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晚報慢新聞:40年,父子兩代人的高考進行時

人物介紹:

重慶晚報慢新聞:40年,父子兩代人的高考進行時

父親:呂俊傑,54歲,重慶科技學院教授。2014年全國鋼鐵工業先進工作者(省部級勞模),2014年全國優秀教師,2015年重慶市教書育人楷模,2013年獲重慶市人民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重慶晚報慢新聞:40年,父子兩代人的高考進行時

兒子:呂品,18歲,重慶育才中學2017屆高中畢業生。

2017年6月6日,重慶科技學院教授呂俊傑的文章——《兩代人的高考》在重慶晚報副刊發表。他是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參考的570萬考生中的一員,先後參加過3次高考,並因此跳出農門,改變人生。

重慶晚報慢新聞:40年,父子兩代人的高考進行時

今年,他的兒子,重慶育才中學高三學生呂品作為940萬考生的一員,也走進考場,正值恢復高考40年之際,呂俊傑因此心潮激盪,兩週前,他向晚報副刊投了稿。

父子兩代、跨越城鄉、相隔40年的高考背後,時代在變,生活在變,規則在變,觀念在變。

重慶晚報慢新聞:40年,父子兩代人的高考進行時

6月6日下午,楊家坪重慶科技學院南校區,呂俊傑向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講述自家兩代人的高考故事。有約在先,考完發稿,以免影響兒子考試。

重慶晚報慢新聞:40年,父子兩代人的高考進行時

高考是一次考試,但它從來不是一場單純的考試,過去如此,現在亦然。

重慶晚報慢新聞:40年,父子兩代人的高考進行時

A最後一課

2017年6月6日中午 袁家崗

呂俊傑沒敢讓家裡知道他在報上發稿的事,怕影響兒子考試。但夫人還是看到了朋友轉發的鏈接,那天下午,呂俊傑收到她微信警告,“不要到處亂寫。”

“我們的共識是考前保持常態。”登報紙,見記者,顯屬常態之外。

重慶晚報慢新聞:40年,父子兩代人的高考進行時

這天除了這個插曲,他們的生活一切如常。早上呂俊傑到大學城開會,中午返家,還給在家複習的兒子推薦了一篇新聞,寫的是育才中學高考前最後一課。

挺熱鬧,儀式感十足,跟開派對似的,有離情別緒,也有歡聲笑語。

老師給孩子們寫信,擁抱,系象徵“五子登科”的紅繩,中國結,居然還發大白兔奶糖……祝福他們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比起當年,這一課,在呂俊傑看來,可謂終身難忘。

1977年12月8日 長壽但渡中學

呂俊傑當年的考前最後一課,他其實已經記不清了。

這年的高考在冬天舉行。那時,呂俊傑是長壽但渡中學高二學生。

10月21日,廣播裡傳來恢復高考的消息,呂俊傑當小學校長的父親告訴他,“機會來了。”

當時政策鼓勵在校生報考。但渡中學選了4個高二尖子生參考,化學成績優異的呂俊傑也入選了。學校組織各科老師,每天下午2點放學後開小灶,還印了好些卷子讓他們做。

高考前一天,呂俊傑照例是早上5:30起床,就著壇鹽水吃過媽媽煮的苞谷瓣稀飯,6點鐘出門上學。

呂俊傑的家離學校有7.5公里,單面就要走1個多小時。

那段時間,除了臨考前每天放學後1個多小時的補課,呂俊傑生活一切照常。媽媽身體不好乾不了農活,每天回家,身為家中老大的呂俊傑還要去掙工分,挖紅苕、點小麥、給蔬菜施肥……因為是未成年人,每天工分只有6分(滿分10分)。幹完了,才在煤油燈下開始看書。

這天上午照例是四節課,具體哪些,已記不清了,反正語文數學是少不了的。

中午放學後,呂俊傑在學校食堂打了3兩飯,菜是8分錢一份的菜湯。

B高考前夜

2017年6月6日夜 袁家崗

這天下午,兒子去熟悉考場,呂俊傑在學校南校區忙到5點鐘,還跑去打了一會兒籃球,6:30踩著飯點回家。

頭天下午,他約兒子打籃球,被拒絕。這讓他有些意見,最近1年多,兒子鍛鍊時間太少,每天除了上學放學步行20分鐘左右,幾乎就沒怎麼運動。而他自己,當年每天要走3個小時的山路,還要幹農活,因此練就了強健的體魄,足以應付幾十年如一日的高強度工作。

晚飯沒有特別準備,跟平時一樣,一葷三素一湯。呂俊傑延續老習慣,先匆匆吃了幾口,出去步行健身。夫人羅素新教授是重醫大附一院心內科主任,單位開會,沒回來。兒子和家裡的阿姨一起吃的。

重慶晚報慢新聞:40年,父子兩代人的高考進行時

飯後,父子二人在共用的書房相對而坐,各做各的。

呂俊傑閱評學生畢業論文,本週,他要主持冶金工程第二答辯組33名學生的畢業答辯。兒子一邊聽音樂,一邊看剛帶回的畢業紀念冊。

兒子是學霸,特別擅長物理,是2016年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的銅獎獲得者,重慶地區的第3名。去年下半年,因故耽誤了功課,成績一度跌至全年級300多名,不過,很快又追回來。5月下旬的高考三診模擬,重回全年級第一名。他還通過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初審。高考對他而言,最大的懸念在於,能否考上心儀的院校以及專業。

在呂俊傑看來,一切準備就緒,沒什麼可擔心的。他是典型理工男,習慣所有事情提前安排,這樣的習慣也傳給了兒子。前一天,兒子理了短髮,拿走身份證自己保管,上交了高三才開始用的老年機——以前一個親戚的孩子考研,忘關手機,考試時鈴聲大作,被判違紀,成績作廢,這個教訓,讓他們在一切細節上不敢掉以輕心。

1977年12月8日夜 長壽龍溪中學附近供銷社旅館

這晚,呂俊傑在距離考點龍溪中學10分鐘路程的供銷社旅館度過。

午飯後,老師帶他們參加高考的4人沿著龍溪河畔,步行1個多小時來到考點,先找了家離得近的旅館安頓下來,接著,熟悉考場。

准考證都是自己收著,那時完全沒有老師代為保管的概念。

晚上,老師進行考前動員。其實不用動員,呂俊傑他們都清楚考上大學的重要意義。

考上了可以穿皮鞋,考不上就繼續穿草鞋——這對當時農村孩子而言,是最深入人心的口號,雖然沒有掛在牆上。

呂俊傑家裡5個兄弟姐妹,還有體弱多病的媽媽,全靠當小學校長的父親每個月27.5元的工資過活,吃飯都是緊巴巴的。

他那會特別羨慕老師的工作環境,下雨天走路可以不溼鞋子。他想離開農村,只要能考出去,什麼專業都行。後來填志願選擇東北工學院鍊鐵專業,一是當時鋼鐵廠全在大中城市,回農村機會為零;第二,才是因為他一直非常喜歡化學。

重慶晚報慢新聞:40年,父子兩代人的高考進行時

C考試開始了

2017年6月7日 袁家崗

兒子照例是步行20分鐘到學校,跟平常一樣,早飯、午飯都在學校解決。

大概因為自己從小是苦過來的,物質方面,呂俊傑向來不嬌慣。他每週給兒子150元生活費,還定下家規,出門不接送,有輕軌公交就絕不打的。別人家的孩子早早用上智能機,他的兒子,高三才開始用老年機。

這天呂俊傑仍是坐6:30頭班地鐵到大學城上班。休息時間,他在網上看新聞,高考花絮很多,老師紅衣送考、媽媽穿旗袍送考、家長帶著貓兒狗兒場外候考……讓他上心的只有一個,今年作文題不好寫。

兒子下午回家後就開始聽音樂,沒說話。呂俊傑也小心翼翼,絕口不提與考試有關的任何話題,怕兒子煩躁。

直到這會兒,一直淡定的呂俊傑開始感到緊張。哪怕他知道,在高等教育已經大眾化的今天,這場考試對兒子而言,意義和壓力遠比不上他當年。

兒子從小玩心臟模型,想子承母業學醫。以他家條件,本可直接出國。但呂俊傑認為兒子心智不成熟,堅持在國內讀完大學,晚一點再放出去。作為過來人,他也想兒子跟他一樣,親身感受高考這一中國人最壯闊的人生經歷。

1970年代末 長壽

1977年的高考作文題是讀文章《一個青年礦工的變化》,寫讀後感。

呂俊傑參加的3次高考,作文都是寫讀後感。他印象最深的不是考試內容,而是幾次考試的心態。

上世紀70年代,農村孩子跳出農門只有考大學、中專與參軍。考砸了,除了回家當農民,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當年考試,呂俊傑就揹負著這樣的壓力。

重慶晚報慢新聞:40年,父子兩代人的高考進行時

頭一次,因為高中課程都沒學完,原本就沒抱多大希望,落榜意料之中。

1978年7月,他高中畢業(當時高中只上兩年),那次還是沒考好,拿到成績後,他在家躺了兩天,吃不下飯。

復讀,再考,其間種種糾結。1979年大學與中專不能兼報,出於現實考慮,呂俊傑一度想報考中專。所幸化學老師惜才,及時勸住他。

重慶晚報慢新聞:40年,父子兩代人的高考進行時

終於,1979年,他上了重點分數線,還高出50多分。“我精神壓力小了,負擔少了一個。”他至今記得父親當時這句話,還有如釋重負的神情。

D高考過後

2017年6月8日 袁家崗

考完了,當然要狂歡。

考前,呂俊傑就收到老師短信:考試結束當天,全班同學要聚一下,孩子們會在晚上9點鐘前到家。

呂俊傑只是叮囑兒子不能撕書燒書,還有,少喝點酒。9號,兒子還得獨自去北京,參加北大、清華的自主招生考試。

高中的最後一個暑假,呂俊傑早早給兒子佈置了作業,學習洗衣服煮飯,為即將開始的獨立生活做準備。他自認對兒子期許不算高——不啃老、身體好、青出於藍,而已。

1970年代末 長壽

高考完畢,呂俊傑的假期除了幹活還是幹活。

栽秧割谷,每天從早上5點幹到晚上10點,有時還得去地裡守夜。1979年7月底下了場大雨,洪水沖毀了道路,要從山裡挑石塊。呂俊傑不會挑擔,也不知道怎麼換肩,結果把肩膀磨破了。

拿到東北工學院錄取通知書的當天,父親連夜安排賣豬、交公糧,籌集路費,還在家裡掛的中國地圖邊搭個梯子,給家裡幾個小的指出學校的位置。

幾天後,穿著父親穿軟的草鞋,16歲的呂俊傑走進東北工學院。

那個年代參加高考的人,後來很多成為各行業翹楚,對於恢復高考有著深深感念。如呂俊傑,至今,他仍保留著3次高考的准考證,大學錄取通知書,還有一本名為《高考1977》的書,那是經常要翻的。7日早上,他在地鐵上讀到重慶晚報推出的《高考記憶》,連讀兩遍,不勝唏噓。

高考於他們,早已不只是一場考試。哪怕時過境遷,54歲的呂俊傑仍忍不住去假設,如果當年沒考上,現在的自己是什麼樣。

答案是:村幹部,棒棒,或者保安。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客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路易 /文 畢克勤/ 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