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原生家庭,我們和解吧

最近,一封長信在網上很火,信是一個北大留美的博士寫的,15000字訴諸筆端,從童年開始回憶,講述自己為什麼12年春節不回家過年。

我特意去網上找了這封“萬字長文”,看得確實又痛快又痛苦。

痛快的地方在於,有個那麼高水平的隊友,訴說了我們大多數人身上發生過的“被傷害”;痛苦的地方在於,自己曾經被父母傷害過的傷疤,又開始隱隱作痛。

我覺得,追究誰對錯沒什麼意義。

每個人正是因為經歷了那些事,或許不堪,或許痛苦,所以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或許父母錯了,或許子女錯了,又或許都有錯,但是,糾結在過去有什麼意義,能讓自己更快樂安心一些嗎?

《無聲告白》中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找到真正的自己,生活向前看,才是出路。

我本身也是在一個“有問題”的原生家庭長大的,我的父母就是很經典的“潑冷水”式教育。

我做錯了事,大聲斥責;我做對了事,怕我驕傲,態度平平。

記得有一次,上小學時候,老師冤枉我在班上灑水,還讓我寫檢查,並且家長簽字。

我覺得很委屈,回家和爸媽說了之後,他們態度嚴厲,大聲教訓我,說老師為什麼說你不說別人,肯定是你有問題。

那個夜晚,我是哭著睡著的,我也開始深深的懷疑,老師為什麼要冤枉我,我到底是有多討厭,多不招人喜歡。

從那以後,我覺得心裡有一扇門關上了。

但是我的內心還是渴望被認可的。慢慢的,我發現,我只有在做了讓他們值得炫耀的事情的時候,他們才會對我態度好一些,我才能得到一點點的認可。

也是因為這樣,養成了我現在的討好型人格,我自卑、自責、不喜歡自己,經常失眠,甚至輕度抑鬱症。

曾經,我也深陷原生家庭的泥淖無法自拔,就像新聞裡的王猛一樣,“總想著過去那些事”。

我就像掉進了一個黑色的洞,下面是一片漆黑,我在不斷的下沉、下沉,不知道盡頭是世外桃源或是萬劫不復,我只能流淚、流淚。

直到有一天,在經歷了好幾天的失眠之後,我渾身寫滿了頹廢。

清晨我出門,發現陽光真好。照耀的地上有斑斑駁駁的影子,旁邊環衛工人哼著歌清掃著道路,人行道上三五成群的人笑著在說些什麼,公交站牌上乘客悠閒的等待著車。

原來,生活可以是美好的。原來,我也可以生活的美好的。

那一天,我和自己和解了。

何必揪著過去不放,他們錯了又如何,誰的童年還能重走一回,誰的成長又是一帆風順的呢。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是啊,我本可以逃出自己編織的囹圄,去尋找快樂,我本可以。

我現在關於過去依然有一萬字可以說,但是我不想說了。那道屏障在那裡就在那裡吧,我不想消滅它了,我想繞過它。

我發現了生活的美好,而且,我認為值得擁有這些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