的诸王靖边!

“诸王靖边”示意图

朱允炆即位后受文官集团蛊惑,决意削藩,使得塞王相互串联,无法保持均势,塞王与中央就不再相对劣势,平衡的权力格局被打破;朱棣靖难成功后,中央政府与塞王再也无法恢复均势;为防止塞王作乱(效仿靖难),朱棣将其余的塞王或者内迁、或者削爵、或者削减护卫,使得塞王均无力进行”尊王攘夷“行动,于是朱元璋制定的”诸王靖边“的策略完全废止。

九龙卫国,明初的诸王靖边!


明初塞王简介:

秦王朱樉:明太祖二子,建藩陕西西安府。

晋王朱棡:明太祖三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燕王朱棣:明太祖四子,建藩国于北平,后为帝系,是为明成祖。

代王朱桂:明太祖十三子,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大同府。

肃王朱楧:明太祖十四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建文内迁移藩甘州府,

辽王朱植:明太祖十五子,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广宁府,后被明成祖移藩于湖广荆州府。

庆王朱栴:明太祖十六子,初就藩韦州,建文三年迁藩于宁夏。

宁王朱权:明太祖十七子,初建藩国于大宁卫,后建藩国于江西南昌府。

谷王朱橞:明太祖子,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永乐后改建藩国于长沙。后阴谋政变,获罪削去谷王爵位,废除封国。

韩王朱松,明太祖二十子,受封韩王,建藩国于辽东开原(今辽宁开原)。


下期详解,明初藩王的承袭、削爵情况。

望点赞,恳关注,拜谢!欢迎关注同名新浪微博:@槐里六叔http://weibo.com/huaililiush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